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齋掬藝

適齋掬藝

一支毛筆,一把纂刀,幾本好書,足可慰我生涯。

戴老師承黔中大書家吳志齋和陳恆安,長年臨帖,自覺創作,諸體鹹備,尤其擅長行草。作為著名的書法家與書法理論家,戴老多有心得。此外,戴老還是著名的篆刻家。他曾摹拓齊白石大師的三百餘方印章,最為仰慕吳昌碩大師的“畫氣不畫形”。戴老摒棄了高頭講章的學院派寫法,以隨筆體寫論文,有古詩話詞話隨處點染、體會精微、重在原創的自為性。

基本介紹

  • 書名:適齋掬藝
  • 作者:戴明賢
  • ISBN:978-7-5495-8984-5
  • 類別:文學、散文
  • 頁數:308
  • 定價:42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 叢書:戴明賢集
  • 副書名:戴明賢集(第五卷)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名家推薦,目錄,《黑白記》精選,《掬藝錄》精選,精彩文摘,序一,序二,

作者簡介

戴明賢,中國作家協會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作品有小說《九疑煙塵》《花濺淚》《岔河漲水》,散文集《殘荷》《戴明賢散文小說選》等。影視戲劇作品有《家祭》《夜郎新傳》《捉鬼》《燕樓驚豹》,以及《雙婚疑案》《天殘地戲》等。同時從事書法篆刻,有《戴明賢書法篆刻集》《對山集·戴明賢卷》等出版。

內容簡介

《適齋掬藝》為《戴明賢集》第五卷,收錄了戴老談藝說文的文章若干篇,包括《黑白記》和《掬藝錄》二書的精選文字以及數種報刊的專欄短文,其中《黑白記》分為“記事珠”“硯邊草”“雌黃錄”“淡墨痕”四輯。
劉熙載《書概》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作為著名的書法家與書法理論家,戴老對書法本源、書法文化以及筆法章法等都做了精深的研究,以書法文化的視角審視、體味藝術的精微處,注重藝術創作的原創性。戴老將傳統篆刻術語的“分朱布白”“計朱為白”概括為“黑白關係”,即黑與白(陰與陽)的矛盾與統一,相反與相成,變化和諧。這是篆刻藝術的核心問題。書中多篇散文中更是呈現出以戴老為代表的黔地藝術家對藝術美的獨特感悟和不懈追求。

編輯推薦

戴老師承黔中大書家吳志齋和陳恆安,長年臨帖,自覺創作,諸體鹹備,尤其擅長行草。作為著名的書法家與書法理論家,戴老多有心得。此外,戴老還是著名的篆刻家。他曾摹拓齊白石大師的三百餘方印章,最為仰慕吳昌碩大師的“畫氣不畫形”。戴老摒棄了高頭講章的學院派寫法,以隨筆體寫論文,有古詩話詞話隨處點染、體會精微、重在原創的自為性。

名家推薦

我從他的筆下,真正感到了一個作家對家鄉熱土的感情,與對這片土地上文化遺存和風土人情的熟悉是分不開的,也是做不得假的。
——邵燕祥

目錄

《黑白記》精選

甲輯 記事珠(精選)
父親的碑帖
臨帖之始
學印
重逢陳恆安先生
拜訪商承祚先生
參加第一次書代會
筆拓《齊白石印譜》
篆刻心解
觀費新我先生左書
接待蕭嫻先生
偶識張充和先生
與徐無聞先生締交
蔣夢谷先生“述而不作”
回腕執筆的姜壽安先生
淘室撿漏
寫榜書
偶然發現珍貴印藏
省博看莫友芝法書
觀吳昌碩“畫氣”
乙輯 硯邊草
書問
書文關係
書展自敘
草書:線之旋律
《書譜》:書論寶典
“流行書風”四題
丙輯 雌黃錄
雌黃錄
讀畫
丁輯 淡墨痕
臨帖
讀書
選材
相題
構想
文房
鈐印
找感覺
寫“氣”
放鬆至要
轉益多師是吾師
雜識
後記

