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紅軍烈士陵園(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

遵義紅軍烈士陵園

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一般指本詞條

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市內鳳凰山周歲麓的小龍山上,整個陵園坐北朝南,前臨湘江河,後靠蔥蘢翠綠的鳳凰山,與當年紅軍鏖戰的紅花崗,老鴨山遙遙相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遵義紅軍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貴州遵義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建立時間:1984年
陵園簡介,紀念碑,烈士墓,紅軍墳,遷入,名字確定,青松堂,鐘偉劍,

陵園簡介

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後,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年初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遺骸,先後找到了19位佚名烈士。1957年,國防部長彭德懷致函貴州省委,提請務必找到他的親密戰友鄧萍的遺骸,經省、地、市黨政軍的共同努力,1958年終於在松子坎找到了。同年,市政府即報請上級批示興建“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省人委(58)省計史字第719號通知】同意在遵義市修建和紀念碑,並撥款30萬元,遂於1958年9月動工興建。
當時市政府劃定陵園範圍為103畝。按照規劃,始建盤山車道和289步石階(後經改建為316步),由湘江邊的公路直通陵園的紀念活動坪場。陵園正中,用遵義的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一座墓室。上述工程於次年初竣工,清明節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龍山石砌墓室內,同時亦將找到的其他紅軍烈士遺骨遷葬此地,民眾見此情景,自發地稱之為“紅軍山”,實為“紅軍烈士陵園”。市政府為此批准設立了陵園管理所。

紀念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遵義人民不忘長征途中在這裡犧牲的紅軍將士,在當年戰場遺址找到了77位紅軍烈士墳墓,1953年,市政府確定在小龍山上修建紅軍烈士公墓,將烈士遺骸陸續集中遷至山上,同時把早已遠近聞名的“紅軍墳”,從桑木椏也移到小龍山。從此,遵義人民習慣把小龍山稱為“紅軍山”。經過40年來的維修整理,現已建成頗具規模的紅軍烈士陵園。
走進陵園大門,沿石階而上,在陵園項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座氣勢雄偉磅礴,造型設計新穎別致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鄧小平同志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陰刻貼金。整個碑高30米,下寬6米見方,預寬2米見方。碑的頂端,是5米高的鐮刀錘子標誌,該標誌表層是氮化鈦合金片呈魚鱗狀結構,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碑的外圍是一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的大圓環;賀環外壁上鑲嵌著28顆閃光的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奮鬥,取得了全國政權。這一勝利是千千萬萬烈士鮮血換來的,他們雖死猶榮,他們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圓環內壁是4組漢白玉石浮雕,內容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大圓環還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托著,頭像用紫色花崗岩石雕鑿而成,東南側為老紅軍形象,西南側是一個青年紅軍形象,東北側是赤衛隊員形象,西北側是女紅軍形象,寓意著紅軍威震四方。

烈士墓

“紅軍烈士紀念碑”是1984年為紀念遵義會議50周年建造的,由著名雕塑家葉毓山教授設計。
紀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鄧萍烈士之墓”。鄧萍的遺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軍委和時任國防部長,長征時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自關懷下,經黨政軍民和各界人士的調查研究,在老城乾田壩找到的。1958年開始動工修建鄧萍墓,次年初建成。墓地在陵園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側室及石雕花圈組成。墓身均用紅砂石料扣左,通寬32。55米,正墓室高於側室,呈“凸”字形,墓頂正中豎一紅色五角星。1959年清明時節舉行了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放在正墓室中。1984年,為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墓移至碑的北面。
1979年10月,當年和鄧萍一起在前沿陣地察看玫路線的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為鄧萍撰寫了墓志銘:
鄧萍同志四川富順人,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官學校早期畢業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與黃公略同志一起黨派到國民黨第三十五軍第一師第一團作兵運工作,該軍第一團在彭德懷同志領導下於一九二八年平江起義改編為工農紅軍,鄧萍同志歷任紅五軍參謀長、紅三軍團隨營學校校長、紅五軍軍長、紅三軍團參謀長等職,一九三五年二月紅軍第二次攻占遵義城戰鬥中光榮犧牲,鄧萍同志對人民革命事業、對黨忠心耿耿,艱苦奮鬥,深謀遠慮,風華正興,任勞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戰,為黨獻身。鄧萍同志永垂不朽!
張愛萍
一九七九年十月寫寄自北京
如今鄧萍墓地,四周松柏挺拔,墓後鳳凰山一片蒼翠墓前湘江水長流。

