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作者因見衡山花開而想念久別的故國家園,用衡陽回雁峰故實喻自己與北飛的雁群互相競逐,表示了歸途中心情的急切和喜悅。全詩即景生情,溫馨脈脈,感情內斂,寄託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柳宗元
  • 作品出處:《柳河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1
故國名園久別離2,今朝楚樹發南枝3
晴天歸路好相逐4,正是峰前回雁時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衡山:湖南境內的大山,又稱南嶽。新花:指指剛開的梅花。作者原註:“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過了衡山便近犬庾嶺。卻寄:回寄。 弟:柳宗元沒有親兄弟,這裡可能指他的從弟柳宗直、柳宗一。
2.故國:指京都長安。久別離:作者於永貞元年(806年)被遷逐,至元和十年(815年)詔還,歷十年時間,故云。
3.“今朝”句:《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寒暖之候異也。”此用其語,謂早春時節,新花始開。楚樹:指衡山 上的梅樹。因衡山古屬楚地,所以稱“楚樹”。發南枝:向南的樹已萌芽,謂早春時節。
4.相逐:相追隨。
5.“正是”句:《方輿勝覽·衡州》:“回雁峰在衡陽之南,雁至此不過,遇春而回,故名。”又孔安國《尚書》註:“鴻雁之屬,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此句乃扣合衡陽回雁峰、正月雁回時,以切題意。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白話譯文

故鄉的名園我們已經離別很久了,今天我在衡山上看到楚地的樹木南邊的枝頭已經開花。
晴朗的天空中,回故鄉的道路上希望你趕快追上來,現在也正好時值回雁峰前的大雁回歸北方之際。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朝廷詔征被貶的柳宗元、劉禹錫等入京。柳宗元在永州接到詔命,便立刻動身,在過衡山時,寫了這首詩寄給從弟柳宗直、柳宗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洋溢著一種枯木逢春般的喜悅、期望之情。十載謫居,終於等到了還京的詔命,雖然還不知道將有何新的任命,但總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此二句詩人從眼前衡山梅樹南枝新開的花,自然回想久別的長安家園。以楚樹新花象徵人生有了新的機遇、新的希望。柳宗元的故鄉有數畝良田,山丘上建有亭台館舍,池塘與深澤碧水相連,這美好的家園引起了遊子的思念。更何況那是他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地方。
以上將蘊藏已久的思歸情緒,借早春新花開放表露出來,鬱積的愁悶,仿佛豁然開朗。
“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衡山有回雁峰,傳說雁到此即不再南飛,春至又返回。這裡運用了回雁峰的故事,實指北歸的鴻雁。在這難得的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雁群相隨北歸。敦促弟弟也快點啟程,由於心情好,就覺得天氣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歸,多好的兆頭。
末句以眼前景物作結,雁能傳送書信,更點出“寄”弟之意,可謂餘音裊裊,情緒開朗,表現了歸途中心情的急切和喜悅,也體現了在貶永期間與之相依為命的兄弟情深。
全詩即景生情,溫馨脈脈,相邀相約,盡在物物之中。京都名園,令人神往;春和景明,楚樹南枝;晴天歸梓,載欣載奔;南雁北返,峰前成陣。這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是心靈的洞察,是寄意的心旌。羨雁陣比翼相逐,恨故國返而不得。深婉蘊藉,期待有嘉。

名家點評

宋代學者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衡州有回雁峰,皆謂雁至此不復過,自是而回北耳。余按,柳子厚過衡州,見新花開,卻寄弟詩云:“故國名園久別離,……”蓋子厚自永還闕,過衡州,正春時,適見雁自南而北,故其詩云爾。豈專謂雁至此而回乎,乃古今考柳詩不精故耳。
明末清初學者蔣之翹《柳集輯注》:劉辰翁曰:酸楚。後二語澹宕,亦有恨意。
清代學者陳景雲《柳集點勘》:味詩意蓋已北還,而弟尚留永,故寄詩促其行耳。以《祭從弟宗直文》參證,似所寄即宗直也。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與韓愈共事。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司馬。十年後,又改任柳州刺史,卒於任所時年47歲,世稱“柳柳州”,亦稱“柳河東”。柳宗元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世人以“韓柳”並稱。他的散文寫得很出色。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柳河東集》三十三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