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陽棗”,又叫“還陽早”,是傳統藥膳甜菜。傳說隋末旭縣孫家塬一農婦患腹疾,久治不愈,日見枯瘦,臥床不起,兩耳失聰,雙手也不能動彈了。後經名醫孫思邈診斷為腹內有蟲,始服一劑藥酒,農婦即便蟲數十條;再以紅棗,去皮、核配藥服食,名為“還陽棗”。農婦即逐漸康復如前。此後“還陽棗”便流傳民間,後經改進成菜餚饗客。
基本介紹
名稱,種類,典故,特點,原料,製作過程,還陽棗 - 風味特點,工藝關鍵,
名稱
還陽棗
種類
植物菜
典故
“還陽棗”,又叫“還陽早”,是傳統藥膳甜菜。傳說隋末旭縣孫家塬一農婦患腹疾,久治不愈,日見枯瘦,臥床不起,兩耳失聰,雙手也不能動彈了。後經名醫孫思邈診斷為腹內有蟲,始服一劑藥酒,農婦即便蟲數十條;再以紅棗,去皮、核配藥服食,名為“還陽棗”。農婦即逐漸康復如前。此後“還陽棗”便流傳民間,後經改進成菜餚饗客。
特點
此菜主料用大紅棗,富含糖分和維生素C,是人體極好的營養滋補品,再配以核桃仁、白糖、桂花等輔料,成品棗紅色亮,軟粘香甜,有養脾和胃、益氣生津之功,可補五臟,療腸辟,治虛損,常食有益健康。
原料
主料:鮮紅棗400克。
克,冰糖125克。
調料:白糖250克,濕澱粉15克,豬油50克,菜籽油1000克(耗100克)。
製作過程
(1)選上等鮮紅棗淘淨放盤中,上籠用旺火蒸40分鐘(蒸熟為度)取出,去皮、核,保持棗的原形。桃仁切成粒,冰糖壓碎。江米淘淨,用清水泡30分鐘,入沸水鍋中煮七成熟撈出,瀝去水分,放入碗中,加白糖(25克)拌勻。豬板油撕淨皮膜,切成粒,放另一碗中,加白糖(100克)、青紅絲(15克)及冰糖屑、桃仁、黃桂花,搓成水晶餡,捏成棗核形的餡心,逐個填滿去核紅棗的棗核部位,用麵粉糊將餡封嚴。
(2)填好餡的紅棗逐個粘勻麵粉,稍停,用絲籮輕輕篩去浮粉,使棗形美觀,麵粉粘牢,粘勻,放盤中待用。
(3)炒鍋內加菜籽油1000克,旺火燒六成熱,投入粘好粉的紅棗炸至金紅色時,倒入漏勺,瀝去余油。取大碗一個抹上豬油,撒青紅絲(1.5克),將豎著整齊地排在碗中,把江米蓋在棗上抹平,上籠用旺火蒸30分鐘,取出扣入湯盤中待用。
(4)炒鍋置旺火上,加清水100克、白糖(75克),燒開後撇淨浮沫,用濕澱粉勾芡,出鍋澆在棗上,撒上白糖(50克)即成。
還陽棗 - 風味特點
1. “還陽棗”是陝西傳統風味甜菜。傳說隋末旭縣孫家源一農婦患腹疾,久治不愈,日見枯瘦,臥床不起,兩耳失聰,起坐困難。後經藥王孫思邈診斷為腹內有蟲,給服一劑藥酒,農婦即便蟲數十條;再以紅棗去皮、核配藥服食,名為“還陽棗”。農婦即逐漸康復如初。此後“還陽棗”便流傳民間,後經改進成菜餚饗客。
2. 此菜主料用大紅棗,富含糖分和維生素C ,是人體極好的營養滋補品,再配以核桃仁、白糖、桂花等輔料,成品棗紅色亮,軟粘香甜,有養脾和胃、益氣生律之功,可補五臟,療腸疾,治虛損,常食有益於健康。
工藝關鍵
此為扣菜,扣法南北皆用,注意生胚完整,上籠蒸入味,澆二流芡,要求明汁亮芡,軟滑芳香,造型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