紅軍墳

距鄧萍墓西面處,有一座紅軍衛生員墓,民眾稱為紅軍墳
名稱的由來
幾十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個十分動人的故事,它已成了一個繼承紅軍優良傳統,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
1935年紅軍長征來到遵義的時候,駐在桑木椏的一個連隊,有一位年輕的衛生員,他有一手高明的醫術,更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當戰友們忙著給老百姓診病、送藥,由於他熱情、耐心、周到圍幾十里的農民,都找他看病,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只要有人找他,總是有求必應,一天忙得飯也吃不上,覺也睡不好。
一天傍晚,有個小孩子找衛生員,說他爸爸病了,一身燙得火燒一樣,請衛生員快去給他爸爸診病。衛生員一聽病人高燒,立即隨來人爬山越嶺跑了幾十里路,才到了病人的家。他看病人是患傷寒,病情非常嚴重,立即給病人打針、服藥,並一直坐在病人身邊觀察病情變化,一夜未歸。
就在這天夜裡,他所在連隊突然按上級命令,在拂曉前出發,但衛生員沒有回來,幾處查問也無結果,出發時間到了,連首長只好留下一張字條,請房主人劉大伯轉交給衛生員,叫他沿著部隊出發的路追趕隊伍。
天亮後,還不見衛生員轉來,老百姓都替他擔心,紅軍已出發這么久了,他再不來怎能趕得上呢?紅軍一走,反動派軍隊就要來了,劉大伯和幾個老鄉站在高坡上焦急地望著,等了半天才看到衛生員急匆匆地走來,劉大伯急忙把連長留下的字條交給他。看了字條他大吃一驚,遂向劉大伯等道別,急速地去追趕部隊。
衛生員走了以後,幾們老農怕出什麼意外,仍然站在高坡上觀察。突然,就在衛生員去的方向,靠尹家屋基後面傳達室來槍響,幾伴老鄉的心情突然緊張起來,猜疑發生了不幸的事情。不久,國民黨保董家的幾個狗腿子背著槍從尹家屋基那面走過來,等他們走後,劉大伯和幾個老鄉在桑木埡場口,看見衛生員躺在血泊里。劉大伯等見此情景,都傷心地落下了眼淚。大家都說:衛生員給這裡的許多貧苦百姓醫好了病,這次又是因為給老百姓治病,未能和部隊一道轉移,才遭到這班傷天害理的禽獸的毒手。紅軍為了民眾,我們也得對得起紅軍,衛生員被殺害了,他的遺體可不能再遭蹂躪。於是在劉大伯等當即把衛生員安葬了。
紅軍雖然走了,但是紅軍對窮人的好處,卻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心裡。紅軍撤離以後,老百姓更加懷念紅軍,特別是經紅軍限於生員看過病的窮苦人對紅軍的懷念更為深切。在那黑暗的年代,人們盼望紅軍,便反希望寄托在紅軍墳上了,他們熱愛紅軍,也熱愛這座紅軍墳。
紅軍墳的遭遇
不久,遵義國民黨專員高文伯路過桑木椏,看到這座紅軍墳,他又驚又氣立即把保長張建秋找來,命令把墳挖掉。桑木椏附近的老百姓,聽到張建秋喊大家挖墳,又氣又恨,在他的威逼下,大家徒手往墳邊走。張建秋一看大家沒帶鋤頭,也沒帶撮箕,跺腳捶胸,大發脾氣,保西和狗腳子找來了鋤頭,老百姓都不肯動手。張建秋氣急了,拿起鋤頭親自動手挖,剛把面前的一塊石頭撬動,上邊的泥土、碎石轟隆一聲坍下來,一塊石頭正砸在他的腳上,鮮血直流。老百姓趁機哄起來:“紅軍顯靈了!”紛紛向四面散開。張保長眾人跑散,心裡更慌,顧不得腳疼,匆忙逃回家去了,紅軍墳便得以保存下來。老百姓本來就盼望紅軍墳顯聖,自此以的,大家也就真把紅軍墳當作神靈來看待了。誰家有人出門未歸,家裡就到紅軍墳求“紅軍菩薩”保佑平平無事,誰家人病了,也到紅軍墳來許願,甚至誰家沒有生兒育女,他們就說紅軍墳有“靈難”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遠近幾十里經常有人來燒香、燒紙。紅軍墳在老百姓的心裡真的成了救苦救難的菩薩。他們更加愛護紅軍墳,凡來燒香許願的人,都要給細軍墳添土、栽樹、種花,於是紅軍墳越來越大,越來越狀觀。
專員高文伯,一次又從紅軍墳旁邊經過,他見墳比以前更大了,而且墳前還有香火,這使他更加吃驚,他覺得張建秋不會辦事,於是又命令保董肖炳文去監督挖墳。劉大伯和桑 木伯和桑木椏的秀多老百姓再也忍不住了,他們拿著鋤頭、鐮刀,憤怒地質問肖炳文:“你們為什麼要和這個墳作對,紅軍墳能替我們免災除病,你們要挖它,就是和老百姓作對。”肖炳文見民眾不動,於是督促他帶來的保丁動手挖墳,那些保丁也聽說紅軍墳“靈驗”心裡本來就怕,一保丁不小心,鋤頭脫落在腳上,打得鮮血直流,以為紅軍墳真的有“靈”,心裡更加恐慌,劉大伯和老百性乘機大喊:“紅軍又顯聖了,紅軍墳動不得!”,嚇得保丁渾身發抖,跪在墳前,磕頭認罪。
肖炳文見群情激憤,甚為,連心向專員電話請派兵前來助威。兵來了,肖炳文的狗膽也壯了起來,耀武揚威地叫兵丁、狗腿子挖墳。
重建紅軍墳
紅軍墳被挖了,然而老百姓仍對紅軍衛生員念念不忘。劉大伯對村里老百姓說:“紅軍打土豪,分田地,樣樣為的是我們窮人,衛生員也是為了老百姓犧牲的!我們不能眼看著紅軍墳被挖掉不管,要把墳再堆起來也不難,我們每個人抓一把土,壘 一志石頭就行了。”大家都同意,並且很快地傳遍了附近各個村落。從此不管是下田做活還是趕場、走親戚,只要他們從墳邊過,。都要帶著泥土和石頭往紅軍墳上放。這樣,日積月累 ,紅軍墳又堆起來了,而且以以前更大更堅固。

