《那一樹藤蘿花》是知識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瀅。
基本介紹
- 書名:那一樹藤蘿花
- 出版社:知識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定價:27.80
- 作者:阿瀅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56296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那一樹藤蘿花》是“中國新實力作家精選”系列中的一冊,收錄了阿瀅創作的《此情可待成追憶——我與文潔若的書緣》、《訪姜德明先生》、《和弘征先生的一段書緣》、《幼苗得雨老亦壯》、《雜家陳子善》、《走近海迪》、《出賣文章為買書》、《品茗夜讀龔明德》、《“書愛家”龔明德》、《徐雁:構築書香社會的倡導者》等作品。
《那一樹藤蘿花》以書為主線,鉤沉往事,記述了梁實秋、胡適、陸蠡、葉靈鳳、邵洵美、林語堂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家的逸聞趣事,以及與谷林、文潔若、姜德明、苗得雨、張煒、王稼句等師友的交往;錄及了現當代有品位的書人和當今中國有品位的書事。
圖書目錄
序
第一輯 昨日星空
被誤解的梁實秋
說不盡的邵洵美
偶遇林琴南
林語堂與胡適
林語堂與葉靈鳳
《海星》和陸蠡
朱自清的第一本詩文集
郁達夫選編《散文二集》
由《羅亭》想起麗尼
劉大白與《舊詩新話》
蒲松齡的幸福生活
阿英與書
孫犁和他的《書衣文錄》
第二輯 書緣情緣
魚雁忘年交——我與谷林先生的情緣
此情可待成追憶——我與文潔若的書緣
訪姜德明先生
和弘征先生的一段書緣
幼苗得雨老亦壯
孫永猛:《藤蘿花》下的逝者
雜家陳子善
走近海迪
出賣文章為買書
品茗夜讀龔明德
“書愛家”龔明德
徐雁:構築書香社會的倡導者
收藏張煒
感覺馬曠源
瞧,這個人!
書人蕭金鑒
江南才子王稼句
天津有個羅文華
第三輯 城市蠹魚
初識自牧
夜訪伍立楊
董寧文:營造書香社會的義工
燈下窗前長自足
小潛徐明祥
書香盈盈一水間
勵雙傑: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楣
於曉明:日記文學的倡導者
川上縴夫
布衣書人
劉蕕的家庭雜誌
憶老單
異友
情重錦官城
第四輯 書林漫步
曾衍東與《小豆棚》
胡山源和《文壇管窺》
路大荒和《蒲松齡年譜》
呂劍自印《半分園吟草》
周海嬰的《鏡匣人間》
圓性法師的《風》和《鏡子》
藝術家吳藕汀的奇言異語
包立民巧匯《百美圖》
劉運峰和《書林獨語》
紐約書市一蠹魚
跨國書緣
後記
第一輯 昨日星空
被誤解的梁實秋
說不盡的邵洵美
偶遇林琴南
林語堂與胡適
林語堂與葉靈鳳
《海星》和陸蠡
朱自清的第一本詩文集
郁達夫選編《散文二集》
由《羅亭》想起麗尼
劉大白與《舊詩新話》
蒲松齡的幸福生活
阿英與書
孫犁和他的《書衣文錄》
第二輯 書緣情緣
魚雁忘年交——我與谷林先生的情緣
此情可待成追憶——我與文潔若的書緣
訪姜德明先生
和弘征先生的一段書緣
幼苗得雨老亦壯
孫永猛:《藤蘿花》下的逝者
雜家陳子善
走近海迪
出賣文章為買書
品茗夜讀龔明德
“書愛家”龔明德
徐雁:構築書香社會的倡導者
收藏張煒
感覺馬曠源
瞧,這個人!
