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1966年出生於蘇格蘭,畢業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與倫敦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1986年戈登的首個個展在紐約的迪亞藝術中心開展,自那以後,這位20歲的藝術家就開始在藝術界逐漸嶄露頭角。
基本介紹
中文名:道格拉斯·戈登
外文名:Douglas Gordon
出生地:蘇格蘭
出生日期:1966年
職業:藝術家
畢業院校:蘇格蘭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倫敦斯萊德藝術學院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引用經典電影,小說名作的再創作,用身體作為研究依據的創作,戈登的其他創作,
人物生平
1996年,戈登獲得了當年的特納獎(Turner Prize),1997年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獲得威尼斯雙年展“Premio 2000”獎,1998年獲得了Hugo Boss獎,1997年至1998年他還參與了德國漢諾瓦和柏林的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國際藝術家項目,2000年獲得“Venice First Prize”獎,而2008年獲得“Roswitha Haftmann prize”獎……
戈登以多媒體藝術家的身份躋身於全球當代藝術界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列,多次在高古軒畫廊舉辦個展,如1999年的“Through a looking Glass”,2003年的“Play Dead:Real Time”,2006年的“Self-Portrait”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戈登在都亞特北京畫廊舉辦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的首場個展——此展是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的一個特別策劃,主要展出作品為大型影像作“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作品聚焦體壇明星齊內丁·齊達內(Zinedine Zidane),對這位中國及全世界球迷奉為偶像的“足球藝術家”進行了刻畫,此作品首次在2006年的愛丁堡國際電影節上展出,戈登目前主要居住並活動於紐約及格拉斯哥地區。
戈登的另一件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電影再創作作品《穿行在黑暗與光明之間》(Between Darkness and Light, 1997)更是對電影再創作的一個經典,將亨利·金(Henry King)的《聖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 1943)和威廉·弗萊德金(William Friedkin)的《驅魔人》(The Exorcist, 1973)同時播放在銀幕兩側的,這就成了戈登的作品《穿行在黑暗與光明之間》,兩部電影都是描述被靈魂附身、有關信仰與疑惑的電影。
2002年戈登創作的兩個作品《霧》(Fog)和《黑星》(Black Star)都涉及到了詹姆斯·霍格(James Hogg)1824年的小說《一個清白罪人的私人回憶錄與自白書》(The Private Memoirs and Confessions of a Justified Sinner),小說以加爾文主義下的蘇格蘭社會為背景,及早期的“雙重意識/二元性”的心理學理論的萌發,小說主人公Robert Wringhim是一個正直的人,但受其陰險的同伴Gil-Martin的蠱惑,Robert Wringhim犯下了一系列的殘暴的罪行,甚至殺死了自己的哥哥,但Gil-Martin一直沒出現過,隨著小說劇情的發展,Wringhim的思想的掙扎及其心裡的複雜性逐漸地顯露出來了,讀者也開始懷疑Gil-Martin是否真的存在亦或是他就是Robert Wringhim自己人性陰暗一面的寫照呢……
