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人

遠古人

他們可不是摩登原始人。真正的穴居人可沒有時間鬼混;他們得忙著和掠食者搏鬥、狩獵覓食,為生存大計奔走。他們的生活非常簡陋,環境惡劣,壽命也很短。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是設法在350萬年的時間內轉型成這個世界上已知成就最高的物種:智人。

基本介紹

遠古人,與遠古人共舞,南方猿人,原始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遠古人分類,

遠古人

與遠古人共舞

將帶領觀眾和人類的始祖面對面,並且上溯10萬個世代,為外貌、行為舉止和思想都越來越近似我們的人類始祖塑像。這部質感媲美大熒幕作品的紀錄片遠赴南非、冰島和英國三地拍攝,記錄先民各種不同的遭遇,其艱險困苦使電視紀實影集《我要活下去》有如兒戲。場面驚心動魄,而且如假包換。
遠古人遠古人

南方猿人

東非出土、身材矮小的知名南方猿人露西”將在片中和我們相見。透過露西這些殘存的化石,我們知道猿人已經是直立行走的了。節目中我們還將看到早期的原人如何狩獵、打鬥以及學習合作;他們從腦容量到語言、乃至規畫設計和想像的能力無一不是突飛猛進。一百多位科學家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協助影片的拍攝,只為了確保與遠古人共舞能呈現現代人類諸多先祖的真實面貌。這趟包羅萬象、檢視人類演化自始至終的旅程,將從猿人說起,然後逐一介紹“較為晚近”的原人,如:
●吃骨髓、腦容量相當大且使用石器的萬能博士“巧人”(或稱“能人”)
●悠遊非洲稀樹草原,怡然自得的“盧多爾夫人
●最早看似“人模人樣”,有雙長腿,並賴以走出非洲的“匠人”
●我們居住在亞洲已經渺無蹤跡的遠親“直立人”,他們會使用竹子,和“匠人”關係十分密切
●無法適應氣候變遷的冰河期威武戰士“尼安德塔人”;還有地球上首批體型外貌和我們無分軒輊的“智人”。由於非洲大旱,他們幾乎全數滅絕,但腦部的重大突變讓他們具有規畫想像的能力,進而扭轉命運,絕地逢生。

原始人類

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如何生存和發展,這是各種神話和傳說的主題。中國也不例外。傳說最早的人類或居於洞穴之中,或構木為巢,生食蔬果與鳥獸之肉,飲血茹毛。有燧 人氏出,鑽燧取火,教人熟食。這些傳說與遠古人類生活的實際情況基本一致。據考古發現 ,大約在距今71萬年至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的遠古人類才開始 學會用火。他們以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的葉子和枝梗為燃料,把自然火種長期保存下來, 用於烘烤食物、取暖、照明、防寒和抵禦野獸侵襲。當時人們只能用錘打砸擊等辦法製作一 些簡單的石器,依靠這些工具根本不可能對付肉食猛獸,最多只能獵取鹿一類等草食動物 ,得到的肉食品非常有限。採集是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食物主要是朴樹子,還有胡桃、楸、櫟、榛、薔薇、鼠李、松、榆等的果實、種子和葉子,以及禾本科、豆科植物的莖和種 子。當時只排除雙親與子女、祖父母與子孫發生關係,實行同輩男女相互婚配的群婚,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互為夫婦。

舊石器時代晚期

大約到距今四五萬年左右,中國社會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生活有了較大發展,製作石 器的技術有了明顯進步,石球增多,狩獵成為食物的重要來源,已經掌握了人工取火。排除 了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發生婚姻關係,演進成為出生於不同群落的同輩男女互為 夫婦的群婚制。群落的規模一般在三五十人之間,過著共同婚姻生活的男女們,生前在各自 出生的群落生活,死後埋葬在各自出生的群落的墓地,子女則屬於母親的群落。群落之間開 始形成比較鬆散的聯繫。

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社會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從距今1萬 年開 始,到距今4000年結束,經歷了大約6000餘年的歷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會繁榮 期 。在母系氏族社會經濟生活中,採集和漁獵仍占重要地位,但這時已發明了種植農業,而且 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種植粟和黍的發源地,長江下游地區成為種植 水稻的發源地。耕作、收割、加工三大類農具都已基本具備,用石、骨、蚌、木製作的農具 數量超過漁獵工具,成為當時的主要生產工具。飼養業已開始出現並得到發展,豬、狗、雞 、牛成為普遍飼養的動物。發明了陶器,人們製作了包括碗、缽、盆、罐、瓮、盂、缸、小 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許多品種的器具,涉及飲食器、儲藏器、水器和炊器 等多種 類型。當時陶窯的溫度在900-1000℃之間,由於氧化作用,出窯的陶器呈紅色,器面上的 圖案則為黑色,這樣的陶器被稱為彩陶。編織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有斜紋纏結、棋盤格 、間格紋等多種編織方法。

