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美好(孔莎著小說)

遺失的美好(孔莎著小說)

《遺失的美好》是孔莎所著的一本小說,該書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遺失的美好
  • 作者:孔莎
  • 類型:校園小說
  • 出版社:吉林美術出版社 
內容,作者簡介,目錄,評論,

內容

一部殘酷而動人的青春小說,關於成長、傷痛,關於一路走來遺失的美好。小說以“艾小米”為線索以及敘述視角展開敘述,描述了一段青春過往,其中,文本給讀者造成的感受更像是一個大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數個性格迥異的人物輪番上場,與“艾小米”一同演繹著一場龐大且傷感的“青春敘事”。
“尹娜”對物質的狂熱追求;“紀婷玉”異常的行為人格;“汪洋”對“艾小米”近乎童話一般的愛情……這一切飽滿且可愛。可這也是悲劇的起源。當“尹娜”為物質而出賣甚至玩弄友情;“紀婷玉”為愛情奪走“汪洋”。“汪洋”對“艾小米”的絕對服從……一個個頗富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美好的青春像是一個好看的花瓶,被放置在高高的?孔莎,青春玉女傷痕文學新掌門人,5歲學習美術,9歲在北京國際兒童畫展上獲獎,11歲應邀前往馬其頓舉辦個人畫展,13歲迷上日本卡通漫畫,從此放棄了對傳統藝術的追求。現就讀於上海大學,淮海路逛街時被請去做平面模特,同年參加中華服飾展演大賽獲一等獎,次年參加環球洲際小姐大賽,獲特區賽組第一名,為多家國際著名網站作動畫配音,如“當我愛上你”、“回首流年”。結識郭小四、蔣峰等新概念的一干人,從此陷入文學沼澤不可自拔,卻也顯示出驚人造詣。

作者簡介

姓名:孔莎 性別:女 年齡:32
出生年月:1985年2月 籍貫:陝西·西安
現就讀於上海大學--巴黎時裝設計學院。
5歲學習美術,9歲在北京國際兒童畫展上獲獎,11歲應邀前往馬其頓舉辦個人畫展。
13歲迷上日本卡通漫畫,從此放棄了對傳統藝術的追求,令家人和導師痛惜不已。
任校刊主編,廣播站站長,發表散文再見,晚風……。
淮海路逛街時,被經紀公司發現請去做平面模特,同年參加中華服飾展演大賽獲一等獎,次年參加環球洲際小姐大賽,獲特區賽組第一名。
為多家國際著名網站作動畫配音,如當我再愛你、回首流年……。
結識郭小四、蔣峰等新概念的一干人,從此陷入文學沼澤不可自拔,卻也顯示出驚人造詣。
至今……

目錄

序——年輕就是他媽的一切
小引
LOST ANGEL
ONLY LONELY
浮雲不說話
啦啦啦,時光在歌唱
回首流年
似曾相識燕歸來
倒數三秒就不哭
落紅難逃
我是一棵仙人掌
關於一場海嘯
愛與夢的盡頭
那些花兒
妾發初覆額
無可奈何花落去
背靠背,一起退
錦瑟無端
芳草映斜陽
兩個人的煙火
滄海·蝴蝶
汪洋
之死矢靡它
回憶一場空穴來風——關於孔莎,夏日裡的一些囈語
花絮:散落在《島》工作室里的那些回憶

