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莊古堡

十幾年後,他們棄掉了難避風雨的長工房,在現在的邢家莊東堡南約200米處、人稱“破堡子”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家園,這是邢家莊最早的村堡,當時就叫邢家莊。

基本介紹

概述,地理位置,形成發展,建築格局,工商發展,文化特色,影視基地,

概述

邢家莊,是現在能看到的、少存於世的元代所建的城堡之一,也是蔚縣一個典型的農耕文化古堡。《平原槍聲》、《烈火金剛》、《小兵張嘎》、《亮劍》、《英雄之城》、《狼毒花》等6個影視劇曾在這裡拍攝。

地理位置

邢家莊古堡位於河北省蔚縣城南的丘陵地帶,行政隸屬於宋家莊鄉。

形成發展

元朝初年(1206年—1228年),邢家莊還沒有建村立堡時,黑堡子村(距邢家莊約4公里)的邢家財主就在這一帶擁有大量土地。並僱傭了大批長工為其耕種、收穫。邢家財主為了縮短長工們出工的路途,延長勞動時間,減少用工數量和費用,於是在現在邢家莊村南約2公里處一個叫牛家堡(此堡已不存在)的地方搭建了很多長工房,也就是老人們俗稱的“種地房”,供長工們居住。到了元朝中統年間(1260年—1264年),邢家財主名下的土地越來越多。對遠離其村寨的土地的管理愈感心餘力拙,於是將建有長工房的耕地租佃給了一些長工。任其自由耕種,秋後按約收租。這時,在牛家堡長工房內為邢家扛活的不少農耕好手租佃了邢家的土地,從此由長工變為佃戶。這些佃戶們勤耕耘,儉持家,除了交租略有剩餘,加之自墾荒田,生活日漸好轉。
邢家莊堡門邢家莊堡門
堡牆堡牆
元朝大德年間(1297年—1308年),邢家財主由農轉商,將這裡的土地賣給了王、馬、喬、安、孟等姓佃戶。這些佃戶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後,更是勤於稼檣,艱苦創業,不多年,便已田連阡陌,平疇無際,使昔日的“邢家佃戶莊”很快發展為遠近聞名的農耕大村。

建築格局

現在我們看到的邢家莊古堡始建於元朝延佑年間(1314年—1321年),由東堡、西堡、大南莊、小南莊、北莊、東莊組成,它是由王、馬、喬、安、孟姓人家發跡後興建的。為了紀念他們的創業史,莊堡仍沿用了邢家莊的稱謂。鳥瞰兩堡四莊的邢家莊,其堡與莊、莊與堡間溝壑相連,宛如一棵頭南根北的大樹,莊堡間的溝壑是“樹”的枝杈。它們由南匯聚北端形成“樹幹”。莊和堡分別建造在“樹”的枝杈之上,像一個個鵲窩,所以邢家莊有“窩中建都”之稱。莊堡內的民宅大都為磚木或土木結構的四合院,其中西堡、東堡的四合院以磚木結構為多。院落或兩進或三進,取勢方正,布局嚴謹,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既有精巧的雕飾,又有質樸的農耕設施,處處洋溢著主人當年勤奮而殷實的生活氣息。
古廟古廟
精美磚雕精美磚雕

