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不同版本,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道園學古錄》是研究元代中後期政治、經濟、文化史的一部重要的元人文集。集中保存著大量有價值的碑、銘、墓誌、行狀、傳、記、序、題跋、制詔等史料,內容豐富,為史學工作者所借重。如對於仁宗朝奸臣鐵木迭兒之專權跋扈,虞集在賀勝、楊朵兒只、張珪等三人的神道碑、墓志銘中所記甚詳。他以當時人記當時事,屢贊三人剛直不阿,對研究仁宗、英宗二朝的政治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序、跋部分也是研究宋元文學、藝術、理學的重要材料。此外,《道園學古錄》中還保存著許多有關南方道教的資料。虞集家居江西,深受當時龍虎山道和建康(今南京)茅山道的影響,並與玄教宗師吳全節等道士有著密切的交往,還為他們撰寫了諸多碑板記事之文,多見於方外稿中。台灣學者孫克寬在《元代文化之活動》一文中提到《道園學古錄》的價值時這樣說:“《道園學古錄》全集的價值,仍在傳志碑銘、序跋之文。尤其是方外稿的全部文章,皆是元代道教史的寶貴資料”。陳垣先生在他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書中,以《道園學古錄》中的《岳德文碑》與吳澄所撰的《天寶宮碑》相佐證,考訂了宋元之際大道教派產生和發展的狀況。再有,虞集在《道園學古錄》中對元代典章制度也有別具特色的注釋,對研究元代政治制度有重要價值。
不同版本
《道園學古錄》的版本有明景泰七年(1456)鄭達、黃江翻元刊本,常用的《四部叢刊》初編本即據此本影印。
作者介紹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邵庵,又號道園,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南宋名相虞允文五世孫。少受家學,嘗從元代三大理學家之一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時,遷集賢修撰,泰定時升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即位,除奎章閣侍書學士,任元朝國修政書《經世大典》總裁官並修國史。惠宗即位,謝病回鄉,至正八年卒。
虞集是元代享有盛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南人名臣。元中後期朝廷大典、制詔、冊文多出其手。在議政、教育以及論文、釋經等方面,也皆有獨到之處。在詩歌方面,其與楊載、范梈、揭傒斯稱為“元詩四大家”,並被時人推為四家之首。虞集詩歌內容多為嘆老嗟卑和歸隱田園之思,這可能與他在朝受排擠打擊有關。但由於受“舒遲而淡泊”審美觀決定。詩歌缺少廣闊的社會內容,風格清和淡遠,聲律圓熟,一派承平氣象,如《無題》《聞機杼》《臘日偶題》《聽雨》等,表現一種朦朧的境界,雅淡的畫面,給人一種安詳幽靜印象。明代李東陽很欣賞這種“藏鋒斂鍔”“如珠之走盤”的詩風;清代王士禎在元代詩人中首推虞集。虞集的詞作今存20幾首,大都敘述個人閒愁情思,缺乏社會生活內容,景物描寫亦平平無特色,惟〔風入松〕中“杏花春雨江南”可謂神來之筆。
虞集的散文與黃溍、柳貫、揭傒斯稱為“元四傑”。多數為官場應酬文字,宗廟朝廷的典冊,公侯大夫的碑銘。但也有一些書信傳記文章,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答劉桂隱書》、《友松記》等。有些墓志銘文也能寫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如《張隱君墓志銘》。風格受宋文影響很深。
虞集傳世著述數量甚為龐大,流傳最廣的是《道園學古錄》,又有《道園類稿》,其中部分內容為《道園學古錄》所無。元刊本還有《道園遺稿》、《翰林珠玉》、《伯生詩後》等多種。《道園學古錄》為其門人所編,通行本50卷,內收詩詞文作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王頲點校《虞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