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李贊華東丹王出行圖》是遼代畫家李贊華(即東丹王耶律倍)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作品是表現人物鞍馬內容的畫,畫中繪有六人騎在駿馬上,他們各具姿態,衣冠、服飾、佩帶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代李贊華東丹王出行圖
- 時代:遼代
- 類別:中國古畫
- 表現:人物鞍馬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 收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規格:縱27.8厘米,橫125.1厘米
- 作者:李贊華
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遼代的統治者很重視繪畫。《遼史·本紀》載:太祖九年(915年)畫《君基太一神像》,神冊六年(921年)畫《招諫圖》,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建日月四時堂,圖寫古帝王之事於兩廡。”遼設有翰林圖畫院,《遼史·聖宗紀》載:開泰七年(1018年)“詔翰林待詔陳昇寫《南徵得勝圖》於上京五鸞殿。”又《遼東行部志》載:翰林待詔田承制在宿懿州嚴寶寺畫《二十八宿》。興宗好儒術,工丹青,以畫鹿著名,重熙九年(1040年)遣使於宋,自畫《乾角鹿圖》為獻,宋仁宗掛之於太清樓,召君臣觀賞,成為宋遼友好美談。遼的貴族畫家有東丹王耶律倍(後改名為李贊華)、世宗耶律阮(倍長子)、耶律題子、蕭瀜,還有著名畫家胡壤、胡虔、高益,都是契丹人。
遼代的繪畫曾有很多的創造與成績,由於歷史上曾重視不夠,記載簡略,傳世捲軸畫及少,且多有爭議。流出海外的遼代捲軸畫以傳為李贊華的《東丹王出行圖》最著名。
作品賞析
作品中的馬矯健、豐肥,左右顧盼,慢跑前行。東丹王在馬背上手把韁繩,面帶憂鬱,若有所思,情緒正和他棄遼投後唐的處境吻合。人物及馬的線條描繪細膩精良,賦色華麗,盡顯宮廷繪畫之特色。構圖布勢前後照應,疏密相宜,整個畫面人物和馬的動態形成—種行進的韻律。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書風近宋高宗趙構。李贊華自投後唐明宗後,長期居住在中原,其畫風對後人影響很大,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均有著錄與評價。從文獻著錄來看,此卷是接近李贊華畫風的—件精品。
作者簡介
李贊華 (899-936)〔五代·後唐〕本名耶律培,小字圖欲,契丹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圖畫見聞志》謂名突欲,號人皇王。926年契丹人滅渤海國,其被冊封為東丹王,統領渤海國舊地。阿保機死後,次子耶律德光繼位,耶律培受到監視,其恐遇不測,長興二年(931)投奔後唐。後唐明宗賜姓李,更名贊華。曾官懷化節度使,瑞州、慎州觀察使等。所寫貴人酋長鬍服騎射,皆稱珍華。評者謂其“馬尚豐肥,筆乏壯氣”。《五代名畫補遺》則謂其“畫馬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步驟之態”。元代朱德潤題其《射鹿圖》云:“筆法圓細,人馬勁健,真有盛唐風韻。”《宣和畫譜》著錄御府所藏其《雙騎圖》《獵騎圖》《射騎圖》等15件。此外,李通音律,精醫藥,工遼漢文章,促進了契丹和漢文化融合。遼東丹王李贊華自投後唐明宗後,長期居住中原,其畫風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