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遼代金銀器主要發現於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山西等地區,以其精緻的製作工藝和繁多的種類,使古代北方草原地區
金銀器發展達到鼎盛時期。金銀器的種類從用途上分
飲食器、妝洗器、裝飾品、鞍馬具、殯葬器、
宗教用具和日雜器等七大類。
飲食器中的碗、盤、杯、
盞托、壺、箸、匙,是遼代金銀器最常見的器型。壺的形式不一,用途也不同;杯發現較多,形制及紋飾變化較大。妝洗器有盆、盒、奩(lian 二聲)、荷包、匜(yi 二聲)、盒的造型、紋飾豐富多樣。裝飾品包括冠、簪、鐲、耳墜、戒指、帶飾、佩飾等,數量較多,姿彩紛呈。鞍馬具是遼代金銀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紋飾繁縟,工藝精湛,時稱天下第一。
殯葬器是遼代葬俗的一大特徵,有面具、網路、帶飾、靴等,僅大貴族以金銀製作。
宗教用具常見舍利塔、法輪、舍利瓶、供奉器等,是遼代大興佛教的見證。日雜器包括渣斗、硯台、鎖、號角、刀、釘紐、符牌、錢幣等。
金銀器經過隋唐時期的進一步發展,使遼代在吸收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周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更加燦爛,其特徵鮮明,造型藝術在考古發掘的實物中有真實而形象的表現。
民族特色
遼代金銀器中大多富有契丹民族特色﹐以馬具﹑帶飾居多﹐
金銀器皿較少。用大量馬具﹑帶飾
殉葬﹐標誌著
契丹族善於騎射的強悍性格。遼代帝王凡授大臣爵秩﹐也“皆賜錦袍﹑金帶﹑白馬﹑金飾鞍勒”。再如馬上攜帶的
雞冠壺﹐斂屍用的面具﹑金絲網衣等﹐也都是契丹族特有之物。遼代藝術早期繼承了盛唐遺風,中晚期明顯受到宋代藝術風格的影響﹐尤其體現在金銀器。如
建昌縣龜山遼墓出土的二十二曲花式口銀杯﹐出自內蒙古
巴林右旗泡子營遼代窖藏的復瓣仰蓮
紋銀杯﹑二十五瓣蓮花口銀杯﹑
八楞鏨花銀執壺與溫碗等﹐均具有宋式
金銀器的風格特徵。當然也不排除內中有的是由中原流入遼地的。
製作工藝
遼代的金銀器製作工藝多採用鈑金﹑澆鑄﹑焊接﹑捶揲﹑鏨花﹑鎏金﹑鑲嵌等盛行於唐和五代的傳統技法﹐根據契丹族的遊牧生活習俗﹐設計和製作所需要的各種器形﹐裝飾圖案多模仿唐代流行的團花格式﹐以龍﹑鳳﹑鹿﹑魚﹑寶相﹑牡丹﹑忍冬﹑聯珠與纏枝花卉等
紋飾為主。如赤峰市郊窖藏的遼代鎏金鏨花銀雞冠壺﹐腹部
鏨刻的
鹿紋形像﹐姿態即與唐代劉贊進奉的金花鹿紋銀盤的表現手法相同﹐而器物造型則仿照遊牧民族所使用的
皮囊壺形製作。遼代金銀器在裝飾技法上有新的發展﹐如
應歷九年 (959)遼駙馬墓內出土的鎏金龍紋銀馬鞍橋飾和出自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遼墓的二龍戲珠
鎏金銀冠﹐即採用了多層鏨刻工藝﹐使器物的花紋圖案主題突出﹐呈現出富有層次的浮雕裝飾效果。這表明遼代的
金銀器製作工藝已在繼承唐和五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並與本民族的傳統風格融合一體﹐形成新的特色。
意義與影響
遼代金
銀器是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契丹貴族的奢華生活,也反映了契丹
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外域文化之間的交融。遼代的金銀工藝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受到了來自波斯,以及地中海等地文化的影響,並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造了富有特徵的金屬工藝。例如雞心壺、
八角銅鏡以及鎏金鳳冠等等。遼代的工藝美術特色,是與悠遠的草原民族傳統和生活習俗緊密相關的,同時與北宋相比,遼代與西方的聯繫也更加密切,遼代
陳國公主與駙馬墓中出土了大量
金銀器,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