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剩貨幣
- 概括:美元失控的中國藥方
- 目的:短期內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監管
- 提出者:潘英麗
作者簡介,“過剩貨幣”運用,概念提出背景,
作者簡介
1955年6月出生, 籍貫江蘇,漢族, 中共黨員。
1982年1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政教系,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12月在華東師範大學經濟系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7-1992年間師從陳彪如教授,在職攻讀(國際金融專業方向)博士課程,獲得博士學位。
1993-1994年由美國國會資助作為富布賴特(Fulbright)訪問學者,在紐約大學(NYU)從事項目研究。並先後在美國(紐約大學、加州帕克利大學)、英國(Wilton Park)、日本(立正大學)、加拿大(McGill大學、中央銀行、財政部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德國(歐洲中央銀行)等國家和地區從事短期學術訪問和交流。
2005年11月調入上海交通大學任教。
“過剩貨幣”運用
把全球貿易逆差和順差總額除以全球GDP,得到的結果就是全球經濟不平衡比例。通過指標計算,我們認為3%之內是健康指標,表示全球經濟比較平衡;4%是預警指標;而5%則是干預線,當不平衡指標達到5%時,就意味著世界主要流通貨幣發行過剩,需要各發行國進行協商,或者由IMF等國際機構進行協調,控制貨幣發行量。這只是貿易層面的衡量。若要衡量資產泡沫的情況,還可加入大宗商品價格,黃金價格和資本市場指數等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