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水平理論

適應水平理論(adaptation level theory)是指赫爾森提出的關於人是按照個人經驗中主觀的天平去衡量和知覺事物並對之作出反應的理論。源於格式塔理論。認為人對當前事物的知覺不僅有賴於外部提供的刺激,而且依賴人的內部參考框架,這個框架是先前個人已經適應了的刺激的短時系列,或先前形成的印象。如我們衡量一個物體的重量,不僅是根據它的實際重量,還要將它與我們衡量過的類似物體作比較。如先提一些超過 10 公斤重的物體,後提 2 公斤重的物體就覺得很輕。

該理論最初是從以心理物理學的數據說明人對輕重、大小、高低、聲光強度判斷的方式發展起來的,以後也用來研究動機、人格與認知過程。如某一歌手在一次大獎賽時使我們失望,並不是因為他沒有發揮真實水平,而是在他前面的歌手唱得更好。這個短時的刺激系列成了我們知覺的參考框架,就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熟識的歌手重新評價。如要判斷他人的合群性,我們就會從已知人們的合群程度的印象中得出平均水平,即適應水平。一個和藹的、令人愉快的、開朗的人,處於適應水平之上,他就被我們判斷為是個很合群的人;相反,一個人的行為留給我們愁悶、冷漠、孤獨的印象,降到適應水平之下, 他就會被判斷為不合群者。適應水平理論從整體上研究人的知覺,強調知覺中的背景作用,對解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知覺較為合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