書人蕭金鑒
江南才子王稼句
天津有個羅文華
第三輯 城市蠹魚
初識自牧
夜訪伍立楊
董寧文:營造書香社會的義工
燈下窗前長自足
小潛徐明祥
書香盈盈一水間
勵雙傑: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楣
於曉明:日記文學的倡導者
川上縴夫
布衣書人
劉蕕的家庭雜誌
憶老單
異友
情重錦官城
第四輯 書林漫步
曾衍東與《小豆棚》
胡山源和《文壇管窺》
路大荒和《蒲松齡年譜》
呂劍自印《半分園吟草》
周海嬰的《鏡匣人間》
圓性法師的《風》和《鏡子》
藝術家吳藕汀的奇言異語
包立民巧匯《百美圖》
劉運峰和《書林獨語》
紐約書市一蠹魚
跨國書緣
後記
後記
對於寫作者來說,編選自己的集子是一件快樂的事。只用了一天時間,就編好了這本書,之後是漫長的等待,時隔半年,當漸漸失去耐心的時候,才接到簽訂出版契約的通知,這才著手撰寫後記。我平時讀書習慣先讀序跋,序跋往往會透露出文本之外的信息。因而,我的每一本書都有一個或短或長的序文或後記。
與以往的散文集不同,這本集子全是寫人的篇什。從我所寫的人物也可以看出我的興趣所在。我對胡適、林語堂、郁達夫、朱自清、梁實秋等新文學運動時期的文壇人物有著非同尋常的濃厚興趣。餘生也晚,沒有趕上新文學運動的熱潮,只能千方百計地搜尋他們的著作,從故紙堆里去尋覓他們的足跡,從作品中去感知先賢們的內心世界。無論搜尋、閱讀,還是品味,都是一個愉快的過程,每每讀到拍案叫絕之處,更能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幸福感。
有書的日子不會寂寞,與書相伴充實而又溫馨,整日浸淫其中,自得其樂。但如果只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書呆子,變成兩腳書櫥。書齋是書生的充電室,也是書生的避風港,讀進書里,也要走出書外,所讀之書才能派上用場。走出書齋後,我結識了更多的愛書人,有李濟生、谷林、來新夏、黃裳、袁鷹、文潔若、豐一吟等腹笥充盈的文化耆宿,有馬曠源、龔明德、徐雁、伍立楊、羅文華等才華橫溢的作家、學者,有王國華、周春、朱曉劍、眉睫等青年才俊……時常相互贈書,寫信,間或電話問候。秋緣齋里藏有他們的著作、信札、圖片,與他們的每一次交流,均大有裨益,偶有所感,便記錄成文,刊布於各地報刊,集腋成裘,匯成了這組文字。
本書原名《紙魚噬書》,編輯改為《那一樹藤蘿花》,真的應該感謝編輯,看到這個名字,就使我想起對我有知遇之恩的孫永猛先生,他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不合時宜的官員,誤人仕途或許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秋緣齋里一直懸掛著他的遺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看到它就像看到孫永猛那和藹的目光,催我上進,使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我所取得的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是師友們關注、支持、鼓勵、鞭策的結果。因而,對師友們,我懷有敬慕感恩之心。這本書也是在大家的關懷幫助下完成的,謹將此書獻給我所敬重的每一位師友!
2010年5月15日於秋緣齋
與以往的散文集不同,這本集子全是寫人的篇什。從我所寫的人物也可以看出我的興趣所在。我對胡適、林語堂、郁達夫、朱自清、梁實秋等新文學運動時期的文壇人物有著非同尋常的濃厚興趣。餘生也晚,沒有趕上新文學運動的熱潮,只能千方百計地搜尋他們的著作,從故紙堆里去尋覓他們的足跡,從作品中去感知先賢們的內心世界。無論搜尋、閱讀,還是品味,都是一個愉快的過程,每每讀到拍案叫絕之處,更能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幸福感。
有書的日子不會寂寞,與書相伴充實而又溫馨,整日浸淫其中,自得其樂。但如果只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書呆子,變成兩腳書櫥。書齋是書生的充電室,也是書生的避風港,讀進書里,也要走出書外,所讀之書才能派上用場。走出書齋後,我結識了更多的愛書人,有李濟生、谷林、來新夏、黃裳、袁鷹、文潔若、豐一吟等腹笥充盈的文化耆宿,有馬曠源、龔明德、徐雁、伍立楊、羅文華等才華橫溢的作家、學者,有王國華、周春、朱曉劍、眉睫等青年才俊……時常相互贈書,寫信,間或電話問候。秋緣齋里藏有他們的著作、信札、圖片,與他們的每一次交流,均大有裨益,偶有所感,便記錄成文,刊布於各地報刊,集腋成裘,匯成了這組文字。
本書原名《紙魚噬書》,編輯改為《那一樹藤蘿花》,真的應該感謝編輯,看到這個名字,就使我想起對我有知遇之恩的孫永猛先生,他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不合時宜的官員,誤人仕途或許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秋緣齋里一直懸掛著他的遺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看到它就像看到孫永猛那和藹的目光,催我上進,使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我所取得的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是師友們關注、支持、鼓勵、鞭策的結果。因而,對師友們,我懷有敬慕感恩之心。這本書也是在大家的關懷幫助下完成的,謹將此書獻給我所敬重的每一位師友!
