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雲飛

遲雲飛

遲雲飛,歷史學專家。1957年生。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主攻中國近現代史,主要研究清末新政改革、民國初年政治變革。著有《宋教仁與中國民主憲政》、《宋教仁思想研究》、《曾國藩大傳》(合作),編著有《清通鑑》(合作)、《清史編年》(第12卷),發表學術論文約百篇。

基本介紹

  • :遲
  • :雲飛
  • 出生:1957年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工作單位:首都師範大學
  • 職業:教授
  • 擅長:中國近代史
  • 代表作:《宋教仁思想研究》
個人簡介,學習經歷,工作經歷,著述目錄,著書,論文、譯文等,其他文章,

個人簡介

遲雲飛,1957年11月生於黑龍江省海倫縣(今海倫市)。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習經歷

1977年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1981年底畢業獲學士學位。隨即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導師為林增平教授、王永康教授。1984年底畢業獲碩士學位。199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為戴逸教授。1999年暑期畢業並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5年初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所任教。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受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1998年晉升為教授。
1999年7月由首都師範大學引進人才到該校歷史系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20世紀中國的政治發展,尤其是清末民國初的政治史。已出版專著兩部,編著三部。在《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史學月刊》、《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文章90餘篇。有多篇論文在《中國歷史學年鑑》、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刊物轉載、介紹。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清末預備立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晚清改革與革命”。
為研究生、本科生等講授過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近代史料學、晚清新政與辛亥革命、中國近代人物研究、清末政治研究、日語(初級)等課程。
講座:《中國近代人物研究》

著述目錄

著書

1、《宋教仁與中國民主憲政》,22萬餘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光明日報》刊登書評。2008年重印。
該書獲中國大學版協中南地區1997---1998年度學術著作二等獎。
2、《中國近代史實正誤》,與郭漢民合作編著。40萬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書出版後,《近代史研究》等近10家報刊報導或刊載書評。
3、《清通鑑》,本人完成近60萬字(光緒朝下、宣統朝),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書主編為戴逸、李文海教授。該書已獲“中國圖書獎”。
4、《清史編年》,本人承擔第十二卷近50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書主編為李文海教授。該書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 2004年再版。
5、《曾國藩大傳》,合作,全書60萬字,本人撰寫一半以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另與梁小進合作審訂《喋血共和-宋教仁》(資料集),該書32萬字,嶽麓書社1997年出版。
又,擔任《百年家族》(自第二批起)叢書編委,該叢書林言椒主編、李喜所副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論文、譯文等

