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平生只想住湖州,僻性迂情可自由。一片水聲中倚杖,幾重山色裹行舟。
東林書卷貧猶買,西塞綸竿老未收。緩得歸程過寒食,杏花村雨聽鳴鳩。
作品注釋
平生
(1).平素;往常。《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唐 杜甫 《夢李白》詩:“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周立波 《懶蛋牌子·去抓趙子彬》:“人人都知道, 趙子彬 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錢,好看娘們。”
(2).指平素的志趣、情誼、業績等。 晉 陶潛 《停雲》詩:“人亦有言,日月於徵,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唐 裴度 《中書即事》詩:“鹽梅非擬議,葵藿是平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不煩諸曲筆!”
(3).舊交;老交情。 唐 楊衡 《
送鄭丞之羅浮中習業》詩:“何當真府內,重得款平生。” 宋 蘇洵 《與歐陽內翰第三書》:“年近五十始識閣下,傾蓋晤語,便若平生。” 清 張元賡 《張氏卮言·陳友石》:“大人閱其字跡,稱善,即邀至舟中,茶罷對奕,歡若平生。”
(4).一生;此生;有生以來。《陳書·徐陵傳》:“歲月如流,平生幾何?晨看旅雁,心赴 江 淮 ;昏望牽牛,情馳 揚 越 。” 唐 韓愈 《遣興聯句》:“平生無百歲,歧路有四方。”《武王伐紂平話》卷下:“ 南宮适 用盡平生氣力死戰。”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這可以說是 朱延年 平生第一筆生意。”
僻性
怪僻的性格。 唐 姚合 《拾得古硯》詩:“僻性愛古物,終歲求不獲。昨朝得古硯, 黃河 灘之側。” 明 查士標 《雪後同方寶臣張諧石游北固》詩:“僻性從來厭市闤,投閒山寺歲將殘。” 王西彥 《鄉下朋友》:“這是他的僻性,房子必須安排整齊潔淨,饒有詩趣,才能夠安心定神。”
自由
(1).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中》:“今方權宦群居,同惡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北史·爾朱世隆傳》:“既總朝政,生殺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群小,隨情與奪。” 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野人之性,視宮殿如籓籠,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2).法律名詞。公民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其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如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之類均屬之。
(3).哲學名詞。人認識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有計畫地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哲學上所謂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一片
(1).數量詞。用於平而薄的東西。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 李陵 ﹞令軍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後漢書·周燮等傳序》:“﹝ 閔仲叔 ﹞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 元 張養浩 《游香山》詩:“寶剎千間窮土木,殘碑一片失 遼 金 。”
(2).數量詞。用於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詩:“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蕩寇志》第八六回:“只見 永清 的後面一層人霍地分開,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澤東 《浪淘沙·北戴河》詞:“ 秦皇島 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楊朔 《中國人民的心》:“嶺腳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龍潭池 。”
(3).數量詞。用於呈片狀或連線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銘》:“瑞雪一片,仙童兩人。” 唐 王之渙 《涼州詞》之一:“ 黃河 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宋 陸游 《春日游鏡湖鄉人請賦山陰風物遂作四絕句》之二:“東風忽送笙歌近,一片樓台泛水來。”
(4).數量詞。用於瀰漫散布的景色、氣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詩:“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吳歌》之三:“ 長安 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宋 方岳 《山居》詩:“我愛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遠方的天邊有一片紅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動,那是 南京路 一帶霓虹燈光的照耀。”
(5).數量詞。用於集聚在一起的聲音。 宋 朱淑貞 《元夜》詩之一:“一片笑聲連鼓吹,六街燈火麗昇平。”《水滸傳》第三三回:“ 花榮 一片聲叫道:‘我得何罪?’”《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慌慌張張爬到牆上,踹的那瓦一片山響。” 劉賓雁 《
在橋樑工地上》:“水下,破碎機加快了鑿岩速度,響聲連成一片。”
(6).數量詞。用於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詞:“一片 宋玉 情懷,十分 衛郎 清瘦。”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則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腸,在這功名之上。”《西遊記》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誠, 雷音 只在眼下。” 顧笑言 《你現在想什麼》十三:“老伴還真沒有辜負了 烏長青 的一片心愿。”
(7).數量詞。用於文字、語言。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義,自做一片文字。”《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十三妹 聽了 鄧九公 要拉那先生幫著勸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麼談吐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回:“ 樺林霸 隨手研墨蘸筆,鋪開一張大紙,寫了一片字交給 康順風 。”
(8).整片;整體。《陸象山語錄》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渾然一片。”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 毛澤東 《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民眾》:“在戰時,要密切聯繫民眾,要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
