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題《邊城思》,既交代了地點:邊城;又交代了中心,即寫作者之思。全詩也是按照這個脈絡去寫。前三句寫“邊城”,主要寫邊城之景;後一句寫“思”,抒客思之情。《邊城思》與詩文,成為一種巧妙的總說與分說的結構安排,以題目為全詩的綱,頗具匠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邊城思
- 創作年代:南朝 梁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何遜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作品賞析
詩的前三句寫邊城之景,作者著意了點染邊城春色。
如果想用寥寥幾句就把一幅早春的秀麗景致展現於人們面前,那非得令二字深得其神似之美不可。所謂得神似之美,其要徑就是抓住事物特徵特徵。
作者首先抓住了早春景物的色彩特徵。
“柳黃”,寫出了柳葉苞芽的稚嫩。“黃”字雖然浪漫色彩,但質樸傳神,別具風格,就像一葉可以知秋一般,這裡,一句“柳黃”也可使人知春。“柳黃”巧妙地交代了季節正值早春時節。
“水綠”寫出了春水的瀲灩之姿及照人色彩。
“水綠”與“柳黃”相映生輝。“水綠”,強調了春的明媚與光彩;“柳黃”,則強調了春色的新鮮與淡雅,這些令人傳神地感受道理春天色彩的豐富內涵。
作者特別重視把握事物狀態的程度,以傳早春景色的神采。如“吐葉”前冠“未”字,寫出了早春之柳樹,柔條依依迎風、郁滿生機的神韻;“含苔”前以“半”字,寫出了苔綠初生、春意方興的風采。“未吐葉”、“半含苔”句中的“未”和“半”,好就好在它們蓄藏著一種壓抑不住的鬱郁生氣,有一股方興的銳氣。這種生機與銳氣,正是早春景觀的神韻之所在。
想以少數字,表達複雜的內容,非有鍊字功夫不可。“春色邊城動”的“動”字,即,顯示了鍊字的功夫。
“春色邊城”如何?僅用一字概括其內容。“動”字是再好不過的了。妙就妙在沒有用形容詞,而是用了動詞,它賦予了“春色”、“春意”以生命。“春色”的邊城之“動”,令人感動整個大自然復甦中的萌動,諸如柳漸吐葉、苔漲綠池等等,其所含羞的具體內容,是極為豐富和難以盡言的。一個“動”字,而境界全出。
三句寫景,很有章法。第三句,是對第一、二句的總括。第一、二句是具體寫,細緻地寫;第三句則是概括地寫,全面地寫。第一、二句是“點”,是“個別”;第三句則是“面”,是“一般”。從個別到一般,形象地表現了萌動卻漸漸點化出於天地間的春色。
最後一句,寫客思之情。
前三句,寫早春的秀媚,倏然一轉,心情陡然黯淡下來,去國懷想之思,驀地湧上心頭,“客思故鄉來”,由於思念故鄉的山水、親人,異鄉作客之悲,才在心中蕩漾開來。對良辰美景,而竟不能移遊子之思,是見客思彌堅,故鄉之愛不能奪。這種客思,這種深摯的故鄉之愛,正是借前三句寫景,反襯出來的。這也是作者前三句以景鋪開的用意。
何遜的小詩,對仗十分工整。特別是最後二句,“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句式奇特,兩個名詞接一個動詞,這個動詞用得實在好,唯有用了動詞,方可點化全句。春色“動”,客思“來”,名詞概念藉助動詞,“活”了起來,有了生命和動感。結句,不說客思跋涉關山,向故鄉而去,而說自故鄉飛來,語出新境,富於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