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幢中國古代道教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於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後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於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我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一般有圓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刻陀羅尼經文,基座和幢頂則雕飾花卉、雲紋以及佛、菩薩像。
由於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後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於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我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一般有圓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刻陀羅尼經文,基座和幢頂則雕飾花卉、雲紋以及佛、菩薩像。
道教經幢
道教經幢
現存鄭州市博物館。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因刻有道教經典而得名。唐會昌六年(846)正月十五日刻立。該幢初立何處不詳,後立鄭州開元寺。青灰石質,8稜柱狀。底座及頂蓋已失,高1.6米,面寬0.225米。從第1面起至第7面止,各面上部分別刻“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等字樣。經文楷書,太原王維度刻字,除少部分殘毀外,大都清晰可辨。第8面為刻立日期。佛教石刻經典始於北魏,而道教石刻經典則始自唐代,故此幢相當珍貴。
現存鄭州市博物館。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因刻有道教經典而得名。唐會昌六年(846)正月十五日刻立。該幢初立何處不詳,後立鄭州開元寺。青灰石質,8稜柱狀。底座及頂蓋已失,高1.6米,面寬0.225米。從第1面起至第7面止,各面上部分別刻“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等字樣。經文楷書,太原王維度刻字,除少部分殘毀外,大都清晰可辨。第8面為刻立日期。佛教石刻經典始於北魏,而道教石刻經典則始自唐代,故此幢相當珍貴。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