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復歸於朴

道德經·復歸於朴,作者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

基本介紹

  • 本名:李耳
  • 字號:字伯陽
  • 所處時代西周
  • 主要作品:道德經·復歸於朴
  • 又稱:老聃
作者,原文,譯文,導讀,出處,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深知自己的剛強,反而要安守柔弱的德性,甘為天下的溪澗。甘做天下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去,又會復歸於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狀態。深知潔白,卻安守污黑,成為天下的範式。成為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出差錯。永恆的德不出差錯,就會回復到宇宙的初始。深知尊榮,卻安守卑辱,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永恆的德就充足。永恆的德充足,就會回復到純真狀態。混沌的原始狀態演化成宇宙萬物,聖人懂萬物治理法則而成為領導者,完善的統治制度是一個體系,不能割裂。

導讀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性質上都有兩個不同的方面,且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詞語來指稱這兩個不同的方面,如本章所列舉的三個對子:雄、雌;白、黑;榮、辱。須注意的是,這種列舉可以是無限的,且不同的學者學派用詞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描述的對象卻是一致的,都是要描述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初始狀態。本章中的“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指的都是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的不同表現形式,而所謂“常德”則是指在不同的情形下利用箭頭“一”:“德”指的是種種狀態,“常”指的是不變的規則、公式。本章中的“嬰兒、無極、朴”指的都是宇宙初生時由無形到有形的那種成形過程。“器”指的是宇宙總體之形已經構成。“大制”則是指以整體觀念去看待宇宙。

出處

《復歸於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