1、《關於陳天華幾件史實的考訂與糾誤》,四千多字,載《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此文已有5種書刊轉載或介紹。
2、《預備立憲與清末政潮》,《北方論叢》1985年第5期。此文已有包括人大複印資料等7種書刊轉載或介紹。
3、《黃花崗烈士林覺民》
4、《革命黨之大文豪陳天華》。上二文均載《知識分子與中國歷史的發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5、《宋教仁詩文搜佚》,載桃源政協編《宋教仁紀念專輯》,1987年3月出版。
6、《宋教仁與孫中山》,《大慶師專學報》1987年第4期。
7、《林覺民》
8、《端方》,上二文均載《清代人物傳稿》第三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9、《宋教仁與民初國民黨》,《民國春秋》1988年第1期。
10、《康有為的孔子改制新議》,《湖南師大學報》1988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88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孫中山史實訂誤一則》,《學術研究》1988第6期。
12、《湖南時務學堂考實》,《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1989年《中國歷史學年鑑》摘要介紹(第157頁)。
13、《西方文化與近代中國》,《北方論叢》1988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89年第1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1989年第1期轉載。
14、《中國近代人物的重新評價--記宋教仁討論會》(譯文),載《辛亥革命研究會通訊》第31期(1988年)4000字,原作(日):松本英紀。
15、《傳教士與太平天國》,7000字,《湖南師大學報》1988年增刊。
16、《馬克思主義東傳中國的文化因素》,遲雲飛、丁篤本作,11000字、《湖南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9年第2期摘要1200字介紹。
17、《黃興研究學術討論會綜述》,郭漢民、遲雲飛,3600字,《湖南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
反響:長沙市政協編《黃興研究學術討論會專刊》(1989)全文轉載。
18、《龍璋傳論》,6000字,《求索》, 1985年第5期。
19、《〈國民黨宣言〉的作者是宋教仁》,《史學月刊》1989年第5期。
20、《胡耀邦傳》節選,遲雲飛、林懷秋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1、《趙爾豐》,5000字。《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五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2、《理學、經世、洋務-曾國藩的思想傾向及其矛盾》,《湖南師大學報》1989年史學增刊。
23、《日本對湖南近代史的研究》(譯文),《湖南師大學報》1989年史學增刊。
25、《黃興與民初政局》,七千多字。載《黃興研究》,林增平、楊慎之主編,湖南師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
26、《二次革命與黃興流亡日本》(譯文),同上,原作(日):片倉芳和。
27、《借孔子亡靈:康有為的失敗和他的矛盾》,《戊戌維新運動研究論文集》(維新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廣東康梁研究會編,1990年廣東出版。《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宋德華、劉聖賢《戊戌變法與中國近代化--戊戌變法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一文介紹。
28、《宋教仁和同盟會資料》(譯、注),載《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6輯,1990年10月出版。
29、《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史料》(譯文),載《近代史資料》總第77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30、《熊希齡與湖南時務學堂的創辦》,載《維新、濟世、救亡--紀念熊希齡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31、《早年毛澤東及其思想研究綜述》,《湖南師大學報》1991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毛澤東思想研究》1991年第3期全文轉載。
32、《趙爾豐在川活動簡論》,《歷史教學》1991年第4期。
33、《鄉紳與辛亥革命》,譯文,《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18期,1991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34、《宋教仁年譜稿》(譯)(原作片倉芳和),載《辛亥革命時期桃源人物集》,國際展望出版社1991年出版。
35、袁世凱(研究述評)。
36、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研究述評)。
37、陳天華(研究述評)。
38、蔣翊武(研究述評)。
39、清末皇族親貴(研究述評)。
以上均載《辛亥革命史研究備要》,林增平等主編,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
40、《忘年之交--黃興與龍璋》,載蕭致治主編《領袖與群倫--黃興與各方人物》,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41、《清政府為何滅亡在1911年》,《求是》(內部文稿)1991年第24期。四川社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社會科學研究參考資料》1992年第6期全文轉載。
42、《清政府衰敗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條件》,《湖南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1) 1992年5月23日《周末》摘登1100餘字。 (2)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2年第3期摘要介紹。
43、《清季政府及其覆亡論析》,《辛亥革命新論(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湖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又載:《北方論叢》1992年第2期。
44、《善耆》
45、《趙爾巽》,二文均載《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七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6、《載濤》
47、《載洵》
48、《程家檉》,以上三文均載《清代人物傳稿》第八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9、《學んで厭わず,人に教えて倦まず》(日)《近きに在りて》第23 號,1993年5月。
50、《林增平教授の功績を稱する學術討論會と追悼大會》,見同上。
