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廣聖義序》是唐代杜光庭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真經廣聖義序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杜光庭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道德真經廣聖義序
序曰:《珠韜玉札》雲,太上老君降跡行教,遠近有四:其一,歷劫稟形,隨方演化,即千二百號百八十名,散在諸經,可得徵驗矣。
其二,此劫開皇之始,運道之功,孕育乾坤,胞胎日月,為造化之本,天地之根,播氣分光,生成品匯。自五太之首,逮殷周之前,為帝王師,代代應見,即郁華、錄圖、廣成、尹壽,因機表號是也。三皇迭往,五帝不歸,雲紀龍師,時遷數革,烏官火運,川逝風移,步驟不同,澆淳漸變,雖揖讓斯在,而干戈屢興,阪泉有翦戮之師,丹浦有專征之旅,智詐行而太僕隱,仁愛顯而孝慈生,元默希夷,日以寢薄。陶唐以耄昏厭位,虞舜以歷試登庸,憂軫萬方,服勤庶政。
老君號“尹壽子”,居於河陽,以《道德真經》降授於舜。經之旨也,道以無為居先,德以有稱為次,亦猶三皇之書,言大道也,五帝之書,言常道也。其下薄裁非之義,節兼愛之仁,損俯仰之禮,挫銛巧之智,斥用兵之暴,抑譎詐之謀,使人復朴還淳,以無為無事為理。舜雖力而行之,竄凶舉相,明目達聰,敦睦九族,平章百姓,而恬和清靜之道,莫能致也。故禹、湯之後,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大道既隱,元化不流,禮樂滋繁,政刑大用矣。
其三,老君以商陽甲子代降神寓胎,武丁之年,誕生於亳,即今真源縣九龍井太清宮是其地也。或隱或顯,潛化群方。當周昭王癸丑之年,以此二經授關令尹喜,傳於天下,世得而聞焉。
其四,將化流沙,與尹喜期會於西蜀青羊之肆,示現降生,即昭王丁巳之年也。此《道德經》自函關所授,累代尊行。哲後明君,鴻儒碩學,詮疏箋注,六十餘家,則有《節解》上下、《內解》上下、《想爾》二卷,河上公章句、嚴君平指歸十四卷,山陽王弼注,南陽何晏、河南郭象、潁川锺會、隱士孫登、晉僕射太山羊祜、沙門羅什、沙門圖澄、沙門僧肇、梁隱居陶弘景、范陽盧裕、草萊臣劉仁會、吳郡徵士顧歡、松靈仙人晉人河東裴楚思、秦人京兆杜弼、宋人河南張憑、梁武帝、梁簡文帝、清河張嗣、梁道士臧玄靜、梁道士孟安排、梁道士孟智周、梁道士竇略、陳道士諸糅、隋道士劉進喜、隋道士李橎、唐太史令傅奕、唐嵩山道士魏徵、法師宗文明、仙人胡超、道士安邱、道士尹文操、法師韋錄、道士王元辯、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愔、道士徐邈、直翰林道士何思遠、衡岳道士薛季昌、洪源先生王鞮、法師趙堅、太子司議郎楊上善、吏部侍郎賈至、道士車弼、任真子李榮、成都道士黎元興、太原少尹王光庭、道士張惠超、龔法師、通義郡道士任太玄、道士沖虛先生殿中監申甫、岷山道士張君相、道士成元英、漢州刺史王真、道士符少明、元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即今所廣疏矣。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元,不滯空有;或溺推因果,偏執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莫不並探驪室,競掇珠璣,俱陟锺山,爭窺圭瓚。連城在握,照乘盈懷,敷宏則光粲縑緗,演暢則彩文編簡。語內修則八瓊玉雪,靄于丹田;九轉琅膏,晶熒於絳闕。盡六氣迴環之妙,臻五靈夾輔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無所得,而了達化元矣。語品證也。則擺落細塵,超登上秩,游八外而放曠,指三境而躋升,蹈太乙之位矣。而總內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倫。
我開元至道昭肅孝皇帝降神龍變,接統象先,戡內難以乘乾,咨中興而御極。無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勞轍跡,具茨大隗,自得朋游。廓八溟為仁壽之庭,普萬為華胥之國,至道至德,超哉明哉。欽若尊經,本朝家教,象系不足以擬議,風雅不足以指陳。橫亘古今,獨立宇宙。雖諸家染翰,未窮眾妙之門;多士研精,莫造重元之境。凝旒多暇,屬想有歸,躬注八十一章,制疏六卷。內則修身之本,囊括無遺;外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宸藻遐布,奪五雲之華;天光煥臨,則兩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輝映“二南”。若親稟於玄元,信躬傳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萬古而不刊。則《大風》《赤雁》之歌,誠難接武;《典論》《金樓》之作,詎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經合義,周書、魯史,互有發明,四始漆園,或申屬類。後學披卷,多瞢本源,輒採摭眾書,研尋篇軸,隨有比況,鹹得備書,纂成《廣聖義》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澤溥天,而灌浸不息。誠不知量,粗備闕文。天復元年龍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作者簡介
杜光庭(850--933)字賓至,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人,寓居處州縉雲(今屬浙江)。懿宗時應舉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至蜀,召為內供奉,出入禁中,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據蜀建國,任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進戶部侍郎。後主王衍以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歸隱青城山,自號東瀛子。著有《諫書》、《廣成集》、《錄異記》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