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人為腹

道德經·聖人為腹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聖人為腹
  • 作者民族:漢族
  • 作者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作者,原文,譯文,導讀,出處,

作者

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殼糠店辣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導讀

老子在此章繼續列舉妨礙心法達到“無”的事例,要注意的是這種列舉可以是無限的,而不拳射僅僅是這裡所列舉的幾種,所以這種歸陵陵列舉方式實際上已衍變成了一種行文的方式而已。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人們處於常道之中,所以把常道作為“此”。然而,老子因為專門研究非常道,所以老是呆在非常道里不出來,並且把非常道當作“此”,把常道當作“彼”。當然,老子的這種結果是由其辯汗鍵廈心法所成就的。

出處

《聖人為腹》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二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探棵膠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請故犁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艱騙疊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