2010年5月15日於秋緣齋
序言
四年前,接讀阿瀅散文集《尋找精神家園》之後,我曾寫過一篇《泰山阿瀅》。最後一段寫道:
泰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眾鬼歸宿(不是地獄,地獄是佛教帶來的)。早年讀李廣田的散文《山鬼》,在奇麗的野花閒草後面,隱藏著一個悲慘的人間故事。阿瀅有幸生活在泰山腳下,他的文章便有了野花的艷麗與人間的真情,再加上山鬼的淒艷,阿瀅有福了!
先闡釋幾句:中國的鬼都,最早在度朔山,執掌者是神荼、鬱壘。《楚辭》稱為“幽都”,謂:“后土所治也。”但無地域方位。東漢起始,搬到了泰山。管事者是泰山府君,泰山令。唐宋時期,升格為東嶽大帝。民間傳說甚至認為,泰山神是閻羅王的上司。西漢以來,佛教傳人中國,帶來了地獄與十殿閻王的傳說。後來者居上,漸漸頂替了泰山神。但中國的神只也未閒著,又將本土化鬼都搬到了四川豐都。
李廣田,山東籍作家,著名散文家。曾任雲南大學校長。“文革”中遭迫害而死。出版過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雀蓑集》、《灌木集》、《金罈子》、《西行記》、《日邊隨筆》及長篇小說《引力》等。《山鬼》’(誤。應為《山之子》)寫泰山故事:啞巴一家,以靠從懸崖上採摘野百合花賣給遊客維持生活。他的爺爺、父親先後從懸崖上掉下摔死(傳說被山鬼捉了去),但啞巴仍“子承父業”,還得從這條死路上去謀生。
今年,一連得到阿瀅兩本新書:《九月書窗》(台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秋緣齋書事》(三編)(中國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很快看完,有些不滿足,還想多讀幾本,想想有些好笑,阿瀅又不是印書機,怎么能夠一年出書數本?老母雞還要打抱呢。不料,阿瀅還真的不休息,連續作戰,又要出新書了。日前來電話,命我為其新著作序。驚喜之餘,連忙答應,又連忙蒐集材料,搜尋枯腸,來寫這篇序。
阿瀅的勤奮有目共睹。下海,我不知道他是虧是盈。但回過頭來做書,日記中常常反映出來的窘困,看來並未發財。編刊物,一方麵團結四方賓朋,弘揚一方鄉土文化;另一方面受盡主管部門的憋屈,還要千方百計拉贊助,不舒心,也不省心。此中滋味,我太有同感、苦感了。所差者,勿需找錢耳。但他仍然興致勃勃,一路高歌向前。寫了那么多散文、書話,還有天天上網的日記。這即是魯迅所說的“韌”。一點一滴,點點滴滴,做出成績,做出實績。讓嫉妒者、眼紅者自己去跳樓。
《那一樹藤蘿花》是一部記人散文集,記讀書人、寫書人故事。這就決定了它的特質:書香味。書如果讀痴了,是讀不出《聊齋》里的美女來的。讀書,須與現實社會相接;讀書,要讀出人情味來。以文會友,以書交友。阿瀅的兩部散文集《尋找精神家園》、《九月書窗》,體現出的正是這一種特質。《那一樹藤蘿花》中,當有更精彩演示。
阿瀅待友,有山東人的共性。如王國華所說:“他懷著一顆向善之心,與人為善,稱兄道弟,稱師道友,敬重著每—個與他打交道的人。”(《(秋緣齋書事)三編·序》)但這只是阿瀅性格的一個方面,如果只有這一個方面,梁山伯也就集結不起一百零八條好漢了。阿瀅還有剛決、剛硬的一面。他寫《小豆棚》作者曾衍東,我看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曾衍東……仕途坎坷,直至50歲遲暮之年由人舉薦,任湖北江夏縣令,後調任巴東縣令。曾衍東個性清高、倔強。他曾在《日長隨筆》中寫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減的,我偏要減去。”這種性格在中國官場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63歲那年,因斷案而觸怒巡撫,而他堅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終被降罪罷官,流放溫州。
長江上游千峰萬嶺遭砍伐,雲南今年大旱。自3月1日始,我即率工作組赴雙柏縣抗旱。無錢,惟“督查”而已。一查抗旱經費必須分分厘厘到位,二查不能渴死一人一畜。每日在哀牢山深處行走,讀人生這本大書,也讀尚存於深山密林中的“仁義禮智信”。山東聖人孔子日:“禮失,而求諸於野。”底層中人的仗義與自我犧牲精神,在在令我感動,時時讓我熱淚盈眶。故近來不讀書,讀人。心甘情願大寫“歌德”詩,情不自禁高唱:“上帝在民間。上帝就是人民。”然而,這已是現實,不是書事了。
2010年5月11日於風嘯齋
泰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眾鬼歸宿(不是地獄,地獄是佛教帶來的)。早年讀李廣田的散文《山鬼》,在奇麗的野花閒草後面,隱藏著一個悲慘的人間故事。阿瀅有幸生活在泰山腳下,他的文章便有了野花的艷麗與人間的真情,再加上山鬼的淒艷,阿瀅有福了!
