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運潮減河,屬潮白河水系,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城區東北,西起通州區北關(原以舊分洪閘為起點,分洪樞紐重建後,以通州北關源水島為起點),東至胡各莊鄉東堡村北入潮白河。河道長為11.5公里,堤防長20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流經城關、宋莊、胡各莊等鄉鎮;有村莊22個,是通州區一條大型人工分洪河道。
水文特徵
運潮減河是人工河道,流量由人工控制,根據下游師姑莊閘防洪運用指標,設計水位20.8米,設計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警戒水位19.95米,保證水位20.95米,保證流量500立方米每秒。
支渠河道
豐字溝。建於1971年,北起運潮減河師姑莊閘上2.2公里右岸,古城村東北,南至郝家府村東南北運河左岸,是連通運潮減河與北運河的一條灌排兩用溝,長3.05公里。東西配套3條支溝,形成一個“豐”字,故名為豐字溝,流域面積9.7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萬畝。開挖目的一是解決胡各莊公社灌溉用水,二是為下游輸水,把潮白河的水由翟減溝引到運潮減河,由師姑莊閘抬高水位,再通過豐字溝輸入北運河,為榆林莊閘、楊家窪閘蓄水灌溉補充水源。溝底寬6米,上口寬26米,深5米,土方20萬立方米。在溝首運潮減河右岸建進水閘,2孔,單孔寬3米,高3米,流量20立方米每秒。閘底高程16米,閘頂高程19米。閘體和閘門為混凝土結構,手搖啟閉。在北運河左堤郝家府村東南建封閉涵洞式退水閘3孔,單孔寬2米,高3米,流量20立方米每秒,閘底高程16米,門頂高程19米,改建後,閘底高程15.5米,門頂高程18.5米,閘體為混凝土結構,木閘門,閘門兩面止水,電動啟閉。工程建成後,由潮白河灌區管理所管理,1982年由榆林莊灌區管理所接管。閘房2間,2名管理人員。
減運引水。1979年開挖建成。北起運潮減河右岸,師姑莊閘上0.4公里,往南經南劉各莊和大甘棠西入北運河。是連線運潮減河和北運河的一條灌排兩用溝。溝底寬4米,上口寬15~21米,深3~4.5米。全長5.23公里,土方量30萬立方米。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萬畝,受益單位為胡各莊公社和侉子店公社。進水閘2孔,單孔寬2.4米,高3米,混凝土結構。閘底高程15.5米,閘頂高程18.5米。流量8立方米每秒。節制閘位於南劉各莊西0.4公里北運河左堤,建於1980年,2孔,單孔寬2.4米,高3米,閘體和閘門為混凝土結構,閘底高程為15.2米,流量為8立方米每秒。退水閘位於侉子店鄉大甘棠村西0.5公里,2孔,單孔寬1.8米,高3米,閘體和閘門均為混凝土結構,閘底高程14米,流量8立方米每秒。工程建成後,分別由胡各莊和侉子店兩公社分管。
河道涵閘
北關攔河閘及分洪閘(
北運河北關分洪樞紐),兩閘位於北運河起點處,距通州鎮中心兩公里。攔河閘位於北運河河道上,舊分洪閘位於運潮減河起點,兩閘相距500米,呈一字形布置,中間以土堤相接,土堤長500米,頂寬20.2米,高9米。以此組成分洪樞紐工程。它是北京市東南郊防洪除澇工程的重要建築物。
師姑莊閘橋,位於通州鎮東9公里處的運潮減河上,因近師姑莊得名。1969年,北京水電學校對師姑莊閘、橋進行設計,通縣組織施工,1970年竣工蓄水。閘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底高程15.5米,閘門頂高程18.5米,26孔,孔寬3.2米,高3米,平板混凝土閘門,分上下兩扇。電動啟閉,啟閉力2×3噸,1台,共需13小時全部啟完。在運行中,管理運用不便,把其中的25孔又改為平板鋼閘門,更換了啟閉機,啟閉力2×16噸,2台。蓄水位18.5米,蓄水量19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萬畝。防洪運用指標:設計水位20.8米,設計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相當於10年一遇行洪標準。警戒水位19.95米,保證水位20.95米,保證流量500立方米每秒。閘上設公路橋,橋長103.5米,淨寬6米,13孔鋼筋混凝土結構永久性橋樑。
建設背景
