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彭艾栽培技術標準

《道地藥材彭艾栽培技術標準》是2019年05月0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地藥材彭艾栽培技術標準
  • 標準編號:T/GTAC 001—2019
  • 實施日期:2019年05月01日
  • 發布日期:2019年03月28日
起草人,起草單位,主要內容,

起草人

謝繼炯、古澤川、王一慶、王薇、徐振彬

起草單位

館陶縣艾草協會

主要內容

3.1 艾
菊科植物艾,又名艾、艾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3.2 彭艾
菊科植物艾的栽培變種,其生長環境符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0年第159號公告規定。
4 栽培技術
4.1 選地
選擇海拔300m以下,耕層厚度≥25cm,PH值5.7~6.3,土壤有機質含量≥1.6%,排灌條件良好,黃棕壤荒坡、丘陵、平地等地塊。大氣環境應符合GB 3095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二級標準,土壤環境應符合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灌溉用水應符合GB 5084農田灌溉用水質標準。對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灌溉用水應定期進行檢測。
4.2 整地
地塊選好後,根據地塊土層特點,進行翻墾,每公頃施入經腐熟的農家肥45000kg,均勻混合翻入土層。然後進一步清除雜草、石塊,整平。按壟距20~30cm起壟,修溝作廂待種。
4.3 栽植密度
彭艾最佳栽植密度為每公頃95000株左右。
4.4 移栽種植
早春,於彭艾苗高10cm左右,選土壤墒情適宜時,從母株莖基分離幼枝,按株行距30cm*40cm栽植,栽植後,覆土壓實。移栽一次,一個生長季節過後,任其宿根翌年再次發芽生長,連續4~5年,應翻蔸一次,去除老根,重栽植新生幼枝,以防根莖老化。
4.5 田間管理
春季至封行前,定期中耕除草,彭艾採收後翻曬行間,深度15cm,並清除殘枝敗葉,適度疏除過密根莖和宿根。
4.6 施肥管理
肥料使用應符合NY/T496標準的規定。
4.6.1施苗肥
幼枝栽植成活後,苗高達30cm左右,每公頃施用尿素90Kg作提苗肥,陰雨天撒施,晴天葉面噴施。
4.6.2基肥
採收後,結合翻曬行間園地,施入農家肥、廄肥等每公頃30000Kg作為基肥。
4.6.3灌溉排水
遇乾旱季節,適時灌溉。遇天陰多雨,及時清溝排水。
5  繁殖方法
生產上採用分株繁殖。每年早春,當苗高10cm左右時,選擇無病蟲害,植株健壯、根系發達的彭艾母株,從母株根莖分離出小幼株,剔除老化根莖,作為分株繁殖的種苗。
6 病蟲害防治
選用無病蟲害的健壯植株,加強土、肥、水協調管理為主,每次收穫後及時清場,將殘枝敗葉集中深埋或焚燒,減輕病蟲害為害基數。
7 採收技術
7.1 採收時間
採收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端午節前後一周為佳,一天中以中午12:00—14:00採收為好。
7.2乾燥
從田間割取彭艾植株,運回,將彭艾莖稈直立棚靠,陽光下曬至六至七成乾(含水量約40%左右),收回室內,直立陰乾。
7.3去雜脫葉
將陰乾後的彭艾植株,用脫葉機脫其艾葉。在脫其艾葉前,人工清除附著在植株上的藤蔓及其它植物落葉等雜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