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萬物之奧
-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李耳
作者簡介,譯文,引語,評析,作品出處,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譯文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寶,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美好的語言可以說服人,取得尊貴的官爵,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於人。人群中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拋棄他們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卿,縱然有拱抱的寶壁在先,駟馬隨後的獻禮,還不如座而進道。古人為什麼貴重道呢?不是說有求的可以得到,有罪的可以倖免嗎?所以道為天下人所珍視。
引語
本章再一次宣揚“道”的好處和作用。老子認為,清靜無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寶,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須保有它。所以有人認為,這一章的新意就在於指出世人在“道”面前應該一律平等。“道”保護善人,但也不拋棄不善人,它有求必應,有過必除。這是“道”的可貴之處。如果說在上一章,老子強調統一即“和”的思想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上的運用,這一章則是在人際關係上的運用。本章的目的,在於曉諭人君行“無為”之政。
評析
“道”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所以可貴就在於“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就是說,善人化於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於道,則免惡入善。“道”並不僅僅是為善良之人所領悟,不善人並不被道所拋棄,只要他們一心向道,深切體會“道”的精髓要義,即使有罪過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這裡給人們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還是很有意義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有相近意義的。君子不怕犯錯誤,只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則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為有錯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棄犯罪之人,肯定會給他改錯的機會;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須體道、悟道,領會道的真諦,主客觀這兩方面的條件缺一不可。
作品出處
《萬物之奧》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