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與農村能源研究所的前身是土壤肥料所和栽培所的農村能源研究室。2003年,根據院科技體制改革精神,院黨組決定將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不含食用菌研究室)與原農業機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農村能源研究室合併,成立環境資源與農村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環能所)。全所現有在職職工31人,其中,科技人員25人,技術工人6人。在科技人員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8人,中級5人,初級6人,有博士3人,碩士7人。現任所長汪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環境資源與農村能源研究所
- 外文名:Liaoni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rural energy
- 特點:中級5人,初級6人
- 實質:農村能源研究所
簡介,概述,機構設定,科研條件,科技成果,科技開發,
簡介
概述
環能所的研究重點是農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土壤培肥改良與修復,植物營養和新型肥料的研製與開發,能源生態建設及農村能源實用技術研究與推廣,旱地農業與節水,利用3S技術開展土壤肥力時空變異和田間養分分區管理研究等。主要研究任務是承擔國家和省(部)下達的中低產田改良與培肥、植物營養與合理施肥、作物高產栽培與肥田增產、生態農業區領域的研究與開發等。
機構設定
科技機構設環境資源研究室、植物營養研究室、新型肥料研究室、農村能源研究室、旱地農業研究室、科技開發室和化驗分析室。行政設辦公室。
環境資源研究室主要開展農業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植物營養研究室主要開展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研究;新型肥料研究室主要是新型肥料研製與套用;農村能源研究室主要開展能源生態實用技術研究與推廣;旱地農業研究室主要開展旱地農業與節水栽培技術研究;化驗分析室主要承擔土壤環境監測和檢測任務;科技開發室主要任務是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與開發工作。
科研條件
全所現擁有大田試驗地30畝,溫室盆栽場800平方米,日光溫室2960平方米,庫房1500平方米。新型肥料中試基地占地面積15畝,擁有複合肥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肥料能力2萬噸。農村能源培訓基地占地面積15畝,用於農村能源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土壤肥料監測化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10餘台(套),可進行各種常規化驗與分析。
科技成果
土肥所自建所以來,作為第一主持單位總共獲得科研成果49項。其中,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研成果有5項。
牧草綠肥新品種“早熟沙打旺”,使種植區域比原品種向北推移1~4個緯度,很好地解決了在“三北”地區種植繁衍這一生產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於1987年獲國家發明四等獎。
草木樨綠肥的研究,在草木樨種群分類、特徵特性、生長發育、物質積累與代謝等一些規律性問題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明確了其肥田作用和增產效果。並在省內大面積推廣套用,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粳型水稻氮素施肥技術的研究”,提出了改重施分櫱肥為主的施肥體系為前、後分期施肥法,使水稻全生育期均衡合理地得到養分供應,改變了“大頭肥”的傳統施肥方法,於1986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玉米專用復混肥推廣,根據玉米需肥特性和不同地區土壤供肥能力,精心研製了不同劑型的玉米專用復混肥,將平衡施肥技術融於產品中,解決了農民配肥和盲目施肥的實際問題。於1996年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遼寧省保護地蔬菜生理障礙的土壤因子及其對策研究,全面揭示出了保護地蔬菜生理障礙的土壤因子,並深入探討了蔬菜生理障礙機理,提出了防止保護地土壤產生障礙因子的技術措施。於1999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另外,作為第二主持單位或主要參加單位共獲得科研成果26項。公開出版的著(譯)作37部;在國內外公開雜誌和彙編上發表的論文355篇。
科技開發
目前,研究所下設科技開發室,人員編制6人,主要從事農業科技諮詢、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讓以及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等業務。所屬調製劑廠擁有註冊配方產品10餘個,複合肥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肥料3000餘噸,年獲純利潤50餘萬元。
葉面肥系列產品開發:在研究作物和蔬菜施肥過程中,根據作物需肥特性,結合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將多年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系列肥料產品,主要產品有高效BB肥、植物營養素、稀土藥肥靈、蔬菜生理病害康治靈和多效疏導素等葉面肥系列產品,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遼農牌”水稻育苗床土調製劑開發:目前已經形成10餘個品種的系列品牌產品,在水稻生產中廣泛套用,深受農民歡迎。自面世以來,已累計為所創造經濟效益200餘萬元。
複合肥產品監製:土肥所利用自身科技優勢,與省內各肥料廠家廣泛開展了技術合作,監製的肥料廠有瀋陽市解放化肥廠、莊河市複合肥廠、大連綠環生物有機肥廠、大連耀德生物有機肥廠、錦州大中生物有機肥廠等十三家。
系列大田專用複合肥開發:環能所成立後,於2004年新建立複合肥生產線一條,年生產能力達2萬噸,開始走出規模化產品開發第一步。目前,已開發註冊的專利配方產品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