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亦樂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道亦樂得
-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 作者:老子
- 朝代:西周
作者,原文,譯文,導讀,出處,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天]者同於失[天]。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天]者,失[天]亦樂得之。
譯文
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製造的狂風驟雨呢?是天地。天地形成的狂風暴雨尚不能長久,又何況人的狂妄行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合於道,從事於德的人合於德,失德失道的人,就會失去他們。合於道的人,道會樂於幫助他。合乎德的人,道就會使之有德,合乎失的人,道就會使他失道失德。
導讀
老子在本章說到了自然現象易變,並認為人的活動更易變,因為將一種現象持續下去不容易,只有事物的本質才是不變的。然而,人要透過現象去看到本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就是得到了“道”,並可以因此與“道”處於同一層次或範疇。那些看事物已接近於事物的本質“道”的,就相當於是得到了“德”,並可以因此與“德”處於同一層次或範疇。那些既看不到“道”也看不到“德” 的,就叫做“失”,且不得不與“失”處於同一層次或範疇。人若要達到“道”和“德”的高度,得持續不斷地去追求“道”才能做到。凡不去追求“道”的,也就是說,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質的人,就只能總處在事物本質以外的範疇“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