先闡釋幾句:中國的鬼都,最早在度朔山,執掌者是神荼、鬱壘。《楚辭》稱為“幽都”,謂:“后土所治也。”但無地域方位。東漢起始,搬到了泰山。管事者是泰山府君,泰山令。唐宋時期,升格為東嶽大帝。民間傳說甚至認為,泰山神是閻羅王的上司。西漢以來,佛教傳人中國,帶來了地獄與十殿閻王的傳說。後來者居上,漸漸頂替了泰山神。但中國的神只也未閒著,又將本土化鬼都搬到了四川豐都。
李廣田,山東籍作家,著名散文家。曾任雲南大學校長。“文革”中遭迫害而死。出版過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雀蓑集》、《灌木集》、《金罈子》、《西行記》、《日邊隨筆》及長篇小說《引力》等。《山鬼》’(誤。應為《山之子》)寫泰山故事:啞巴一家,以靠從懸崖上採摘野百合花賣給遊客維持生活。他的爺爺、父親先後從懸崖上掉下摔死(傳說被山鬼捉了去),但啞巴仍“子承父業”,還得從這條死路上去謀生。
今年,一連得到阿瀅兩本新書:《九月書窗》(台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秋緣齋書事》(三編)(中國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很快看完,有些不滿足,還想多讀幾本,想想有些好笑,阿瀅又不是印書機,怎么能夠一年出書數本?老母雞還要打抱呢。不料,阿瀅還真的不休息,連續作戰,又要出新書了。日前來電話,命我為其新著作序。驚喜之餘,連忙答應,又連忙蒐集材料,搜尋枯腸,來寫這篇序。
阿瀅的勤奮有目共睹。下海,我不知道他是虧是盈。但回過頭來做書,日記中常常反映出來的窘困,看來並未發財。編刊物,一方麵團結四方賓朋,弘揚一方鄉土文化;另一方面受盡主管部門的憋屈,還要千方百計拉贊助,不舒心,也不省心。此中滋味,我太有同感、苦感了。所差者,勿需找錢耳。但他仍然興致勃勃,一路高歌向前。寫了那么多散文、書話,還有天天上網的日記。這即是魯迅所說的“韌”。一點一滴,點點滴滴,做出成績,做出實績。讓嫉妒者、眼紅者自己去跳樓。
《那一樹藤蘿花》是一部記人散文集,記讀書人、寫書人故事。這就決定了它的特質:書香味。書如果讀痴了,是讀不出《聊齋》里的美女來的。讀書,須與現實社會相接;讀書,要讀出人情味來。以文會友,以書交友。阿瀅的兩部散文集《尋找精神家園》、《九月書窗》,體現出的正是這一種特質。《那一樹藤蘿花》中,當有更精彩演示。
阿瀅待友,有山東人的共性。如王國華所說:“他懷著一顆向善之心,與人為善,稱兄道弟,稱師道友,敬重著每—個與他打交道的人。”(《(秋緣齋書事)三編·序》)但這只是阿瀅性格的一個方面,如果只有這一個方面,梁山伯也就集結不起一百零八條好漢了。阿瀅還有剛決、剛硬的一面。他寫《小豆棚》作者曾衍東,我看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曾衍東……仕途坎坷,直至50歲遲暮之年由人舉薦,任湖北江夏縣令,後調任巴東縣令。曾衍東個性清高、倔強。他曾在《日長隨筆》中寫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減的,我偏要減去。”這種性格在中國官場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63歲那年,因斷案而觸怒巡撫,而他堅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終被降罪罷官,流放溫州。
長江上游千峰萬嶺遭砍伐,雲南今年大旱。自3月1日始,我即率工作組赴雙柏縣抗旱。無錢,惟“督查”而已。一查抗旱經費必須分分厘厘到位,二查不能渴死一人一畜。每日在哀牢山深處行走,讀人生這本大書,也讀尚存於深山密林中的“仁義禮智信”。山東聖人孔子日:“禮失,而求諸於野。”底層中人的仗義與自我犧牲精神,在在令我感動,時時讓我熱淚盈眶。故近來不讀書,讀人。心甘情願大寫“歌德”詩,情不自禁高唱:“上帝在民間。上帝就是人民。”然而,這已是現實,不是書事了。
2010年5月11日於風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