運潮減河起於北運河與上游溫榆河接點處,建設的目的是向潮白河分泄北運河上游洪水。北運河水系以通州區北關閘為界,以上稱溫榆河,以下稱北運河。溫榆河、北運河全部流域面積6166平方公里,其中屬北京市流域面積為4423平方公里。
溫榆河發源於昌平、延慶、海澱山區及丘陵區,山前地區形成洪積扇,地形坡度較陡,有大小支溝39條,分別匯流為南沙河、北沙河和東沙河。三條沙河在昌平縣沙河鎮附近匯流成溫榆河,流經順義、朝陽、通州,長約63.5公里。溫榆河主要支流有藺溝、清河、龍道河、壩河、小中河。北運河是北京地區永定河和潮白河之間的一條主要排洪河道。北運河作為京杭大運河首段,歷史上為解決南糧北調和溝通南北文化、政治交流發揮了顯著作用。自遼、金建都北京以後,歷代對北運河治理多以航運為主。清末民初,鐵路興起,加之潮白河蘇莊閘被洪水沖毀,斷絕了北運河補水水源,航運日衰,逐步成為北京市城近郊區主要排水河道,汛期多雨,災害頻繁。
1959年汛期,原通縣、大興等北京東南郊連續大雨,發生特大澇災,汛後,水電部組織河北、北京、天津有關部門組成海河水系北四河防洪除澇規劃小組,提出《北四河規劃綱要》,確定開挖鳳港減河和運潮減河,北京市根據《北四河規劃綱要》以確定開挖鳳港減河和運潮減河設計方案,在通州區(原通縣)北關修建分洪樞紐並開挖了運潮減河向潮白河分洪。1960年成立減河工程指揮部,組織區縣開挖,解決通縣、大興瀝澇和省市邊界排水問題。
溫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運河及運潮減河這五條河流匯聚於通州北關,被稱為“五河交匯地區”。
河道開挖
1959年10月,在水電部主持下,有關省市成立了海河水系北四河規劃組。同年11月提出治理規劃。鑒於潮白、北運河上游已建成密雲、懷柔和十三陵水庫,使上游山區洪水得到初步控制,特別是將潮白河的河道大部空出,從而有可能利用其泄水能力來分泄其它河道的洪水,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於1959年12月提出《運潮減河擴大初步設計》。市於1960年1月成立減河工程指揮部,減河工程隨即全面開工。原設計減河起點在通縣東關,向東經王家場、古城、招里、東堡村東入潮白河,全長9.5公里。同年2月15日,市在密雲水庫召開會議,決定將分洪樞紐改在通縣北關的浮橋處,上游建通州水庫,起攔洪蓄水灌溉等綜合作用。
減河工程開工後,由於河北省提出異議,於1960年6月停工,河道挖深僅完成設計的一半。通州水庫工程在完成北關攔河閘後,也於當年10月停工。1961年汛前由於減河工程停工給北運河防汛帶來一些問題,由市政設計院提出臨時防汛措施,修建了臨時分洪口門工程。在此之後,市政設計院在原減河初步設計及通州水庫的基礎上,繼續對該項工程進行了調查研究,於1961年10月底重新提出改通州水庫為運潮減河的分洪樞紐。1962年9月向市委作了匯報,並再次向水電部報送《運潮減河工程擴大初步設計》和《運潮減河工程擴大初步設計補充資料》。水電部以(63)水電規水字第28號文和(63)水電規水字第40號文批准該項工程。使停工兩年之久的減河工程得以重新復工興建,並於1962年10月開工。由於河底地下水位高,決定將河底抬高1.3米。1963年汛前基本完工。工程由市機械施工公司和市政機械公司承擔,河道土方採用機械開挖,人工找平。分洪樞紐中的土壩和分洪閘等項工程由市政三公司負責施工。
運潮減河工程共包括三部分:
(一)分洪樞紐。分洪樞紐位於通縣北關,它由北運河攔河閘、大壩和減河起點的分洪閘組成,兩閘呈一字形布置。閘上設工作橋和京榆公路橋。兩閘設計標準是當溫榆河發生百年一遇洪水流量1288立方米每秒時,攔河閘下泄788立方米每秒,分洪閘分洪500立方米每秒。在非汛期關閘蓄水,用於灌溉農田。
(二)運潮減河河道。自分洪樞紐起,經王家場、古城、召里、師姑莊向東至東堡村北入潮白河,開挖分洪河道,即運潮減河。河底起點高程為17米,終點與潮白河深水河槽平接,高程15.14米,設計斷面底寬80米,分洪流量500立方米每秒,河道正常水深為4.2米,平均流速1.23米每秒。沿線建有龍旺莊、招里和師姑莊三座橋。
(三)運潮減河左岸修建9處待機排水涵閘,以渲泄左岸19.8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瀝水。由於運潮減河為平地挖河,破壞了原有的農田排水系統,當分洪500立方米每秒流量時,左岸農田的瀝水不能自流排除,故修建待機排水涵閘,以防洪水倒灌。