評論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躁動不安、激情洶湧的時期,身體已經發育成熟,心理卻未成熟到平靜地接受撲面而來的愛情.友情與現實生活。對於一個敏感的人來說,世界太荒誕,愛情太複雜,人性太深奧。愛情是一道永恆的傷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傷口,我們不僅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傷口永遠不會被治癒,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心理補償,擺脫創傷、治療創傷的過程,也是製造新的創傷的過程。稚嫩的心靈在成長的過程中付出血與死的代價,碎裂成一片片後,也未必會拼回原來那顆簡單純潔的心。
《遺失的美好》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青春故事,小說以我為中心述說我和我周圍人們的青春期的疼痛與創傷。"我"出生80年代,在客觀上躲過了很多劫難,應該算是趕上了好時候,良好的家世,殷實的物質生活和良好的早期教育,而"我"對此似乎並不滿意。"我"在高中時愛上了一個外表俊美精神殘缺的男孩韓亦,為了逃避愛情給"我"帶來的傷害,"我"在高二的時候離開了生活的城市,獨自來到南方的一個藝術院校。從小青梅竹馬的汪洋在第二年追隨我而來,可是為了所謂的偉大友情,"我"把愛情給了女友紀婷玉。一場變故,我的愛情終於失而復得,我也終於感悟到真正愛的真諦,我沉浸在愛的芬芳里。。。多年以後,一個夢幻般的婚禮上,一個美麗溫柔的新娘穿著粉紅色婚紗緩緩地走向新郎。新郎是汪洋,然而,新娘不是我……
這部小說的優秀之處在於,作者不僅僅寫了校園小社會,也用追問和批判的態度寫了校園外的大社會,大款們的車在校門口爭艷鬥富,大學生陪聊打工,文學碩士去給商人做讀書顧問,多少作家擁有自己的寫作班子只需出版時屬上自己名字,等等等等。作者並不象小說標題一樣向現實低頭,遺失了美好與純真,相反作者不僅表明了態度而且作出了遵遁內心的選擇,正因為如此,主人公"我"才備受現實的摧殘與傷害。
小說作者並不完全滿足對文本的敘述,她好象有點失憶的傾向,經常跳出敘述,嘮里嘮叨的,一會兒稀里糊塗地激動、一會兒又莫名其妙地憂傷.一會兒又用俏皮幽默的語言掩飾愛情與友情的失落,那不屑一顧的態度和故意誇大的輕鬆顯示出對於現實世界的困惑和無何。"我在這風華正茂的年紀瘋狂的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我的過去並沒有什麼值得我去不斷緬懷的輝煌,我的現在過得也並不悲慘至少在多數人的眼中算是相當的圓滿,可我為什麼還是要不斷的停下我的腳步,不斷的回望,不斷的黯然神傷。那種感覺並不會很強烈,但又不時的浮上來證明它確實存在,一點一點細細瑣瑣地咬噬著我的心。"
整篇小說細節豐富,敘述流暢,語言俏皮,又洋溢著少男少女們勃發著的昂揚亢奮的生命活力。是青春作者寫給在讀的大中學生的一個好看的青春故事。
——傷痕青春狂戀曲:《遺失的美好》
近日,四川某報爆出了“郭敬明初戀女友、同為80年代生人的孔莎即將於20日刊出自己的處女作青春小說《遺失的美好》,書中男主人公的身上也有著郭敬明淡淡的影子。”訊息一經刊出,便在眾多網友和郭敬明的FANS中引起軒然大波。
該報稱,“孔莎現年19歲,是上海大學設計系一年級的學生,同校工業設計系三年級的郭敬明是其學長”。從國小習美術的西安女孩孔莎長相漂亮,身材高挑,在同學中有“內地版伊能靜”的美稱,因自幼熱愛藝術,孔莎非常欣賞郭敬明的文學才華。兩個人除在感情上情投意合之外,郭敬明還教孔莎寫作,這部《遺失的美好》的字裡行間就明顯地透露出郭敬明的文風和感覺,而書中主人公的身上也有著郭敬明淡淡的影子。目前從掌握的公開資料中,我們發現,孔莎曾說過,自己是在大學裡認識郭敬明後,才開始有了把文字變成鉛字的想法。性格直率的孔莎還承認,“在這本書的結局中,我還從郭敬明身上得到了很多的啟發。”
但當事人雙方隨即均對此做出了鄭重否認。郭敬明在自己的網站上聲明:“我怎么不知道自己有個女朋友啊,假的呀,我都不知道孔莎是誰,居然就冒成了我的女朋友,簡直昏過去。怎么弄得跟娛樂圈一樣啊,要靠緋聞上位。”
