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隱無名

道隱無名

道的形象始終處於一種隱態、非肉眼可見狀態。處於無形無象無聲無音,不可名狀,只能強名,強名也只是有利於人們了解她的存在和作用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隱無名
  • 發音:dào yǐn wú míng
  • 類型:詞語
  • 出處:《老子》
出處,作品簡介,

出處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
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聽了道,勤奮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疑而將信;下士聽了道,反加以譏笑——不被他們笑,不成其為道。古話說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包容萬物,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強的德好像懦弱,充實的德好像空虛;最潔白的好像污濁,最廣闊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 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最大的象沒有形。大道隱匿,不可名狀,卻善於始生,又善於完成。
我們學道,就是要學道的這種精神,培養這種境界。

作品簡介

《道隱無名》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像老子像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