《掬藝錄》精選

書法:藝術世界的獨行客
才華·學養·玄鑒
——陳恆安先生的書法藝術
雄深蒼渾女書豪
——送蕭嫻大師
序黃源《書法講座》
琴理通書理
大師的啟示
——觀吳昌碩繪畫、書法、篆刻特展
捕神捉韻
——讀《馬得畫戲》
楊國勛和他的戲曲人物畫
水墨寫詩境
——讀《黎培基畫集》
沈福馨的山與水
雄秀親和是家山
——張潤生的貴州山水
諶宏微的烏蒙高原
戲台小人生
豐子愷與梅蘭芳
序《陳恆安詩詞集》
槿花樓頭 梅竹雙清
——序謝孝思、劉叔華《槿花樓詩文集》
怒向刀叢覓小詩
異縣豈吾家
讀史長嘆息
——讀《汪小川詩詞選》
鶯語泉流隨四弦
——《四弦集》代序
但以我手寫我心
——讀袁本良《守拙齋詩稿》
闖進詩國的牧童
針砭入骨 妙趣橫生
——張志俠的諷刺詩
序《白水紅岩集》
“國風”遺珠
清泉石上流
——讀廖公弦詩札記
難舅難甥千古誼
——讀《關山度若飛》
序《貝殼寓言》
貧乏而又豐饒的童年
——讀《玩在那個年代》
正因寫實 轉成新鮮
——讀《我的石阡》
序《抗戰期間黔境印象》
《采蕨集》自序

精彩文摘

序一

本書收談藝說文的文字若干篇,包括《黑白記》和《掬藝錄》二書中的部分章節及散見於各種報刊的長短文字,難以準確分類,只能大致排列。
我自小喜歡亂讀書,老而彌篤,對文藝諸門類都有興趣,於科學則屬全盲患者。加之天生缺乏競技精神,從兩個人的下棋到一群人的廣場舞都無能參加,只能自己同自己玩,於是形成日與文、字、畫、戲、樂之類“無用之用”的東西為伴的生活方式。時間長了,難免發些一孔之見的議論,有些是應別人之囑,有些是自己起意。我雖也讀過些文學、藝術、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述,但總也成不了某門某派的信士弟子,總要依據自己的感覺加以取捨,擇其愜意者而從之。此外,學院派的高頭講章讀得很少,喜歡從古人詩話詞話到李健吾、宗白華、錢锺書、楊絳這一以隨筆體寫論文的傳統。自知才疏學薄,見識淺陋,所持看法難免管窺蠡測、偏執失度之處,不敢奢求眾多之認同也。
二〇一六年三月廿六日適齋明賢自序,時年八十一歲。

序二

我幼時經常翻看父親的碑帖字畫、書櫥里的《萬有文庫》,文學、書畫遂成為終身的愛好。
先父子儒公生在四川綦江石角鎮(現屬重慶市)的一個耕讀家庭。我的曾祖父是貢生,早逝;我的祖父中舉後趕上廢除科舉,經商養家,也早逝。我父親上過五年私塾,十一歲失怙後就出外做學徒,成家立業後重拾舊業,購置各種圖書,每天臨帖。他出門上班,我常溜到他屋裡瀏覽那些珂羅版畫冊和拓片;樓下壁櫥里的書,更可隨意擺弄。記得在《萬有文庫》中發現一本《比較文學史》時,納悶了半天:“比較‘文學’”是啥意思?《挪威小說選》則讓我知道在極遠極遠的北歐,那裡的人和生活與我們有多么不同。這一切,對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導向。但我嗜之若癖的戲曲和電影,父親是輕慢的,卻也不怎么禁止。音樂則他似乎也喜歡:我姐姐明端想要一架風琴,父親帶著我們去看貨,他居然坐下來彈奏了一會,令我驚詫至極。
這幾樣東西伴了我數十年,老而彌篤;我對它們也逐漸形成些自己好惡評騭的觀點。自娛之餘,留下若干文字:多為受託而寫的序、評之類,也有自己動念之作。曾選擇若干編為一本《掬藝錄》,還寫過一本專說書法的《黑白記》。本卷所收長短文字,就是選自這兩本書和散見於報刊者。
內容很龐雜,但我對各門藝術的基本觀念是互通和一致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句話:以自己眼光審視遺產和新產;不薄今人愛古人,不薄洋人愛國人;體味素微處,重在原創性。
二〇一六年元月十六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