5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產生與宋教仁》,譯文,載《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2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原作(日)松本英紀。
52、《基督教和傳教士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載《北方論叢》1993年第4期。又載《近代中國教案新探》,黃山書社1993年出版。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B9《無神論·宗教》1993年第5期轉載。
53、《林增平》,載台灣《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6期,1993年出版。
54、《載澤》
55、《蔡元培》,以上均載《清代人物傳稿》第九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56、《黃興與宋教仁》,載《文史拾遺》1994年第3期。
57、《戊戌以後康梁與清廷官員的聯絡活動》,載《北大史學》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又載《戊戌後康梁維新派研究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58、《從國情國力軍力的比較看中日甲午戰爭》,載《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甲午戰爭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又載《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1)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95年第4期轉載。(2)《歷史研究》1994年第6期,介紹觀點。(3)《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3期摘登。(4)1996年《中國歷史學年鑑》摘要介紹。
59、《學習西方:魏源與吉田松陰之比較》(合作),載《魏源與近代中國改革開放》,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60、《宋教仁與〈間島問題〉新證》,載《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61、《五四啟蒙》載王興國主編:《湖湘文化縱橫談》,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62、《蔡鍔與黃興》,載《文史拾遺》1996年第4期。
63、《民初蔡鍔與宋教仁政治理念與治國方策的比較》,載《蔡鍔新論》,湖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
64、《周秋光著〈熊希齡傳〉讀後》,載《團結報》1997年6月11日。
65、《孫中山與宋教仁關係論析》,載《孫中山與現代文明》,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66、《端方與清末憲政》,25000字,載《辛亥革命史叢刊》第9輯,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
67、《小議清廷與清政府》,《光明日報》1998年7月10日。
68、《孫中山與宋教仁民主憲政思想與實施方案的比較研究》,載《紀念孫中山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69、《戊戌政變後清廷朝局與國策演變初探》,載《譚嗣同與戊戌維新》(論文集),嶽麓書社1999年出版。
70、《清季主張立憲的官員對憲政的體認》,載《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0年第11期全文轉載。
71、《甲午戰後至百日維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載《戊戌變法與翁同龢》,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72、《中國近代史研究趨勢與熱點問題述評》,載《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中國大學學報年鑑》摘要4000字。
73、《1906-1911年政府官員中的反立憲思想》,13000餘字,《北京檔案史料》2001年第2期,新華出版社出版。
74、《清末最後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18000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2年第1期全文轉載。又載中國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出版。
75、《清政府為什麼在九十年前滅亡》,《人民政協報》2001年10月9日第5版。
76、《清王朝滅亡原因新探》,《湛江研究》2001年第2期。
77、《重新審視晚清立憲派》,《光明日報》2002年9月10日《理論周刊·歷史》,4千餘字。
78、《革命、改良與革命、晚清革命的起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7千餘字。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4年第1期摘要介紹;《中國文化研究》摘要介紹。
79、《列強的衝擊與清政府的衰亡》,《北京檔案史料》2003年第1期。
80、《清末社會的裂變與各階層分析》,《史學集刊》2003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2期摘要。
81、《孫中山與晚清革命黨人社會背景的再認識》,《史學月刊》2003年第1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
82、《個別人物、精英思想與大眾意識》(與李志毓合作),載《新哲學》第1輯,大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
83、《晚清新政與張之洞研究的新進展》,15000字,《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84、《陳天華、宋教仁留日史事新探》,6000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
85、《治學的資料功底》,17000字,載馮光廉主編《文科研究生治學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學習西方:魏源與吉田松陰的比較》,台灣《歷史月刊》第217期。2006年2月。
86、《從惲毓鼎日記看百年前的北京城》,載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87、《為什麼孫中山成為革命先行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88、《晚清預備立憲與司法獨立》,15000字,《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7年第5期轉載。
89、《晚清新政與中國知識人知識體系的轉換》,3000餘字,《光明日報》2008年4月20日史學版。
90、《宋教仁的邊疆史地研究》,1萬字,《求索》2008年第6期。
91、《“勤苦樂迷”,畢生精力獻清史——戴逸先生訪談錄》,2萬餘字,《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92、《晚清改革與革命的互動》,4500餘字,《光明日報》2008年10月12日史學版。