另一當事人孔莎也顯得十分委屈,“ 我最近幾天都在住院,什麼記者都沒見過,也不知道媒體為什麼會這么講。”不過,孔莎確為郭敬明學妹,且與郭敬明、蔣峰等好朋友,也是在認識郭敬明之後,才開始有了想把自己文字變成鉛字的想法,並從郭和蔣那裡受到過很多啟發。孔莎表示,“我在學校一直是叫小艾,所以小四不知道孔莎是誰,我們只是普通好朋友而已,自己並沒有借小四學長的名炒作,請大家不要再指責我了。”下面是記者與孔莎的訪問對話:
記者:你的這部小說內容是怎樣的?
孔莎:這部小說是以成長的軌跡為主線的,關於青春、關於成長、關於夢想……有激揚的、也有憂傷的,都是些很真實的東西。
記者:那是否說書中所寫的都是你的真實經歷了?
孔莎:我沒那么多經歷啦!如果每個人寫小說都寫真實生活的話,豈不是一生只能出一本回憶錄了?那些是想像和對生活觀察的結果,有些是聽來的,有些是發生在我周圍的,我把它們藝術加工了。
記者:你寫作最初的動機是什麼?
孔莎:我記得有人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他說寫作就是與自己的對話。我堆砌著自己的心情,拼湊著自己的思念,然後停下來注視,注視著那個經歷的過程,注視著那個無法釋懷的過往。 這就是我寫作的動機。
記者:你說你的作品中有很多憂傷的東西,據我所知,現在80後當紅的作家也是以此為訴求點的,你這樣是否會讓人看作是跟風呢?
孔莎:我知道你在說誰,你說郭敬明是吧?其實我和小四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就像他所說“人們總是下意識的接近與自己相似的人”,我想成長中那些憂傷的感覺對於我們都是一樣的吧。80後的孩子都太孤獨了,我們都是這樣孤獨的一路走過來的,我想把我成長中的那些感悟與他們分享,就這么簡單而已。我寫的都是些很真實的心情,請不要把它與跟風之類那種很爛俗的事情聯繫在一起。
記者還聯繫了孔莎《遺失的美好》的出版商翰墨林青春文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對於孔、郭之事並不十分了解。選擇策劃出版《遺失的美好》,主要是因為作品本身。負責此書的編輯拿到書稿後,在回北京的路上就一口氣把書讀完了,可見該書的魅力。
“歲月的軌跡劃滿甜蜜的憂傷,成長是一場幸福的災難!每個人都曾經無數次的憧憬過美好——純淨的愛情,真摯的友情,堅定的信仰。而那種叫做時間的東西,無情的侵蝕著我們的一切,我們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使我們也曾那么幸運的擁有過美好,可終究離幸福咫尺天涯”。時間流逝,我們還是無可挽回的遺失了它,遺失了生命中最真最純的東西,遺失了一切的美好。但孔莎在敘寫這些情感經歷時,也表述了自己對於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的領悟。帶著一絲成長的迷茫與探索,有些尖銳有些低沉、有些激情飛揚又有些憂傷瀰漫。讓我們看到了80後的青年在看似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其實有著最真誠的心。在大眾眼中如在陽光燦爛的象牙塔里生活的大學學子們,他們也有對社會的關注與思索,他們用自己獨有的視角,理解和詮釋著這個有著太多缺憾的世界。書中的語言也是獨具特色的,那些精緻時尚的詞句,那些細膩而貼切的比喻,那些帶著當代青年群體特有的詼諧幽默的‘口頭禪’,也都讓我們樂於沉浸其中。選擇出版《遺失的美好》只是認為本書一份送給青春的最好的禮物,讓讀者去品味、去感動。
翰墨林青春文學還表示,圖書出版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要對讀者負責,希望媒體能夠真正將《遺失的美好》的優秀之處推薦給讀者,而不是像娛樂圈一樣去炒作。
——被指影射郭敬明愛情故事 《遺失的美好》引風波
