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訓練

遷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學習活動中也有其重要的意義。但遷移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條件。教學是訓練遷移的重要手段。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正遷移,避免負遷移,使學生現在的學習對他將來的學習或實際工作有較大的幫助。因此,要改進教學方法,把教學由以傳授知識為主向以傳授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為主轉化,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本文僅談在教學活動中教學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正遷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遷移訓練
  • 外文名:transfer of training
定義:,遷移的教學策略,遷移研究的熱點:,未來方向,動機情緒,元認知,

定義:

遷移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

遷移的教學策略

“為遷移而教”是現代教育流行的頗有吸引力的口號,教師若能據此把遷移理論套用於教學實際,有力地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的提高,那么學生當下的學習將會對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更為持久的積極的影響。
然而學生習得的原理或技能套用於新情境中的遷移能力不能認為是自動發生的,準確地說,遷移是通過教學實現的。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創造條件,積極主動地促進學習的正向遷移呢?
(一)改革教材內容,促進遷移
根據同化理論,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是決定新的學習與保持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遷移,教材中必須有那種具有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強有力的解釋效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魯納認為,這樣的概念和原理應放在教材的中心。他認為:“領會基本的原理和觀念,看來是通向適當‘訓練遷移’的大道。”奧蘇伯爾指出,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好的教材結構可以簡化知識,可以產生新知識,有利於知識的運用。這種結構必須適合學習者的能力。
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邏輯結構,這些內容的組織形成教材體系。教材內容體系的確定,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效率、知識的質量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凶此必須兼顧科學知識本身的性質、特點、邏輯系統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狀況及年齡特徵,還要考慮教學時數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證教材的系統性和教學的循序漸進性。
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都包含某些一般原理和共同成分,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所謂基礎知識是指各個學科教學內容中所體現出來的基本事實、概念和原理。基本技能是指運用所獲得的基礎知識去完成某種動作或智力活動的基本行為方式和能力。它們就是知識結構的“骨幹”,是教材的中心、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核心,比個別經驗和事實更具普遍性,更有實現正遷移的可能性。但也必須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並闡明這些概念原理的使用條件,這有利於遷移的產生。
最佳的教材結構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如何編寫適合學生能力水平的最佳結構的教材呢?這需要知識領域內有造詣的專家、教材教法專家和心理學家以及教師們的通力合作。有些國家已經這樣編寫部分學科的教材了,我們可以借鑑學習。
(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促進遷移
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學習與教學才能省時省力。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會阻礙遷移的產生。怎樣才能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呢?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其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路化。
1.結構化
結構化是指教材內容的各構成要素具有科學的、合理的邏輯聯繫,能體現事物的各種內在關係,如上下、並列、交叉等關係。只有結構化的教材,才能在教學中促進學生重構教材結構,進而構建合理的心理結構。
2.一體化
一體化指教材的各構成要素能整合為具有內在聯繫的有機整體。只有一體化的教材,才能通過同化、順應與重組的相互作用不斷構建心理結構。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割裂、支離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擾或機械重複。
3.網路化
網路化是一體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間上下左右、縱橫交叉聯繫要溝通、要突出各種基本經驗的聯結點、聯結線,這既有助於了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斷裂帶及斷裂點,也有助於預測以後學習的發展帶、發展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
(三)改進教材呈現方式,促進遷移
學生將信息從一種情境向另一種情境遷移的可能性,有時會受到初次學習時信息的組織方式的影響。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精心安排教學的程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條理清楚、組織良好的框架。奧蘇伯爾認為,“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是人的認知組織的原則。這兩條原則也適用於教材的組織和呈現。
1.從一般到個別,漸近分化
依據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教材的呈現或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符合從一般到個別、從整體到細節的順序,即漸近分化原則。
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表明,當人們在接觸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時,從已知的較一般的整體中分化細節,要比從已知的細節中概括出整體容易一些。人們關於某一學科的知識在頭腦中組成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最具有包容性的觀念處於這個層次的頂點,它下面是包容範圍較小和越來越分化的命題概念和具體知識。因此,根據人們認識新事物的自然順序和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的組織順序,教材的呈現也應遵循由整體到細節的順序。例如,我國國小數學教材對有關三角形知識的呈現就符合不斷分化的原則:先教一般三角形;在一般三角形中按角的大小分化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在銳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邊三角形;在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腰三角形,等等。
2.綜合貫通,促進知識的橫向聯繫
依據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概念之間、原理之間、知識的前後連貫與單元縱橫之間應體現出內在的關係和聯繫。
在呈現教材時,除了要從縱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體漸近分化的原則以外,還要從橫的方面加強概念、原理、課題乃至章節之間的聯繫。實際上許多教學內容是彼此依賴的,前面的知識沒有學會,後面的教學就不能進行,例如,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是物理化學的基礎,對這些教材內容加強橫向聯繫既必要也可能。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努力探討觀念之間的聯繫,指出它們的異同,消除學生認識中表面的或實際存在的不一致之點。
3.教材組織系列化,確保從已知到未知
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教材組織應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
實現遷移的重要條件是已有知識與新課題之間的相同點,因此教學次序要合理,儘量在回憶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複習舊的,知道新的。新、舊知識技能的學習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新的知識、技能應當是在過去學過的知識、技能之上學習的,過去學過的知識、技能應當為新的知識、技能學習做好鋪墊。兩者銜接得好,練習的時間和難度都可以減少,知識、技能的組織也非常系統。前面的學習是基礎和準備,後面的學習是發展和提高。如跳山羊、跳箱、跳馬可以銜接安排,原地前滾翻、跑動前滾翻、魚躍前滾翻可銜接安排,蹲踞式跳遠、挺身式跳遠可以銜接安排,腳背正面、腳背外側踢球可以銜接安排,等等。
知識可以分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還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讓後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之上,前一步的學習為後一步提供固定點。組織好的程式教材本身,就可以起到“組織者”的作用。教師在制訂教學計畫時必須安排好教學內容的順序,使教學內容的聯結達到最佳化。最佳的序列要反映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現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的原則,還要適合學生的認知功能發展水平。教師選擇和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獲得知識,也有利於促進概念、原理的學習遷移作用。
(四)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這句話啟示我們,學習不只是要讓學生掌握一門或幾門學科的具體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即掌握學習方法的知識與技能。實際上學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把所學知識技能順利地進行套用,促進更廣泛更一般的遷移,也就是說學會了如何學習就可以實現最普遍的遷移。
學習方法是一種學習經驗,它可以對後繼學習產生一種比較廣泛的一般性遷移。學習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套用原理的方法、歸納總結的方法、整理知識的方法和研究探討的方法,等等。學習方法這種經驗中不僅包含有關的知識,而且還包括有關的技能。因此,掌握學習方法不僅僅是知曉一些知識性的東西,還必須通過一定的練習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閱讀技能、觀察技能、解析技能、構思技能,等等。
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幫助學生認識問題之間的關係,尋找新舊知識或課題的共同特點,歸納知識經驗的原理、法則、定理、規律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必須重視對學習方法的學習,以促進更有效的遷移。

