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東白帽
- 發源地:遼寧海城
- 時間:東漢末年
- 人物:管寧
- 後人引用:文天祥“正氣歌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管寧因不滿朝廷宦官專權和中原地區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渡海來到遼東半島上的海城講學。他到今天海城新台子鎮的地方築壇設館,廣招遠近各地學子,授書講經,培養齊家治國濟天下的人才。史書記載,管寧居住的地方天天有上門求學受教的人,“旬日成市”。(短時間裡聚集了很多人,熱鬧得象集市)他在這裡居住50多年,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敬重。
管寧學問淵博,品德高尚,朝廷屢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毅然來海城隱居。為了表明自己清白高雅的節操,他常常戴高大的白帽,這就是“遼東白帽”典故的由來。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在他那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中,有名的詩句“或為遼東帽”,指的就是管寧喜戴白帽這件事。
在遼寧省海城西北的新台子村,離村1.5公里處有處管公屯遺址。傳說東漢末年,學者管寧隱居此處。管寧是今山東臨朐縣人,生於公元158年,死於公元241年,表字幼安。他天姿聰穎,習無不精,見賢思齊,學貴專一,曾與好友華歆同窗就讀。一日,兩人在園中刨地種菜,管寧看見地里有一塊金子,視同瓦石一樣刨掉,毫不動心。華歆見了,拾起看了看才扔掉,臉上顯出惋惜的神情。管寧見狀,心中不悅。又一天,兩人同席讀書,一位高官身著麗服,乘坐高篷錦車從門前經過,管寧視而不見,照讀如故。華歆聽到車響心不在焉,見車過門,便扔下書本跑出去觀看,羨慕之情溢於言表。管寧生氣極了,拿刀將席割成兩半,說:“貪金石,慕高官者,不是我的朋友。”華歆面有愧色。從此管寧讀書越發刻苦,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終成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