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相棗

運城相棗

運城相棗主要產於運城北相鎮、泓芝驛鎮、席張鄉沿涑水河一帶。相傳公元前70餘年就有栽培,為歷代皇帝所御用,亦稱貢棗。據傳,喬陽村鄭天性的曾祖父保存的一罐相棗,經170年後啟封,形態完好無缺。相棗果實碩大,果形端正,色澤紫紅,皮薄肉厚,核小味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城相棗
  • 種類: 單核、雙核
  • 歷史:兩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 用處:養血安神,止咳,治高血壓等藥效。
歷史,用處,栽培管理,

歷史

運城相棗栽培,源遠流長,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栽培歷史。《史記·貨殖傳》有“……安邑千樹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即:經營棗樹千株,其收入與一個千戶侯相當)等的記載。可見早在漢代,相棗已在安邑,即今運城市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栽培中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歷代勞動人民精心培育,不斷篩選,而成為棗中珍品。但由於解放前一家一戶的傳統栽培方式,以及人們僅限於一般食用。災年充飢度荒和藥用的認識水平,能夠保留下來的棗樹數量不多。解放後五十 年代,相棗恢復較快,面積達到萬畝以上,鮮棗年產量達到450萬斤以上。1958年後受“左”的路線的干擾,尤其是“文革”和“農業學大寨”期間,平田整地,砍樹種糧,相棗生產遭受嚴重破壞,萬餘畝棗林,毀之過半,致使相棗生產一蹶不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相棗絕路逢生,出現了新的生機。一九八六年,相棗被列為省級林業重點工程項目,進入振興時期。

用處

運城相棗營養豐富,據化驗,鮮棗含糖量25.21%,含酸量0.3406%,每100克果實中含維生素C474毫克;乾棗含糖量73.46%,含酸量0.84%,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礦物質。具有潤心肺,養血安神,止咳,治高血壓等藥效。
棗色澤紫紅,果實大,為短圓柱形,一般10餘個便重約500克。鮮棗含糖量高達30-40%,曬乾後將棗掰開,可以再粘在一起。相棗耐貯藏,當地有保存百年以上的相棗。相棗有大小兩種,小相棗果形較小,比大相棗早熟10天左右,肉質脆嫩,味道甜香,宜鮮食。
運城相棗有單核、雙核兩種:單核棗大而硬;雙核棗小而軟,可核肉同食。
運城相棗果實碩大,色澤深紅,肉厚核小,營養豐富。可食部分占果重的97.5%。據化驗分析,鮮棗含糖25.1%,含酸0.3406%,每百克含維生素C474毫克。乾棗味極甜,含糖73.46%,含酸0.84%,糖酸比值為87.45%,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相棗極富彈性,經久耐貯。一九五八年曾出口幾個兄弟國家,一九六二年曾在西歐舉行的十二國果品展銷會上展出,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運城市喬陽村鄭天性曾祖父保藏的一罐相棗,經過170餘年的漫長歲月,仍色味未變,完成無損,為世所罕見,一九六五年曾在北京農展館展出,備受各界人世稱讚。相棗除生食外,還可加工成別有風味的蜜棗、酥棗、南棗、牙棗以及棗糕、油炸糕、棕子、棗餡泥等傳統食品。另外,它還是一種常用中藥材,具有潤心肺、補五臟、養血安神等功效。運城相棗分布在運城市北相鎮、泓芝驛鎮的涑水河一帶。它抗乾瘠、耐澇鹼、根系發達、萌櫱力強,根櫱或嫁接繁殖,旱地水地均可栽培,栽後十餘年即進入盛果期,且壽命長,現存不少樹令在300年以上的棗樹仍結果收益,相棗樹體中庸,樹冠近似自然半園形,在當地4月上旬發芽,五月中旬開花,九月下旬成熟採收。據統計,目前相棗已發展到8100畝,9.4萬株,比10年前增長4000餘畝,5萬餘株;年產鮮棗92萬斤,比10年前增長近40萬斤。 隨著產量逐漸提高,相棗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一大財源,每年乾果收入30萬元。目前相棗生產仍處於恢復階段,產品與產量還不能滿足本市場的需求。

栽培管理

相棗栽培管理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相棗栽培管理的幾項主要技術措施:(1)集中歸圃培育根櫱苗。選擇水肥條件較好地塊建立苗圃,將自然根櫱苗集中歸圃培育。當地多在根櫱苗生長期進行。6月末至7月初(雨季),挖取帶有20cm長的母根櫱苗,剪掉全部葉片,歸圃培育,11月份苗高可達80厘米左右。(2)實行棗糧間作。當地在涑水河平坦地實行棗麥間作,採用大行距(10米以上)窄株距(5米左右),形成立體田,棗麥生育期相互搓開,可促使棗麥雙豐收。(3)林業部門近年重點推廣棗樹開甲,花期噴灑激素,綜合防治病蟲害和土法炕棗等技術,年增產1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