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出處:道德經
- 作者:老子
- 朝代:春秋時期
- 拼音:zhīrénzhězhì zìzhīzhěmíng
譯文,注釋,引語,評析,作者簡介,作品出處,
譯文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注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引語
本章講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承接上文,闡述了如何才能守“朴”,“知止”而有所得。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八章、九章、十章、十二章、十三章、二十八章等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前幾章多用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十二章用反問的形式出現,十三章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與大道“復歸”,從而“終身不歿”,“死而不亡”。
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啓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啓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