運潮減河全部工程,共完成挖方350萬立方米,填方25萬立方米。河道占地3530畝,砌石和混凝土6.4萬立方米,總投資1026萬元,工程完成後,當年溫榆河即出現大洪水,最大洪峰1400立方米每秒,順義縣孫河大橋上下游全線漫溢,運潮減河分洪380立方米每秒,大大減輕了北關攔河閘以下北運河的排洪負擔,做到了當年完工當年受益。1969年,通縣在運潮減河下游師姑莊大橋附近建一座攔河閘,對減河兩岸地區的農田灌溉發揮了明顯作用。運潮減河不僅汛期能起分洪作用,而且平時能蓄水灌溉,成為一條排灌兩用的人工河道。
河道治理
1964年和1987年運潮減河兩次治理,完成土方141.1萬立方米。加大了分洪流量。
1964年5月,市減河指揮部,按設計標準組織對運潮減河繼續進行疏浚工程。通縣組織5863人,17日正式開工,6月30日竣工。完成土石方47.49萬立方米,河底挖方46.61萬立方米。使運潮減河達到原設計高程。
由於運潮減河縱坡較緩,加上潮白河水位頂托及師姑莊閘常年蓄水等原因,河道淤積嚴重,泄洪能力達不到十年一遇洪水標準,加重了北運河排洪負擔,1971年11月和1972年6月,水電部十三工程局先後提出了《北運河補充規劃報告》和《北運河幹流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兩個檔案,要求提高運潮減河的分洪流量,20年一遇洪水為6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洪水為900立方米每秒。1987年3月運潮減河進行清淤復堤。這次疏浚工程由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按20年一遇設計分洪流量6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校核分洪流量900立方米每秒。同時對沿岸年久失修的8座排水閘、涵改建整修,並將右堤9.1公里舖設碴石路面等。
1987年1月成立運潮減河疏浚工程指揮部,陳文義任指揮,王輔明、李瑞和任副指揮,許兆林、田五福、盧國瑞為領導成員。
全部工程分二期完成,1987年完成河道清淤和部分築堤工程,其它工程1988年7月前完成。
拆遷工作,由通縣負責。1987年1月建立拆遷組,水利局局長盧國瑞任組長。拆除了通縣林場管理站、胡各莊鄉鑄造廠、古城村噴漆廠、潮白河管理所、師姑莊閘管理站等房屋298間,伐樹6萬棵,遷墳928座,遷高低壓線路2000米,遷地下電纜、通訊、廣播線路等2400米。
河道清淤工程1987年3月20日開工,同年6月15日完工。共完成挖方92.8萬立方米。其中由市水利機械施工處機械施工完成61.9萬立方米,其餘由市北運河管理處工程隊使用泥漿泵完成。
築堤工程與清淤工程同時開工,1988年6月15日竣工,完成填方29.3萬立方米,由市水利機械施工處完成15萬立方米,北運河管理處工程隊完成14.3萬立方米。右堤頂寬9米,左堤頂寬5米,內外邊坡為1∶2。
右堤碴石路面工程1988年3月開工,同年7月竣工,長9.1公里,寬6米,由市北運河管理處工程隊施工。
護坡工程670米(330米乾砌石、340米碴石護坡)和豐字溝閘涵擴建工程,1988年3月開工,同年6月竣工。由市第一水利工程處施工。
兩岸8座排水閘涵除豐字溝閘涵外,其餘7座(龍旺莊、團結溝、後屯西、召里、翟減溝、前北營、減運溝閘涵),由通縣水利局組織潮白河管理所和榆林莊灌區管理所施工,1988年4月開工,同年5月竣工。
此次治理共完成挖方94.49萬立方米、填方34.53萬立方米,混凝土605立方米,漿砌石1970立方米,乾砌石7081立方米,砂礫墊層2099立方米,混凝土管596米。投資700餘萬元。
1988年9月13日和22日縣政府兩次召開運潮減河綠化工作會議,決定利用減河大堤和兩岸棄土建成通縣郊野公園,植樹7.3萬株,有常綠樹、落葉喬木、花灌木、果樹四個類別,32個樹種,37個品種,初步形成四個景區。
20世紀90年代興建興各莊、於辛莊、白廟橡膠壩,2005年開始對堤路和景觀多次進行改造。2008年分洪閘下移。2009年於師姑莊建橡膠壩。2014年,開始運潮減河清淤整治工程。起點為五河交匯處,終點為潮白河,全長14.36公里,建設內容包括主河槽清淤疏挖、岸坡生態護砌、新建改建閘及地下管線改移等。清淤後將有效提高北關分洪樞紐分洪能力,增加河道蓄滯洪能力,對保障新城核心區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工程效益
運潮減河建成後,汛期分洪,減輕北運河的排洪負擔,加速
涼水河洪水的排泄,減輕涼水河以北排瀝頂托,對減免瀝澇災害起了重要作用,防洪除澇面積3萬餘畝,還為沿岸農田創造了灌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