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及創作方式對戈登影響深遠,戈登欣賞沃霍爾的作品《我的皮條客》時,不禁贊道:“很工業化,太酷了”。受沃霍爾對公眾名人絲網印畫的創作方式的影響,戈登創作了《自我肖像》(Self-Portraits)系列作品,這個系列的作品中極大地體現了戈登對“鏡像”的濃厚的興趣,在一個對戈登的採訪中,戈登稱對於“鏡像”運用的興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恐懼以及眾多可能從青少年的窺淫癖演變到中年人的施虐癖或者其他想看而又不希望深陷其中的那種很盲目的情緒混雜而來的。在“Self-Portraits of You + Me”系列中,戈登對眾多名人的海報或照片進行再創作,人物形象被損毀,有些人物的眼睛像是被人從臉上挖掉了,亦或是人物的臉像被焚毀過,而在每幅再創作的照片的後面則是一個鏡面,人們看著畫時,鏡面中顯示出的卻是自己,將自己與畫中的公眾人物放在一起,自己是完整的,而偶像卻是殘缺的,讓人們相信自己,不要過度崇拜。在這個系列作品中,藝術家探索過度崇拜的觀念及廣告形象的意外毀損。《自我肖像》
“Self-Portraits of You + Me:Bond Girls”,是戈登對過去四十年007電影中的女明星的照片進行再創作。《邦德女孩》每幅圖片中,人物形象的眼睛被從臉上挖掉了,人們只能通過過往的記憶印象和剩下的部分來辨認。在每幅再創作的照片的後面是一個鏡面,挑戰著觀者的觀賞,越過照片的殘餘向鏡面中看去,戈登在這個藝術體系中暗中顛覆了我們對偶像的認識。
2007年戈登在高谷軒畫廊舉辦的“Self-Portraits of You + Me:After the factory”,依舊是好萊塢明星圖片的再創作,以中世紀電影明星的宣傳照為創作模板,照片中人物的眼睛被冷硬的黑、白、或是光滑的鏡面所代替。戈登是個集體記憶及出奇觀念的魔幻師,揮動著他那用流行文化的日常事物所做的魔杖,包括好萊塢電影,科幻電影,搖滾巨星的照片,亦或是詩歌中意味深奧不明的詩詞。在他的多樣的影像作品中,戈登技巧性地注入了他藝術方面的才智和恐懼,操縱控制著觀者對熟悉的事物變化了的反應。“After the factory”
《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 Mr. Hyde) 出自與狄更斯同時代的英國著名作家史蒂文生的筆下,講述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傑克醫生喝了一種試驗用的藥劑,在晚上化身成邪惡的海德先生四處作惡,他終日徘徊在善惡之間,其內心屬靈的內疚和犯罪的快感不斷衝突,令他飽受折磨。這種貌似荒誕無稽的故事其實蘊含了最深刻的人性命題:人,到底是簡簡單單黑白分明一成不變的非善即惡,還是既善亦惡,時善時惡?“變身怪醫”也是文學領域中眾人皆知的藝術形象。
戈登和另外一位藝術家菲利浦·帕雷諾共同製作了一部關於法國足球傳奇人物齊內丹·齊達內的影片——《齊達內,一幅21世紀的肖像》“Zidane, Un portrait du 21eme siecle, 2006”。這部電影在2006年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展映,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影片的長度剛好相當於一場足球比賽的時間,影片集中鎖定在齊達內一個人身上——隨著比賽的進行,影片對齊達內的情緒和反應進行特寫鏡頭的跟蹤。這部影片進一步發展了藝術家對於藝術、電影和影院之間關係的興趣。作品於奧運會期間在北京都亞特畫廊展出,作為奧運會特別策劃的一部分。《齊達內,一幅21世紀的肖像》
戈登利用將同一畫面倒置的創作方式,給觀者一種新的視覺體驗;利用重複的圖像組合來轉換視覺角度,讓觀者儘可能看到不同的事物。作品《M:徒勞的恐懼》(M: Futile Fear, 2006)是戈登拍攝巴黎國家劇院指揮家詹姆斯·柯隆(James Conlon)指揮的過程,將拍攝內容同時投射在三個排列在一起的銀幕上,中間的銀幕呈現指揮家正面的動作,集中在指揮家的面部表情與雙手的動作,尤其是指尖、汗滴、眼睛、嘴唇的特寫,而兩側銀幕曾將相同的畫面倒置過來、變成左右顛倒的對稱結構,也讓三個銀幕的圖像組合成有如“M”的樣子。影片中看不到任何一位管弦樂團成員,也無法確認指揮家所在的位置,那些特寫鏡頭占據了整個銀幕,使得作品變成半抽象的畫面。銀幕對面的牆上的一排喇叭,當人們觀賞作品的時候,剛好能聽到耳朵兩側喇叭傳來希區考克的《迷魂記》(Vertigo, 1958)電影配樂;代表懸疑的音樂配合著眼前令人暈眩的畫面,使原本抽象的圖像像是在傳達神秘、感傷的訊息。模糊的畫面,感傷的音樂操縱者人們的視覺與聽覺的反應;揭露了不同的感官間微小卻顯著的斷裂。同樣的創作方式也運用在作品《左邊是對的,右邊是錯的,左邊是錯的,右邊是對的》(left is right and right is wrong and left is wrong and right is right, 1999)。《左邊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