母系氏族社會

居住單位從小到大分為房組、房群、村落三級。村落的人口據估算約在300人左右。每個村落,均有居住區和墓葬區,有的還有陶窯區。村落居住區的中 央 一般是中央廣場,周圍分布著向廣場開門的房屋。房屋又可以分為幾個群組。整個村落是一 個具有血緣聯繫的人群組織,其中每一房群里居住的人們之間,比其他房群里居住的 人們之間,血緣關係要接近,而每一房組裡居住的人們之間血緣關係更為接近,每一個小房 子裡居住的則是一個對偶家庭,包括一位婦女和她的孩子,以及與她過婚姻生活的外氏族的 男子。墓葬區與居住區的村落、房群、房組三級結構相對應,形成墓地、墓區、合葬墓三級 結構,幾個合葬墓構成一個墓區,幾個墓區構成一個村落的墓地。男女死後還是分別歸葬於 本氏族墓地。

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的後2000年期間,即距今約6000至4000年之間,古代社會生活發生了歷史上最 深 刻的一場變革。黃河、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後從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 族 社會,農業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農業生產工具大型石鏟達到了石器製作技術的頂峰, 江南地區還出現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農業生產產量得到較大提高。與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相對應的是家畜飼養業的興旺發達。傳統中所謂六畜馬、牛、羊、雞、犬、豬都已都得到了 飼養 。陶器種類和器形變得越來越複雜,蒝、鬲、飌 、鼎、 豆、罐、盂、繹、盆、碗、壺、杯、瓮等應有盡有,質地堅硬,一般為灰色 和黑色,出現了以“蛋殼黑陶杯”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製作也有相當水平,作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錛、石鑿等磨製精緻,鋒利實用。當時已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開料解板、取齊 刨平、榫卯接縫、刮削打磨等加工技術,為了使木器變得美觀華麗,還在木器上施以彩繪花 紋。這一時期的紡織品分麻織品和絲織品兩類,麻布經緯線的密度由母系氏族社會的每平 方厘米12×12根左右提高到30×30根左右。出現了大量的玉器和銅器。

父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社會居住單位雖然表面上仍是房組、房群、村落三級,但它的內容已經發 生質的變化。首先它改變了向心封閉式的格局。原來的中央廣場的功能和作用已被聚落內的 大室廟堂及其廣場所取代。房屋多成排布列。每一大排房屋群,可視為一個大家族,每一大 家族中又分若干大家庭,每一大家庭居住在二三間連在一起的小排房或鄰近的單間房內。單 間房的存在表明:在大家庭內,一部分已婚的子女有其相對獨立的生活。而那些相互毗鄰的 若干排大的房屋群,則可構成一個宗族群體。墓葬也開始按家族分區。一排或一組墓群構成 一個家族的墓區,幾個家族墓區共同構成宗族墓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聚落內部,家族長 輩與各類家庭成員在地位和財富占有上產生了懸殊,聚落與聚落之間也形成了差別。原來大 體 平等的農耕聚落髮展為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有的聚落的居民無論在財富 上還是社會地位上都超過了其他聚落,它的首領們不但統治本聚落的平民,還統治著其他聚 落的人民。有的中心聚落甚至出現了城邑。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前後開始, 一直 到公元前2000年間,在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其他地區,陸續出現了許多用夯土城牆或 石頭築成的城邑。城邑的出現使得聚落的面貌為之一變,形成所謂“萬邦林立”的局面。據 傳說,當時還創造了部落聯盟的形式來協調各方國之間的關係。
父系氏族時代,自古以來對於自然的崇拜、對於圖騰的崇拜以及對於祖先的崇拜等種種信 仰,開始形成以氏族為單位的傳統和習慣,這些傳統和習慣又隨著聚落與聚落交往的增多而 初步開始融合。天地和父系祖先的祭祀在社會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黃河、長江流域甚 至周邊地區,都發現有這一時期的大型祭壇。

遠古人分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