其他文章

遲雲飛:文革中我接觸的幾位右派
我出生在1957年。那年正是“反右”年,全國打了55萬右派。這也許是我與右派的一種“緣分”。長大以後,與幾位右派有過接觸,從而對這些右派有了些感性認識。現在寫下來,也算是是給那次“史無前例”的“運動”增添一點史料吧。
我接觸的第一個右派,是上大學以前在黑龍江海倫縣鄉下糧庫做臨時工的時候。這位右派姓崔,我已經不記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當時我周圍的人都叫他“崔大學”。他的年齡大概與我的父母親相近,我稱他為“崔老師”。“崔大學”原是大連一個礦上的建築工程師,被打為右派後,發配到我家鄉的鄉下。那時全公社沒什麼人懂建築,所以公社要建設複雜一點的建築,都要請他來看看、指點。有一段他也在糧庫做臨時工,指點糧庫修建較大的糧食倉庫之類的事情。給我留下極深印象的是一次我與崔老師一起到縣裡出差,好像是為糧庫購買什麼東西。崔老師每到一處新的地方,都喜歡圍著房子外面轉一圈,然後再在屋裡看一圈。看完之後,對我說這房子哪好哪不好。可惜這些話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對牛彈琴,因為我不僅對建築毫無所知,而且只有十七八歲的我,即使對普通的民房也是了解甚少。多年以後,我才懂得崔老師對專業的熱愛,即使是最普通、簡單的房子,他也不會放棄研究的機會。當然,今天我也明白,即便是最普通的民房,如何做到美觀、舒適、符合民族文化習慣而又現代化,又節省能源,等等,有大學問。
我第二個認識的右派姓李,我周圍的老鄉都稱其為“李大學”,也是我在鄉下時候的事。準確的說,我是通過李的侄兒了解李大學的。李大學的侄兒與我一起幹活有幾個月,因此了解了不少李大學的情況。李大學原是河南某地的工程師,1957年被打成右派後下放回黑龍江老家種田。在河南的時候,他已經處了女朋友,那時不叫女朋友,叫“未婚妻”。他未婚妻的哥哥是位軍官,李大學被打為右派後,這位軍官強令兩人斷絕了關係。我後來曾寫過半篇小說,其中的一個場景寫一個右派從城市下放回鄉村老家,他的未婚妻到車站送行,兩人即將永遠分手,天下著濛濛細雨,兩人的臉上流著淚,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這一場景就是依據李大學的遭遇寫的,可惜我不是作家的料,小說沒有完成。李大學回故鄉,本是投奔他弟弟,可他弟弟卻不幸病死,留下妻子和幾個未成年的孩子。後來,李大學就和弟媳結了婚,把弟弟的孩子養大成人,和我在一起幹活的小李,就是他弟弟的孩子。我在那篇沒有完成的小說中,也寫了這一情節:兩個苦命的人結合在一起,相依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可男的又患上了絕症,女的痛不欲生,男的在昏迷中回憶自己的往事......。文革結束後,右派改正,李大學被安排到糧庫,成了正式職工,算是勉強有個歸宿。
我接觸最多,了解也最多的,是我工作的湖南師大歷史系的文元珏先生。文先生被打成右派後,全家下放到鄉下。文先生被監督勞改,沒有任何收入,妻子和孩子生活沒有著落,文師母竟常年帶著孩子討飯為生,還要照顧文先生。在那個年代,本是才華橫溢的文先生受盡了苦難和屈辱。右派改正之後,文先生回到湖南師大工作,可是上頭規定,他的子女只準帶一個回長沙,文先生只好帶最小的女兒回長沙,其餘三個子女就永遠留在了鄉下!我不知道這規定是什麼人作出的,難道這些人自己不是爹娘生的嗎,他自己沒有兒女嗎?試想文先生的事情如果是在我們身上,我們如何做這殘酷的決斷!
我認識文先生已是八十年代。我加入民盟後,文先生是民盟湖南師大文科支部的主委,我在他的支部,後來,我當師大民盟副主委,常看望老盟員,因此我們常見面。因為我(筒子樓)隔壁唐自斌老師與他同一個教研室,他到唐老師家聊專業的時候,也常到我家坐坐,海闊天空地聊上一陣。文先生博聞強記、知識豐富,學問在湖南師大歷史系是極出色的,歷史系的一些青年教師,如我、丁篤本、胡任敏等對職稱還不如我們高的文先生極為敬重,我也常向他討教一些問題。
文先生雖然恢復了工作,但因只有一個人的工資,還要資助留在鄉下的兒女,所以生活非常艱苦。我認識文先生的時候,文師母身體不好,下肢癱瘓,家務事、照顧文師母,全是文先生一個人做。他常穿一件破舊的灰藍色大衣,來往於湖南師大校園之中。
大約九十年代初,文先生生病,按他的資格,他可以住幹部病房,待遇好,有衛生間,我們也曾幾次這樣勸他,可他堅決不肯住幹部病房,他說這樣糟蹋國家的錢,而他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他堅持住在有七八個病人的普通病房,這病房加上陪護的家屬,一個屋子會有十幾個人,條件很差,屋子氣味很不好。一輩子受委屈的文先生,竟然是這樣想法。每當想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都覺得我的心在滴血,我常想,文先生這樣一個有赤子之心的人,當初到底為什麼把他打成右派?是誰把他打成右派的?這人後來有沒有向文先生道歉?或起碼有一點後悔之心?有沒有一點的反思?
老年的文先生和文師母相依為命,生活艱苦卻很溫馨。文師母身體癱瘓,卻是文先生生命的支柱,九十年代後,文先生幾次住院,但都能化險為夷。可是,文師母的身體日漸惡化,生活的折磨早已將她的身體透支,如果沒有文先生的細心照料,恐怕早就不行了。在一次回老家之後,文師母突然去世。文師母去世之後,我覺得文先生失去了生命的支柱,也失去了生的意志。不久,文先生也與世長辭。
我前面說過,文先生才華橫溢,學問優長,如果不是打成右派和二十年的勞改生活折磨,他可以為我們社會為國家創造出更多的精神財富,培養更多的學生。
如今,反右運動已五十年,當年的很多右派都已經作古,但願天堂里不會有政治批判運動,願文先生們在天堂能夠安寧地作他喜歡的學問,放心地發表他的言論!
來源:作者授權新浪歷史刊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