遷移研究的熱點:

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的遷移: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特點是強調認知策略和元認知在學習和問題解決中的作用,由此認知策略的遷移愈來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認知策略雖也屬程式性知識,但它與一般智力技能是有所不同的。元認知遷移理論認為,認知策略的遷移要達到可以在多種情境中遷移的程度,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學習者的元認知水平。元認知是指學習者對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監控和調節。元認知的水平直接影響著認知策略的遷移。根據元認知遷移理論,認知策略的成功遷移是指問題解決者能夠確定新問題的要求,選擇已獲得的適用於新問題的特殊或一般技能,並能在解決新問題時監控它們的套用。元認知遷移理論把學習者看做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和管理者。許多研究表明,元認知水平的提高確實能改善學生對策略的使用和對學習的監控、調節。

未來方向

對知識、技能、態度和品德學習中的遷移現象進行研究,並且對不同領域間的學習遷移現象進行探討,如研究學習者在一門課程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策略方法如何遷移到另一門課程的學習中去。

動機情緒

學習動機的強和弱,情緒的積極與消極都對學習遷移有重要影響,但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因此,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心境下學習並將此種心境遷移到其他學習情境中去,就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元認知

許多研究表明,教給學生學習策略,發展學生元認知能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自我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但是對於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策略,是教一般策略還是各學科學習的具體策略,用什麼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等問題仍無一致看法,尚需心理學家進一步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