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遵義市中山中學
- 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
- 在校學生:1350人
- 性質:公立
辦學條件,政府支持,學校困境,學校現狀,
辦學條件
2004年8月,中山中學開始招生,初次招收學生1350人,在遵義縣政府的鼎力大舉撐持下,中山中學的建設全面開始工作,並相繼完善了相關手續,2004年完成投資1.37億元。建成後的中山中學擁有校舍11萬平米,綠化面積11.5萬平米,是一所全封閉、全投止的現代化中學,建有400米跑道環繞的足球類場地,8個籃球類場地、4個排球類場地、50米潛泳池等;學校還榮獲遵義市2004年度小城鎮建設工作精品工程建設獎。
2005年8月,在校生達到2380人。學校開辦三年來,學生在中取患了大好的成績。2005年高三補習班165人到場,600分以上的12人,上重點線的43人,上本科線的99人;2006年268人到場,600分以上的15人,上本科線的101人。2006年9月,遵義縣審計局對中山中學資產的評估價值為1.48億元。
政府支持
2002年春,遵義市政府決定由老城搬遷至九節灘,急需配套建設一所適應新區發展的學校。民革遵義市委徵求民革企業家意見後,同年3月28日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了中山中學的辦學問題,成立了“遵義中山中學”籌備小組,明確了中山中學是一所黨派辦學、政府扶持、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投資者具有法人資格的學校。經過考察,決定中山中學由民革遵義市委主辦,民革遵義市委委員劉永松承辦。
劉永松:遵義市商會副會長、市政協常委、民革遵義市委委員。“因為家裡窮,我讀書很少,只有國中文化,我想在有生之年為社會做點事,就創辦了中山中學,並不是為賺錢。”劉永松對記者說。
在民革遵義市委的積極努力下,2002年6月18日,貴州省發展計畫委員會對遵義中山中學投入了300萬元國債資金。
後因遵義市新區的土地問題,原定建於遵義市區廣州路的中山中學不得不擱淺。
2003年,遵義縣政府因在擴建遵義縣一中項目上遇到資金困難,決定以招商引資的形式,在桂花橋遵義縣一中擴建工程的已征土地上興辦民辦中學。
然而在繁榮的背後,劉永松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由於創辦學校投資太大,他自己竟會走到傾家蕩產的地步。
學校困境
據劉永松介紹,為創辦中山中學,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資產。1.37億元資金中,一部分是他個人存款,一部分是他經營的房地產公司資金,還有一部分是銀行貸款和政府借款,另外他還向社會高息借了一些錢。
劉永松最初投資辦學的打算是,如果學校創辦起來,他可以將學校抵押貸款,將經營運作的資金再投入學校,這樣可使學校持續發展下去。但沒想到相關政策不允許將學校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
1995年10月1日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學校、幼稚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社會公益設施等財產不得抵押。與此同時,貴州省人大常委會2005年11月25日頒布的《貴州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民辦學校可以以教育設施以外的財產作抵押,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
為解中山中學建設發展的燃眉之急,2005年4月20日,遵義市委書記傅傳耀率遵義縣委書記袁利民、遵義市委秘書長余遵義等官員,以及當地教育、金融等有關機構和單位負責人,到中山中學現場辦公,為該校協調解決了3000萬元貸款,並明確由遵義縣財政對中山中學貸款提供5年的財政貼息,每年貼息100萬元,由市財政、教育等部門5年內幫助貸款貼息200萬元。
8月24日至26日,是遵義中山中學開學報名的日子。陸續來報名的學生,了解到學校要賣,紛紛離去。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學校於8月27日向遵義縣教育局報送了暫緩開學的請示。
學校現狀
“目前,學校處於四無的狀態:一無教師,二無學生,三無人看管,四無人過問,水電被斷,只有劉永松一家4口人驚恐無助地看守著學校,學校的財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防偷、防盜、防搶以及他們的人身安全令我們寢食難安。”民革遵義市委相關人士認為,中山中學作為民辦教育的成果,曾在省內產生廣泛影響;作為遵義縣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該校對遵義縣乃至遵義市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拉動作用。“中山中學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債務問題,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山中學用3-5年的時間就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據悉,遵義縣政府、縣教育局三次找中山中學及其承辦人劉永松座談,提出了縣政府的收購意向,但由於雙方在收購價格上分歧較大,座談沒有結果。
據《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了解,民革遵義市委也提出了幾個方案以便解決學校債務問題:一、政府整體接管,由政府組織對中山中學的資產進行評估,與學校協商提出接管方案,可以一次性收購,分期付款;二、實行股份制,政府注入解困資金;三、名校辦分校,由接管的名校注入解困資金;四、在資金不流失、學校不破壞的前提下,出售給大中專院校辦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