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口衛生,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基層組織,農村經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轄那臘田組、大寨一組、大寨二組、大寨三組、大寨四組、丫口寨一組、丫口寨二組、回營一組、回營二組、那朽一組、那朽二組、街子一組、街子二組、街子三組、街子四組、街子五組、街子六組、街子七組和街子八組(也稱忙蒲)1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67戶,共有鄉村人口3194人,其中男性1754人,女性1440人。其中農業人口3135人,勞動力161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7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231人,傣族892人,拉祜族28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人,占人口總數的0.38%;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796人,參合率89.2%;享受低保29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2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3個。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國土面積17.27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2,761.00畝(其中:田1,558.00畝,地1,203.00畝),人均耕地0.90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084.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7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7,9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03.00畝,其中茶園面積220畝(可採摘面積160畝),核桃面積373畝,甘蔗面積5畝,果園面積5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6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20.00畝;荒山荒地14,419.00畝,其他面積700.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全部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通路是回營、那朽、街子、忙蒲、大寨和丫口寨6個村民小組。全村有762戶通自來水,有6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8.5%);有767戶通電,有71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1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3%和9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5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53戶,分別占總數的86%和72%。該村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街子、忙蒲、大寨和丫口寨4個村民小組,距離最近的車站9.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70輛,機車47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2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2戶。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已通自來水,有7個村民小組已通電,有6個村民小組已通路,有7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視,有7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話,有1個村民小組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3,0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29人,在校學生423人,距離鄉中學9.00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3人,其中小學生392人,中學生31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2人,少數民族黨員24人,其中男黨員65人、女黨員17人。2008年,該村黨支部被評五好村黨支部。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1人。
農村經濟
2008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516.4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5.25萬元,占總收入的53.3%;畜牧業收入132.94萬元,占總收入的25.7%,其中出欄肉豬1460頭,肉牛50頭,肉羊340頭;林業收入9.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第二、三產業收入99.09萬元,占總收入的19.1%;工資性收入57.00萬元;其他收入56.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7.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0人(占勞動力的14.3%),在省內務工108人,到省外務工12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8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01.4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03.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9.23萬元,有固定資產118.2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部分進戶路面為土路,雨季太爛;3、該自然村有少數部分民眾人畜飲水困難;4、該村多數自然村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水土流失嚴重。。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需要硬化那臘田村內道路;3、進一步加大人畜飲水工程力度,實現每家每戶通自來水;4、爭取在年內完成村內生活排水溝渠建設,年內在每自然村內建3-5個垃圾坑;5、制定確實有效的整治河流措施,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現象;6、發展蔬菜、水果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