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氣候資源信息

遙感氣候資源信息

遙感氣候資源信息是指用遙感手段獲取的實時、巨觀的監測氣候資源變化及其空間分布特徵的信息。與傳統溫、壓、濕、風等常規觀測手段不同,遙感不僅是一項涉及觀測的技術,更是一門涉及綜合性探測的科學。

中文名稱遙感氣候資源信息
英文名稱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s
定  義用遙感手段獲取的實時、巨觀的監測氣候資源變化及其空間分布特徵的信息。
套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氣候資源學(二級學科)
定義,套用分類,天氣氣候,災害監測,

定義

遙感氣候資源信息是指用遙感手段獲取的實時、巨觀的監測氣候資源變化及其空間分布特徵的信息。與傳統溫、壓、濕、風等常規觀測手段不同,遙感不僅是一項涉及觀測的技術,更是一門涉及綜合性探測的科學。遙感藉助輻射測量技術,通過科學算法反演出能夠準確反映大氣、陸地和海洋狀態的各種物理和生態參量,遙感技術在天氣氣候、大氣監測、災害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已經在重大氣象有關防災減災工作中得到驗證。

套用分類

天氣氣候

氣溫、降水
衛星可見光雲圖可以監測熱帶氣旋以及雲團的移動趨勢,一般白色表示太陽光反射強,灰黑的地方表示反射較弱。一般陸地表現為灰色,海洋表現為黑色,而冰雪和深厚雲系覆蓋的地區一般呈白色。用紅外探測器可以計算各地晴空大氣溫度和濕度的鉛直分布。微波輻射儀,可以探測雲上和雲下的大氣溫度和濕度的分布,以及雲中含水總量和雨強的分布。
遙感對大霧監測也非常有效,通過衛星遙感,實時監測各地霧情的變化,便於發出天氣預警和作出決策。利用衛星遙感監測大霧具有及時、巨觀的明顯優勢。圖像紋理信息反映了圖像的灰度性質及其空間關係。通過對霧的成因、輻射特性、霧遙感基本原理的闡述,結合中國FY-1D美/國NOAA系列極軌衛星資料通道特點,分析霧的圖像紋理信息,並依據霧在可見光波段和中紅外波段與雲類不同的光譜特性,選用不同的光譜通道進行大霧監測。
氣候變化
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氣候變化因子進行有效監測,可以對大範圍區域進行氣候的異常監測,熱紅外遙感可以利用熱紅外探測器收集、記錄地物輻射的熱紅外輻射信息,並利用這種熱紅外信息來識別地物和反演地表參數(如溫度、發射率、濕度、熱慣量等),包括季節到年際氣候預測--提高瞬時短期氣候異常變化的時間和空間預報準確性;長期氣候變化--決定長期氣候變化及其趨勢的機理和因素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
大氣監測
遙感可以對氣溶膠監測從而對氣候做分析,監測氣溶膠的厚度、濃度、成分、屬性等信息。氣溶膠粒子能夠從兩方面影響天氣和氣候。一方面可以將太陽光反射到太空中,從而冷卻大氣,並會使大氣的能見度變壞另一方面卻能通過微粒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陽輻射,減少地面長波輻射的外逸,使大氣升溫。

災害監測

海冰
我國的渤海和黃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會發生結冰,結冰程度直接影響海上油氣資源的開發、交通運輸、港口海岸工程作業等。利用可見光和紅外通道資料,結合海凍的光譜特徵,可以進行冰水識別和海冰信息提取,獲取海冰分布範圍、面積、冰型、密集度、外緣線等信息。地球兩極有將近30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被海冰覆蓋,極低海冰監測隊極低海域的航道設計和海上航行安全保證非常重要。利用衛星的微波輻射計和散射計以及SAR數據,可以獲取極地區域海冰分布和變化情況。
凌汛
衛星遙感監測凌汛主要依據不同地物的光譜回響特徵不同。在近紅外波段,潔淨水體的反射率遠比土壤和植被的反射率低,所以在衛星圖像上可以很容易地區分水體和非水體的界限。像黃河這樣泥沙含量較高的水體,其反射率的最大值移向可見光波段,但仍比土壤和植被為低。這樣,在衛星圖像上就能夠將發生凌汛的地點及其區域判讀出來,進而可以根據像元數估算淹沒範圍和面積。
乾旱
通過遙感集市可以獲取地表蒸發量、作物表面溫度、土壤熱容量、土壤水分含量、植物水分脅迫及葉片含水量等 , 對作物生長的土壤含水狀況、作物缺水或供水狀況、植被指數等指標所反映的作物生長狀況的分析 ,間接或直接地對作物旱情進行研究。
比較成熟的遙感旱情監測模型有:植被指數模型、熱慣量模型、作物缺水指數模型、植被指數與地表溫度特徵空間模型、微波模型、水文模型和氣象模型等。
北美農作物旱情遙感監測等級圖(遙感集市)北美農作物旱情遙感監測等級圖(遙感集市)
沙塵暴
研究表明,我國區域的沙塵暴與某些低雲亮溫接近,但反射率不同。西北某些裸露地表與沙塵暴反射率接近,但其亮溫卻不同。所以,沙塵暴的監測就是利用其與雲系、地表反射率及輻射率的差異進行的。利用可見光和紅外多光譜衛星通道信息判別沙塵暴仍是較好的方法之一,而夜間還難以進行沙塵暴的觀測。
火災
地面物體都通過電磁波向外放射輻射能,不同波長的輻射率是不同的,通常,溫度升高時,輻射峰值波長移向短波方向。從氣象衛星監測到的火災發生前後來看,當地表處於常溫時,輻射峰值在感測器的、通道的波長範圍,而當地面出現火點等高溫目標時 ,其峰值就移向通道,使通道的輻射率增大數百倍,利用這一原理,通過連續不斷地觀測,就可以及時發現火點。當火災發生後,可以通過衛星接收到的彩色圖象獲取火災現場情況和過火面積,以便客觀、準確評估火災損失,組織救災。
颱風
加強颱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颱風災害的重要的措施。對颱風的探測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在衛星雲圖上,能清晰地看見颱風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颱風中心的位置,估計颱風強度,監測颱風移動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對防止和減輕颱風災害起著關鍵作用。
地震
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在雲南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北緯23.4度,東經100.5度)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中國資源衛星套用中心(簡稱中心)獲悉雲南省普洱市地震災情後,於當日22時立即啟動II級應急回響機制,緊急安排多顆我國陸地觀測衛星對地震災區進行了監測,其中資源一號02C衛星於10月8日12時對災區進行成像,隨後調動高分二號和高分一號等多顆在軌高解析度衛星,對災害地區進行多次連續觀測。中心已開通衛星數據應急共享通道並提供地震災區震前衛星數據8景,其中包括高分一號圖像2景、資源三號圖像4景,環境1C衛星圖像2景,震後觀測數據也將通過該通道共享。中心將積極持續地為災區地震災害監測提供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