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相對性(moral relativism),亦稱“道德的可塑性”。皮亞傑使用的概念。指兒童在道德性發展的成熟階段,開始認識到規則並非絕對不變,各人可有不同的是非判斷的一種特徵。皮亞傑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的道德性在 8 歲前大多是服從他人的規定,即他律道德,而在 8 歲後則能服從自己的規定,即自律道德。在這種轉化過程中,會在判斷的意向性、判斷的相對性、制裁的獨立性、可逆性、懲罰的使用和自然主義的不幸觀等方面表現出差異。
研究者曾向不同年齡兒童講述在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指定的家庭作業時,一個懶學生求助於好同學的故事,而後詢問被試對好同學、懶學生及教師的看法。結果發現大多數 6 歲兒童只有一種全對或全錯的看法,且認為所有人都會贊同這一判斷;而多數 9 歲兒童則能根據特殊情境和當事人的動機,認為這裡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在皮亞傑看來,兒童出現這種不把道德規則看作是固定不變的,不把自己的主觀判斷加以普遍化,且能按照不同的社會關係及內在意圖作出是非判斷的現象,便已由“道德現實主義”階段過渡到“道德相對主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