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始自東漢張陵的天師道,在道教五大派中為符籙派。由於以道為教,故改稱張道陵,屬南派(江西龍虎山)。張陵前承黃帝之陰符經造神符、鬼符、魔符以通天人、人神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教與儒佛
- 屬性:道教始自東漢張陵的天師道
- 性質:由於以道為教
- 特徵:故改稱張道陵
道教始自東漢張陵的天師道,在道教五大派中為符籙派。由於以道為教,故改稱張道陵,屬南派(江西龍虎山)。張陵前承黃帝之陰符經造神符、鬼符、魔符以通天人、人神關係。
道教始自東漢張陵的天師道,在道教五大派中為符籙派。由於以道為教,故改稱張道陵,屬南派(江西龍虎山)。張陵前承黃帝之陰符經造神符、鬼符、魔符以通天人、人神關係。相融相抗又以易(儒)史(老)巫(陰陽)三系形上思想為一整體,以...
北宋滅亡後,在北方的金統治地區,產生了新道教,即全真道。該道派到元朝時受到皇帝的尊崇,進而發展成影響遍及全國的大道派。全真派教祖王重陽,以繼承儒道釋三家道統自任,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教教義,這是該派傳承不衰,影響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其教義中心,即是主張三者一家,倡導道儒佛三教合流。王重陽在...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特別是大乘般若學和涅盤佛性論的先後興盛,既開拓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新紀元,也為儒學在隋唐時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理論動力,這種動力一方面來自於儒佛之爭中儒學受到的反面刺激,另一方面也來自於佛教思想資源的正面推動。相似的情況也來自於道教,但較之於外來的佛教,由於道教乃土生土長...
此時,道教中的博學之士以中華文化中的道家老莊之學為本位,吸取儒佛字中的義理精華,加以融會貫通,對自然宇宙,社會人生等方面的哲理問題提出了諸多新解釋與新觀念,形成新的道教義理之學。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討成玄英的重玄學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師承於江東重玄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與...
要求焚毀其經典,讓佛道教徒還俗,安心士農工商四業,盡臣民之義,改寺觀為民居,行倫常之禮。如此,天下一尊於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孟傳下來的儒學道統,國家則必然興旺發達。儘管韓愈排佛還僅只是從儒家修、齊、治、平角度,即社會效用,現實利害等外在形跡上進行批判,但由於他的社會地位高...
第五章道教性命功夫拾遺 第一節內丹三要件——鼎器、藥物和火候論 第二節“防危慮險”論 第三節調息、沖和、真意和凝神入氣穴論 第六章道教性命學的三教合一論 第一節三教皆性命之學 第二節道儒關係論 第三節仙佛關係論 第七章道教與儒佛的性命學之比較 第一節道教與儒佛的性命內涵論之比較 第二節...
當然,《老子》被尊崇是由於皇家的姓氏,而《文子》、《列子》和《莊子》的作者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道教的三洞真經又與先秦子書距離很遠,唐室為何定要提升這幾部子書的地位呢?現辨明唐代重玄學和魏晉玄學大同小異,就可以明白唐朝的政策除了尊崇道教及儒佛之外,還有崇尚三玄之學這一項。唐代官方的經學以《易》學...
縱觀歷代王朝興衰與道家關係如下:秦朝興於法家,亡於法家;漢朝興於道家,亡於儒家;唐朝興於道家,亡於佛教;宋朝;亡於儒家;元朝興於法制,亡於佛教;明朝興於道家,亡於儒家;清朝興於道家,亡於儒佛。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了國家的興衰是取決於文化,而不是制度。當代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的“文化決定論”...
真宗撰《崇釋論》論儒佛一致,後轉歸道教。當時主張道教的有王欽若、張君房等人。至徽宗,頗崇信道教。大觀元年(1107),置道士之位於僧尼之上。政和七年(1117),令天下的大寺改號神霄玉清萬壽宮,安置長生、青華帝君像,焚棄誹謗儒道二教的佛典。宣和元年(1119),令改稱佛為大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
59、《道教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歷史傳統與現代實踐》,載《唯實》2012年第12期 60、《論早期全真諸子對儒佛思想的吸收與融會》,載《齊魯文化研究》第12輯 61、《略論禪宗思想對全真諸子的影響》,載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佛源禪師與雲門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版 62、《道學思想的當代定位及其人生關懷》(與 劉...
《三教關係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是2011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隋思喜 。內容簡介 《三教關係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從三教關係的研究視角出發,始終圍繞“思想整合”與“理論轉型”兩個方面對陳景元思想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系統研究。在具體分析過程中,作者隋思喜既考慮到從道教與儒佛關係的角度對陳景元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