倘若把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比做一桌桌廚師們烹調出來的盛宴,倘若紅案白案乃至各種菜系領域裡的拔尖高手們必須優勝劣汰的話,那么作為讀者,他的意義無疑不是一位用眼睛品嘗作品的食客。而作品本身的意義,也無非是一道道我們視覺里的美味或者佳肴。
可以說,這篇《遺失的美好》不僅在主料上不足珍奇,作為一道菜餚的調料,它還成為了一種時下時尚文學創作領域內的缺陷。綜觀我們所閱讀的一般都市時尚小說,它必須具備大量明朗而歡快的床笫氛圍,必須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愛情絕路、酒吧艷遇、旅館激情,還有時髦而刺激的K粉和三P。真是很可惜,《遺失的美好》里一點都沒具備上述文學作品的幾大要素。正所謂逗號句號,和小資睡覺。所謂時尚,她沒有主題。沒有花。沒有塵埃也沒有空……空氣。天空晴朗。沒有鳥類。沒有羊群。沒有山川。沒有海洋。沒有老人。沒有孩子。沒有思考。沒有家園。沒有鄉村。沒有草原。沒有溫暖。沒有寒冷。沒有前程。沒有命運。沒有沒有。沒有東西。悲劇湧上心頭,靈魂灰飛煙滅。
不清楚我這樣評價《遺失的美好》,會不會敗壞掉其他用眼睛去品嘗《遺失的美好》者們的胃口?其實沒有關係,有幸生於這個空前繁華的大好時代,面對如此壯觀的人文景觀,我們應該為之傾倒,為之狂歡。而且現在本來就是這么個崇尚時髦以及時尚生活的物質社會,鋪天蓋地亂七八糟的報刊雜誌上遍布著小資情調和新新鴛鴦蝴蝶派的相關言論,高雅的音樂、昂貴的小物件,躺在床上成就生活,為自甘墮落和無知尋找高尚的藉口,等等等等,才可以構成所謂的時尚文學。
當文學創作幾乎被所謂個人化、私語化,不知所云化寫作方式完全占據的時候,當美女作家、少年作家以及婦女兒童作家們成為熱門話題的時候,當陰暗、糜爛、頹廢以及性生活構成所謂時尚文化的代名詞的時候,作為無辜的讀者,作為用眼睛攝取營養的食客,我們是否能坐下來開個會議什麼的?讓我們自己來談談,這種正在流行的文學創作,它的終極意義到底會是什麼?
翻開中國藝術史,從風雅頌到辭曲賦,從唐詩宋詞到崑曲京劇,無數文學家與藝術家們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都被載入我國的文藝史冊,成為記錄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而這些傳世的偉大作品,從寂寞誕生到流傳開來,從鮮為人知到有口皆碑,無一不是因為其作品的本身就已經具備了一種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人們在記住這些作品的同時,連同它們作者的名字也在世代相傳。可以這樣說,世界各國經典作品的最大魅力,就是它們具備了一種綿延無限的民族精神。比如美國的《飄》、《人權宣言》以及《獨立宣言》,比如喬治-塞菲里斯的《航海日誌》,比如維-蘇-納保爾的《米蓋爾大街》和《神秘的按摩師》。譬如我國的《紅樓夢》、《儒林外史》以及《阿Q正傳》。
然而,時下的文學創作領域內,卻浮現出來太多的文藝作品脫離生活實際,純粹以商業的目光去捕捉創作靈感。假新新歷史主義、接受美學主義、純粹拿來主義和一再解構主義之名,以各種所謂的創作技巧進行一些支離破碎的寫作。複製拼帖,歇斯底里,頹廢糜爛,神經衰弱,佳篇名著成為打油小詩,宮闈艷事儼然一代正史。戲謔寫作,搞笑寫作,憤青寫作,小資寫作,學者寫作,民工寫作,等等等等,各種派別的寫作前仆後繼。很多文藝工作者們為了追求商業炒作與市場賣點,一味迎合低級趣味與市場要求。有是甚至心浮氣躁,脫離實際地模仿起西方國家的各種學術潮流,生搬硬套,盲目表達。以上種種,完全背離了一名藝術創作者的綜合素質與最起碼的文藝創作宗旨。而《遺失掉的美好》在創作界面內高貴地堅持,對各種潮流的冰冷的拒絕,安靜而又本份地敘述,無一不可以使得作品本身的意義獲得一再拔高。
就像那縷縷冬天裡穿過百葉窗戶的陽光。
輕柔地打進來。
溫暖。
耀眼。
而且親切。
——《遺失的美好》:視覺里的佳肴 文/恭小兵(青春小說作家,80後概念提出者)