工商發展

以農耕為業的邢家莊先民們,憑著一代代對土地的摯愛和梳攏,為後人的生息和發展奠定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明末清初受飛狐峪商貿流通的影響,該村的一些農耕大戶開始主事農桑,創營他業,開闢新的生財渠道。當時,作為邢家莊第一大戶的馬家,就以其雄厚的農耕收入為基礎,開辦了“四盛合”缸房,經營起釀酒業。鼎盛時的“四盛合”日燒紅糧兩石多,僱傭夥計百餘人,規模之大,生意之興,在蔚縣西南鄉屈指可數。
馬家大院馬家大院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正值馬家生意紅紅火火之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秋天,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批清兵不戰自潰,成群結隊四處逃竄。這年八月,一股200多人的潰逃清兵從保定北竄,入飛狐出北口,進入蔚縣。他們分頭在鄉間淫掠劫搶,無惡不作,擾得四鄉百姓恐惶不安。一日,逃兵探知邢家莊馬家為一帶首富,於是四五人結夥荷槍而來。當時,“四盛合”的東家已傳至馬喜,見逃兵臨門大驚失色,趕緊上茶敬煙,又吩咐柜上備銀設宴。逃兵拿得錢財又見酒肉,立即將槍立牆根,入座吞食。村民有大膽者聞聽逃兵在缸房吃喝,便進前觀看。正巧,壁立槍枝忽然倒地。逃兵大驚,疑是主人酒肉相誘,乘機使人奪槍。遂離席拿槍向圍觀者射擊。村民王老成,腿部中彈倒地,餘人奔逃而去。此事驚動了村里頗有威望的馬老令,他自幼習武,以七節鞭見長,愛打抱不平,聞訊後,便取鞭召集村民趕往缸房。逃兵見有民眾持械湧入,立即開搶,村民王愷被當場打死。馬老令見狀大怒,舞鞭立斃一兵。眾村民一涌而上,混斗中逃兵又有一死一傷,余者不敢再戰,奪路而逃。
古井古井
當日下午,有逃兵到州衙告述邢家莊村民毆斃同夥,要求懲凶;邢家莊村民亦到州衙報案,告逃兵槍殺無辜,為害地方。翌日,州官陳瑞麟集三班衙役到邢家莊實地勘驗,見逃兵與村民各有死傷,便令收屍入葬,互不追究。逃兵雖想再行詐索,但見群情激憤,不敢妄動,只好狼狽離去。此禍過後,馬家的“四盛合”一蹶不振,生意每況愈下。民國以後,受戰亂匪患之擾,苛捐雜稅之累,“四盛合”停產歇業。
馬家“四盛合”鼎盛期,也是邢家莊農耕大戶的興旺時,他們紛紛效仿馬家,在勤事農桑的基礎上,積極謀求新的發家途徑。有的在村養牛養羊,經營畜牧業;有的進城經商開辦典當、面鋪等;有的外出學藝,從事剪紙、皮毛加工……最多的,當數從事皮毛加工的,俗稱“毛毛匠”。
從18世紀初葉到20世紀中葉,在京、津、張、宣從事皮毛業的邢家莊“毛毛匠”甚多,也很有名氣,多被皮坊聘為案頭(即工頭或質檢),參與內部管理和技術指導,待遇頗豐。也有人獨資或合資在張、宣開辦自己的皮毛作坊,以製作皮衣、皮帽、皮褥為主,生意興隆。這期間,邢家莊到底有多少人在外從事皮毛業,已經無法考證。據說該村老輩的馬、王大戶和喬、安、孟、李等雜姓人家幾乎均有人在外做皮毛營生,其中王家在張家口開辦的皮毛廠,由於製作工藝精良,產品美觀耐用,被客商視為上等皮貨,遠銷蒙古、俄國,為邢家莊皮毛藝人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文化特色

基於農耕的邢家莊先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殷實的物質生活,同時也用他們的樂觀與善良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和寺廟文化,就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邢家莊的民間社火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附近村堡為第一。有踩高蹺、斗活龍、獨桿轎、跑旱船、推車子、牛斗虎、打架人、點燈山等。逢年過節或有重要慶典,邢家莊村民都要用社火活動助興。
寺廟文化,也曾在邢家莊古堡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四莊兩堡有大小廟寺總計14座,其中,五道廟三座、關帝廟三座、真武廟二座、觀音廟一座、奶奶廟一座、馬神廟一座、梓潼廟、龍王廟一座、二郎廟一座。這些寺廟逢時必祭祀,常年有香火,寄託著人們祈求平安的心愿,傳承著村民沿襲多年的民風習俗。

影視基地

邢家莊村從2001年起,至2010年,先後接待了《平原槍聲》、《烈火金剛》、《小兵張嘎》、《亮劍》、《英雄之城》、《狼毒花》等6個影視劇組,當地村民為劇組提供制景用工、租賃家具、場景及充當民眾演員等獲得的收入每年達3萬元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