倚杖
(1).依賴。 晉 乾寶 《晉紀總論》:“倚杖虛曠,依阿無心者,皆名重海內。”《晉書·趙胤傳》:“ 南頓王 宗 反, 胤 殺 宗 ,於是 王導 、 庾亮 並倚杖之。” 清 薛福成 《書益陽胡文忠公與遼陽官文恭公交歡事》:“今用事者,胸無成見,依人而行,況以使相而握兵符,又隸旗籍,為朝廷所倚杖,每有大事,可借其言以得所請。”
(2).拄著手杖。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武吟》:“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 唐 王維 《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唐 杜甫 《春歸》詩:“倚杖看孤石,傾壺就淺沙。”
行舟
(1).航行中的船。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南朝 梁簡文帝 《詠疏楓》詩:“落葉灑行舟,仍持送遠客。” 宋 歐陽修 《採桑子·西湖好》詞:“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2).駕船航行。 北齊 劉晝 《新論·履信》:“雖欲立行而不立信,猶無楫而行舟。” 李大釗 《五峰遊記》:“水路兩岸,萬山重迭,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絕美。”
東林
(1).東邊的樹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詩》之一:“孤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 唐 杜甫 《舍弟占歸草堂檢校卿示此詩》:“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
(2).指 廬山 東林寺 。 唐 張喬 《
送僧鸞歸蜀寧親》詩:“高名徹西國,舊跡寄 東林 。” 宋 王禹稱 《寄杭州西湖昭慶寺華社主省常上人》詩:“任夸西掖吟紅藥,何似 東林 種白蓮。”亦泛指僧寺。 唐 司空曙 《閒園即事寄暕公》詩:“欲就東林寄一身,尚憐兒女未成人。”參見“ 東林寺 ”。
(3).指 明 末東林黨。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傳》:“公暇時,時共 攀龍 講學, 魏廣微 忌之,曰:‘此崛彊老者,‘東林’之魁渠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樹‘東林’之幟。”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但是,‘疾惡太嚴’,‘操之過急’, 漢 的清流和 明 的“東林”,卻正以這一點傾敗。”參見“ 東林黨 ”。
(4).指東林書院。 清 趙翼 《寄題同年項任田青士居祠堂》詩:“ 東林 威標榜, 鄒 顧 屹山斗。” 清 黃遵憲 《
己亥續懷人詩》:“尋遍 東林 南北部,一家鉤黨古無人。”參見“ 東林書院 ”。
書卷
(1).書籍。古代書本多作捲軸,故稱為“書卷”。《南史·臧嚴傳》:“孤貧勤學,行止書卷不離手。” 宋 周孚 《贈蕭光祖》詩:“田園一蚊睫,書卷百牛腰。” 清 孫枝蔚 《讀兵書》詩:“床頭足書卷,近始愛《陰符》。”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自 唐 五代 已還,名作如林,那有天然好語,留待我輩驅遣。必欲得之,其道有二。曰性靈流露,曰書卷醞釀。性靈關天分,書卷關學力。”
(2).猶墨跡。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或謂 靖康 之變,二 王 書卷流落民間,後經蒐羅得之,遂以勒石。”
綸竿
釣竿。 宋 徐積 《漁父樂》詞:“漁唱歇,醉眠斜,綸竿蓑笠是生涯。” 元 滕斌 《普天樂·四時道情》曲:“伴綸竿箬笠蓑衣。” 明 無名氏 《霞箋記·霞箋題字》:“槐黃時候,綸竿釣海鰲。” 清 錢謙益 《臨城驛壁見方侍御孩未題詩》詩:“綸竿喜值金雞放,華表真同白鶴歸。”
寒食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於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則禁火為 周 的舊制。 漢 劉向 《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 介之推 死事無關; 晉 陸翽 《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後世所沿襲。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 韓翃 《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吳蘭修 《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 ﹞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 真娘 墓一吊;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 介子 ,年年寒食臥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 《釣台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正好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太平御覽》卷三十、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清明》。
杏花村
(1). 唐 杜牧 《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後因以“杏花村”泛指賣酒處。 宋 周邦彥 《滿庭芳·憶錢唐》詞:“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 元 東湖散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小雨杏花村問酒,澹煙楊柳巷巾車。” 明 高啟 《五禽言和張水部》:“提胡蘆,趣沽酒,杏花村中媼家有。” 郁達夫 《臨平登山記》:“在一條丁字路的轉彎角前,並且還有一家青簾搖漾的杏花村--是酒家的雅號,本名仿佛是聚賢樓。”亦省稱“ 杏村 ”。 清 孫枝蔚 《落花》詩:“杏村惟見酒旗搖,一去繁華不可招。”
(2).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稱。在今 安徽省 貴池縣 城西。向以產酒著名。
(3).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稱。在今 山西省 汾陽縣 東,相傳自 南北朝 以來,即以產“汾酒”著名。 郭沫若 《訪杏村》詩:“ 杏花村 里酒如泉,解放以來別有天。” 謝覺哉 《游杏花村竟日雨留題》詩:“逢人便說 杏花村 ,汾酒名牌天下聞。”
(4).地名。因村多杏花,故稱。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 明 謝肇浙 《五雜俎·地部一》:“ 金陵 諸勝如 鳳凰台 、 杏花村 、 雨花台 ,皆一抔黃土耳。”
鳴鳩
即斑鳩。《詩·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呂氏春秋·季春》:“鳴鳩拂其羽,戴任降於桑。” 高誘 註:“鳴鳩,班鳩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八:“鳴鳩嬉庭樹,焦明游浮雲。” 明 劉基 《春日雜興》詩之二:“鳴鳩語燕聲相應,又是人間一度春。”參見“ 斑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