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成就及其他,
人物生平
自幼痴迷譚派藝術,常隨舅父至西華門內務府昇平署,隨“童聲班”習練京劇基本功,受教於姚增祿、李鑫甫等先生,凡此二年余。民國後,經友人介紹,得識陳彥衡先生,受教達七年之久,又經王君直、袁寒雲諸先生,專學譚派演唱技藝,常演於“首善第一樓”、“春陽友會”、“言樂社”等清音桌,後專於彩唱。時達三年有餘。其父以辱沒門風為由,令其於1916年入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受教於陳師曾先生,同班學友顏伯龍、李苦禪等,並成終生摯友。邢威明此時仍半戲半畫,三年後,入中國銀行任職員,彼時中國銀行票房乃北京最具實力,外聘教師待遇最優的大票房,學戲、排戲、演戲非常正規,先父如魚得水,嗓音變化僅百日左右即行恢復,清秀英俊,表演瀟灑,嗓音高亢明亮,遂成票房台柱,尤受王長林先生親授《瓊林宴》、《賣馬當鐧》等劇,常演於茶園、票房及堂會。
1922年端午,邢威明於西城慶升園茶樓演出《問橋鬧府》,不料其父亦在台下看戲,父子相逢於戲樓,幸經其父默許,遂至“育化正樂會”登記,正式下海,從此走上戲曲道路,特於蓉豐照相館《問樵鬧府》劇照以示紀念。後經十餘年,仍堅持學戲、演戲、搭班於北京各班社。1925年搭荀慧生班,1927年搭朱琴心班,演出譚派劇目。1935年,組班“明聲社”赴山東演出,甚佳。1936年又赴東北演出,至鞍山後一炮而紅,名聲鶴起,東北各劇院爭先聘約,遲滯至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交通中斷,留在東北。
其憑藉譚派技藝及京派風格,並具有高等文化修養、善寫書畫,親編整理了一大批新戲和舊戲劇目,並親自設計服裝,扎制盔頭,繪畫圖案,使京劇舞台上煥然一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白玉昆先生演《十八羅漢收悟空》,唐韻笙先生演《十八羅漢收大鵬》,邢威明編演詼諧別致的《十八羅漢收八戒》,同城競爭,使觀眾大飽眼福,三位先生也一起合作:《群·借·華》,邢飾諸葛亮,唐先生飾魯肅,白先生飾關羽,頗受東北觀眾歡迎。
全國“三反”“五反”運動後,被逐至吉林市京劇團。1955年隨瀋陽分校合併至中國戲曲學校(現中國戲曲學院)。1957年,與摯友趙桐柵先生、孫盛文先生對“過多限制授教,禁演傳統劇目”等現象,聯名提出書面意見,因此與趙先生經多次遭到批判,被定性為“嚴重右傾思想”,此結論並記入二人檔案。幸未戴右派帽子。
其從1949年至1979年凡三十年教學中,為京劇教育事業付出了一生辛勤努力,不打罵學生,對學生諄諄教誨,並條分縷晰的開創了啟發式教學的先河。他一生不沾菸酒,身上沒有舊戲班的不良習氣。
成就及其他
他一世德高望重,業內人望,不惟桃李滿天下,早期有尹月樵、李玉書、麻美英、劉岩朋、田文玉等。中國戲曲學校學生中有楊韻青、孔雁、王晶華、蕭潤增、孫岳、馮志孝、李春城等,學生們對某一流派準備拜師時,他都予以大力支持,從無障礙。他認為,學生們只要愛京劇,演京劇,傳承京劇,他很願意為他人做嫁衣裳。尤其在“文革”後,其同輩人大都離去,全國各地各門派的學生芸芸眾生,登門問藝,他以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親做示範,說唱腔摳表演,旁經引證,直到1983年83歲高齡仍每日教學不輟,他一生真愛京劇。
晚年1980後為中國京劇院改編排演了兩部大戲,《清風亭》、《蘇武牧羊》。他一生治藝嚴謹,為改變《蘇武牧羊》悲劇結果,查閱《漢書》、《後漢書》,得到“蘇武攜胡女並子同歸”之史料,始將蘇武牧羊改為“夫妻攜子同歸長安”的喜慶結局,重演之後效果熱烈。中國京劇院新創編現代戲京劇《蝶戀花》作曲者是其學生關雅儂先生,在其家中研究編創中,經其指點當場錄製《法場換子》反調,做為楊開慧的唱腔參考選用。凡以上種種,他一生不重名利,不計個人報酬,默默無聞,為京劇事業貢獻了他的一生。
其工資由1949年定級至辭世止,從未更動。“文革”後1983年10月被文化部確認為離休幹部。
1984年12月22日(冬至)無疾而終,享年84周歲,安葬於北京福田公墓。
出生:1900年9月26日,光緒二十六年(庚子)閏八月初三日
逝世:1984年12月22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