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縣故城遺址

路縣故城遺址

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形成於西漢時期,2016年開始發掘,是現存已發掘的通州區唯一的秦漢城址。

路縣故城遺址總占地面積達35萬平方米,整體呈方形。現存的城址全部深埋在地下,城牆保存比較完好。共分為城牆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4個部分。其中城牆基址保存相對完整。路縣故城遺址是通州區現存已發掘最早的古代城址,反映了漢代北方縣級城市的形制和規模,為研究漢代郡縣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21年8月19日,路縣故城遺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1月18日,路縣故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縣故城遺址
  • 地理位置: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
  • 所處時代:西漢時期
  • 占地面積:350000 m
  • 保護級別: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文化活動,科研成果,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設立路縣,並築城。
始建國元年(9年),安漢公王莽篡位稱帝,路縣改稱通路亭,設亭治。
東漢建武元年(25年),通路亭改稱潞縣,漁陽郡治遷此,郡、縣兩級並設城。
東漢建武五年(29年),祭遵平叛攻城,潞縣城被焚,縣治東遷今河北省三河市城子村,郡治還遷舊址。
明朝時期,為修繕通州城垣、倉場、衙署等官家建築,補充水運南方磚料不足,於路縣設窯燒磚,取用城垣熟土製磚,將路縣故城東、南、西面城垣用盡,只余西北垣牆,以抵西、北諸河泛沖村莊。
清光緒年間,路縣故城西北角樓台尚存殘跡,北垣依舊。
民國時期,路縣故城城垣漸被村民挖取而減小。
1949年後,集體生產組織於路縣故城設窯燒磚。
1959年,路縣故城僅餘北垣東段殘址50米。
1987年,北京市運潮減河復堤工程將路縣故城殘存土城遺址掩於堤內。
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西漢遺址,命名為路縣故城遺址。同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路縣故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

遺址特點

路縣故城遺址總占地面積達35萬平方米,整體呈方形。現存的城址全部深埋在地下,城牆保存比較完好。共分為城牆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4個部分。其中城牆基址保存相對完整。北牆基址長度約為606米,西牆基址長度約為555米,南牆基址長度約為575米,東牆基址長度約為589米,四面城牆基址基本上可以閉合。
城址內部現存一條南北走向的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和一條南北走向的明清時期的路面遺存,均疊壓於漢代道路遺存之上。在南城牆牆基外側11—13米的地方,發現有河道遺存,走向基本上平行於城牆基址,寬度為30—50米。

文物遺存

路縣故城遺址共發掘出4000餘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葬,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城內還發現大量的遺蹟和文物,其中有燕文化的核心器物之一夾砂紅陶釜。出土的陶俑形態各異,食物種類豐富多樣。另外,出土的房屋建築材料也非常多。
從整體上來看,城內比較普遍的是漢代遺存並且數量較多。從地表向下3.6—4.8米的探溝內大部分都為漢代遺存。探孔中可發現漢代的陶片、瓦片以及磚塊,甚至還有一少部分紅燒土塊和鐵器遺存等。

文化活動

2023年10月21日,路縣故城遺址舉辦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家庭考古研學活動。

科研成果

2017年在路縣故城遺址“3區T1254”發掘現場,發現一處連續約4平方米的黑色炭化地層,經研究表明此處為現存已發掘的中國範圍內緯度最高的水稻遺存。說明在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水稻已經傳入路縣所在地區,這裡的居民食譜中開始出現水稻。

文物價值

路縣故城遺址是通州區現存已發掘最早的古代城址,反映了漢代北方縣級城市的形制和規模,為研究漢代郡縣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2017年4月12日,路縣故城遺址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年8月19日,路縣故城遺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11月18日,路縣故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之一。
2022年9月,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地下結構施工全面完成。
2022年10月29日,路縣故城遺址被“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公布為6項年度重要考古成果之一。
2023年,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結構施工完成。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
漢路縣城遺址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442、T119路公車,在玉帶河大街橋北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距離路縣故城遺址約2.3千米,駕車約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