遷入

遵義解放後,為了使人們便於瞻仰紅軍墳;悼念為百姓犧牲的紅軍衛生員,1954年3月,人民政府將桑木椏紅軍墳遷入遵義市烈士陵園裡。紅軍衛生員遺骸雖然移葬,但當地民眾懷著崇敬的心情,在原墓址處立一石碑,不論是每年清明節還是平時,民眾自發地將“清”掛在墓地或化紙敬香。幾十年來,桑木椏紅軍墳和紅軍烈士陵園內的紅軍墳前,依然香菸繚繞不斷。

名字確定

紅軍墳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處約3米,墳前2米處豎立著一塊青石墓碑,碑座正方形,長寬各為1。1米,高62厘米,上立石碑,碑高2。03米,寬83厘米,厚19厘米,正面陰刻仿毛澤東手體的“紅軍墳”三個大字,背面陰刻著紅軍墳的簡介。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由於紅軍衛生犧牲前未留下姓名,而民眾的印象是一位年齡小的紅軍衛生院員,就習慣稱他為“小紅軍”,簡稱紅軍“小紅”,這樣,紅軍墳的墓主是“小紅”,就一直流傳下來。長征路上犧牲品的年青戰士成百上千,絕大部分都未留下姓名,要求證紅軍墳里衛生員的真實姓名,那是非常困難的。 1965年,風吹草動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政委鐘有煌(後任該大學校長),帶領學員到?>遵義野營,當地仔細看了“紅軍區”的簡介後,聯想到當年他在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任醫生,當部隊撤離遵義郊區駐地時,確有十三團三營衛生員龍恩泉因外出給老百姓看病未能歸隊一事。鐘有煌懷著對戰友的真摯感情,離休後,用了很長時間進行多方反覆調查核實,最後確認“紅軍墳”里長眠的就是他的戰友龍恩泉,鐘有煌寫了《紅軍墳傳奇》一文,發表在1993年9月出版的《縱橫》雙月刊上。文章詳細介紹了紅軍衛生員龍思泉:廣西人,他父親是位土郎中,龍思泉從小在父親身邊學會了用草藥治傷治病,1929年參加了著名百色起義,加入了紅軍部隊,不久在連、營當衛生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犧牲時任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二營衛生員。
鐘有煌是龍思泉的直接上級,又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他文認定的紅軍衛生員名為龍思泉的史實,在未發現新的材料之前,應該是可信的。
紅軍墳下邊,一座高4.5米的紅軍衛生員正在給乾人兒子餵藥的銅像,於1990年7月建成。
鄧萍墓東邊,是一座表現鄧萍中彈倒在張愛萍身旁的半身雕塑,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烈士犧牲的情景,塑像基座上刻有簡單的文字說明。

青松堂

陵園西邊的“青松堂”里,安放著16位無名烈士的骨灰盒,而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大多數烈士的遺骸已經無法找到。“青松堂”三字,是李鵬總理1991年2月為陵園題寫的。
與“青松堂”鄰的“”里陳列著鄧萍、鐘偉劍兩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鐘偉劍

鐘偉劍,1907年出生在湖南省陵縣桃花鄉的一個農民家裡。1922年,考入湖南長中學讀書,在這裡受到了革命思想,
積極組織學生運動。1925年5月被國黨逮捕,被其叔父保出應醫後,考入黃埔軍官學校,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畢業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屢建戰功,很快由連長升為副團長。
1928年3月參加了賀龍、周逸群領導的桑植武裝起義。此後,鐘偉劍日本留學,先在史館學校學軍事,後又轉入學習期間他與旅日的革命同志舉行反帝示威遊行,被日本當局出境。
1932年,鐘偉劍回到國內後,來到江西蘇區瑞金,在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擔任戰術教員,不久升任訓練部部長兼第二團團張934年1月,任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教育長。10月,長征開始時,鐘偉劍被任命為第一野戰對參謀長,12月部隊整編後,任中央軍委對參謀長。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參謀長,2月,部隊第二次攻占遵義後,在老鴉山戰鬥中英勇犧牲,年僅28歲。
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勳。“紅軍烈士陵園”幾十年來已經成為人民接受教育和吸取力量的一個源泉。
為進一步提升革命歷史紀念地的整體形象,挖掘紅色旅遊資源,完善景區功能,以表達遵義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崇敬之情,中共中遵義市委、市政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12月竣工,如今紅軍烈士陵園更加雄偉壯觀了,全國各地到此的觀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