我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完成了一次對“青春”的閱讀。需要強調的是,這部名叫《遺失的美好》的長篇小說以書稿的形式展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對作者一無所知。惟一能面對的只有文本。所以,也老老實實寫下一些閱讀感受和思考。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這應該是一位80後的青年作者的作品。小說以“艾小米”為線索以及敘述視角展開敘述,描述了一段青春過往,其中,文本給讀者造成的感受更像是一個大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數個性格迥異的人物輪番上場,與“艾小米”一同演繹著一場龐大且傷感的“青春敘事”。無疑,“汪洋”、“紀婷玉”、“尹娜”是故事中重要的敘述點。其他的人更像是老舍先生戲劇《茶館》里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充滿了敘述上的自由以及不確定感。比如“小羽”這個人物。小說主人公“艾小米”從北方城市考到南方一所大學,在這裡開始生活,但這並不是敘述的重點,她在看似幽默的行文中已經小心翼翼地埋下了伏筆,譬如說作品中前一部分用了相當的筆墨來描寫她的奢華的青春生活:“尹娜”對物質的狂熱追求;“紀婷玉”異常的行為人格;“汪洋”對“艾小米”近乎童話一般的愛情……這一切飽滿且可愛。可這也是悲劇的起源。當“尹娜”為物質而出賣甚至玩弄友情;“紀婷玉”為愛情奪走“汪洋”。“汪洋”對“艾小米”的絕對服從……一個個頗富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美好的青春像是一個好看的花瓶,被放置在高高的窗台上,風平浪靜的時候,一切如此美好,可是,當有一陣大風吹來,迎接它的就是粉身碎骨。
最終,“艾小米”失卻了友情、愛情,孤立無援地漂泊在通往未來的路上。
這是一部可謂“有傷痕”意味的青春小說。儘管在相當的敘述比重里,作者採用著一種幽默的筆調,但殘酷仍一陣緊似一陣湧向作者的筆端。現實以一種極端的方式進入作品,錢、權融入青春,它們的出現除了讓青春的悲劇更加慘重之外,似乎並無其他建樹。同時,青春以“本相”方式進入敘述,我說“本相”並不代表著這就是青春的完全真實。而是說作者並不忌諱將醜的一面帶進敘述,並以逼真的姿態展現出來。人物的言語之間,我們感受到青春是一個在污濁的環境中橫生出來的怪物,蓬蓬勃勃,卻沒有方向。生活的表層都是如此。充滿了污鄙之色。但這一切,作者始終是以幽默的心態去對待的,只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流露著似乎“不合適宜”的青春感傷。這些感傷的罅隙使我們意識到,其實這些人物的本性並非如此,骨子裡仍存有善良、乾淨、純潔的因子。不過是社會對他們異化後,才有了輕薄的張揚,不羈。
更重要的是,作者把人性的考驗放到了後面。友情、愛情、親情交織在一起,成為碩大無朋的網,像“艾小米”襲來,在這些被極端處理的情節面前,人性的標尺亮了出來。如何以及怎樣選擇即展現著一個人的人性底色。五花八門,“汪洋”讓我們看到了人的悲劇。“艾小米”兩手空空讓我們看到了孤獨的永恆等等。
所以說,幽默只是假象,殘酷才是真實。
其實,在閱讀過程中,我便疑惑叢生。這顯然不是一部成人作家的作品。其中的一些情節處理帶有一些劃傷。轉折處理等不夠圓潤;人物在某一時刻過於成熟,在另外一刻的純情則顯得虛假造作。作者在這種敘述搖擺里,使得閱讀進入了一種撲朔迷離的狀態。為了凸顯作者的意圖,不惜將諸多人物以及事件極端化處理,甚至包括背景,比如“艾小米”“鴕樂”家庭的權財描寫等等。所以說,這不是一部有關現實青春的小說。而是一部青春童話。
“童話”在作者這裡並不是一味地意味著美和善良,更多的時候它還意味著“真”。“真”則要再一次談到殘酷。殘酷是本相。不容篡改。作為80後的一員,能向讀者推薦這部帶有十足血色的青春小說是我的榮幸。它的不足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另外一種青春的本相——青澀。
——童話VS青春殘酷物語 文/水格(80後青春小說作家,三屆新概念作文獎得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