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靜止

運動與靜止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屬性。它包括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動與靜止
  • 外文名:Movement and rest
簡介,辯證觀點,運動守恆,動與靜,靜止,相對靜止,對立統一,極端觀點,形上學,相對主義,

簡介

標誌物質存在狀態的哲學範疇。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靜止是從特定的關係考察運動時,運動所表現出的特殊形式。
介紹
從最一般的意義說,運動是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既包括保持客體性質、結構和功能的量變,也包括改變客體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質變。運動不是以物質外部附加給物質的可有可無的性質,而是物質本身固有的內在矛盾決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質和存在方式。運動和物質不可分離。“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像的”
①不可能有不運動的物質
從宇宙天體到微觀粒子,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一切領域中的一切形態的物質客體一無例外地處在永恆的、不停息的運動之中。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態,有同有異,正因為它們有相同或相異的運動形式(見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人們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這是哲學和科學的發展證明了的事實。構想不運動的物質,是形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錯誤之一。有些形上學唯物主義者,如J.托蘭德、P.-H.D.霍爾巴赫、D.狄德羅,雖然肯定運動是物質的屬性,但是由於他們把運動僅僅歸結為機械運動,無法科學地解釋宇宙中更高級形式的運動,結果還是不得不承認有些形態的物質是不運動的。有些形上學唯物主義者不僅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而且認為機械運動的原因不在物體自身而在物體外部,用這種觀點說明整個宇宙,就不能不得出神是推動宇宙運動的終極原因的結論。
②也不可能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物質是一切形式運動的主體。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社會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信息的傳遞也離不開物質的載體。即使是“純粹”的思維運動也離不開人腦這一物質器官及反映在人腦中的種種物質現象。脫離了任何物質主體的“運動”只能是一種荒唐的虛構,這是哲學和科學長期發展證明了的事實。構想離開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基本錯誤之一。客觀唯心主義所謂在物質世界“產生” 之前就獨立存在的 “絕對精神”、“理”、“太極”等等的“運動”,主觀唯心主義所謂沒有物質基礎的“感覺”、“觀念”、“意志”等等的“運動”,都是空洞荒唐的觀念。

辯證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關於運動與物質不可分離的原理是人類全部實踐經驗和科學成果的總結。現代自然科學更深入具體地揭示了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離的聯繫。狹義相對論(見相對論)關於質量與速度關係的定律──質量隨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和質量與能量關係的定律──沒有無能量的質量,質量與能量成正比(E=mc2)就是有力的例證。

運動守恆

運動與物質不可分離的原理必然導出運動守恆的原理。恩格斯說:“既然我們面前的物質是某種既有的東西,是某種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東西,那么運動也就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只要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體系,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繫的總體,那就不能不得出這個結論來”
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並且互相轉化的,但是任何運動形式在轉化為別種運動形式的時候,運動的總量不變。這一原理在 19世紀 40年代就由德國科學家J.L.邁耶爾和英國科學家J.P.焦耳作出了實驗上的證明,並以“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來。例如 426.9千克/米的機械能總是產生1大卡的熱能;反之,1大卡的熱能也總是產生426.9千克/米的機械能。這個定律被恩格斯稱為“偉大的運動基本規律”。現代物理學進一步表明,一切不同形式的能──電磁的、原子的、核內的、化學的、生物的等等之間在相互轉化的時候,轉化前後的能量總是一個恆量,都可以用同一單位來計算,這就從一個方面證實運動的守恆。  運動守恆的原理不能僅僅從數量上去把握,而且還必須從質量上去理解。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互相轉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這種互相轉化是物質運動固有的、永遠不會喪失的能力。如果認為物質在其發展的長河中只有一次偶然地把無限多樣的運動形式展現出來,而在此以前或以後則只限於單純的機械運動一種形式,那是極其荒謬的。
熱寂說斷言,因為一切運動形式最終都轉化為熱,而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熱最後必然均勻地分配到宇宙的一切物體上,因此,整個宇宙總有一天會達到絕對靜止的死寂狀態;要使宇宙重新運動起來,只有依靠神的推動。這種理論是沒有根據的,因為:①熱力學第二定律只適用於孤立的有限的封閉系統,並不適用於無限的宇宙。②這種理論只考察物質運動的量而忽略了它的質,否認了運動形式相互轉化是物質運動固有的能力,並預先假定了運動形式之間互相轉化的能力不是無限的。

動與靜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但是並不否認靜止。它指出靜止是從一定的關係上考察運動時,運動表現出來的特殊情況,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靜止

①一切事物雖然每時每刻都在運動,但是某一具體事物在某種場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種特定的運動形式。就其不具有這種特定的運動形式這一點而言,它是靜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築物就其對地面沒有作機械運動這一點而言是靜止的。但是這種靜止僅僅是從一定的“參考系”看來才是如此,從別的“參考系”看來又是運動的,如建築物隨地面一起圍繞著太陽運轉,又隨太陽系一起在銀河系中運轉,等等。
②一切事物雖然每時每刻都在運動,但是並非在任何時候都發生質變。當事物還沒有發生質變時,這個事物還是它自己,在這個意義上它是靜止的。例如當原子核內質子數沒有改變時,它仍然是一定的化學元素的原子而不是別種化學元素的原子;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還存在時,它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而不是別的社會。但是在原子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它們的內部仍然在運動,並且歸根結柢要引起它們的質變。因此,靜止都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只是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運動本身則是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

相對靜止

並不是單純消極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①正因為事物有相對靜止的一面,才可能成為具有確定性質和確定形態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發展,並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現代科學表明,即使是壽命極短的微觀粒子,在其存在的瞬間也有相對靜止的一面,也有可以觀測和描述的確定性質。
運動與靜止運動與靜止
②正因為事物有相對靜止的一面,事物的運動才成為可以衡量和計算的東西。例如要計算物體的位移,就必須選擇一定的參考系作為靜止的框架;這種選擇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相對的靜止是客觀存在的。
③正因為事物有相對靜止的一面,才可能在事物的內部生長出新的因素,為事物向高級形態發展準備條件。例如各種社會形態都有相對穩定即相對靜止的一面,因而生產力才能在內部發展起來,最後促使一種社會形態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轉變。

對立統一

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的統一
沒有絕對的運動就無所謂相對的靜止。 另一方面, 沒有相對的靜止就不可能確定究竟什麼東西在運動以及它以什麼形式運動,因此也不可能有絕對的運動。這種關係也表現在運動的非間斷性和間斷性的對立統一上。即使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也是非間斷性和間斷性的對立統一。運動著的物體所經過的路程是非間斷的,這在數學上表現為連續曲線上沒有“相鄰”的兩點,任意兩點之間都存在著無數多的點,然而路程上的每一個點又是間斷的,即是某一個點而不是另一個點。複雜的運動也是這樣,運動在任何時刻都不會停息,這是它的非間斷性;然而永不停息的運動又只能存在於具體的各個特殊的運動形式之中,這又是它的間斷性。運動的非間斷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運動的間斷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只有非間斷性而無間斷性,或者只有間斷性而無非間斷性,都不可能有現實的運動。
辯證唯物主義在運動和靜止的關係問題上反對

極端觀點

形上學

這種觀點把相對的靜止誇大為絕對的東西,不是把靜止看成運動的特殊表現,而是把它看成與運動不相容的獨立狀態。這樣,在形上學者那裡就出現了所謂不變的天體、不變的物種、不變的社會制度、不變的人性等等荒謬的觀念。

相對主義

這種觀點完全否認任何意義上的靜止,因而也就必然否認宇宙間有任何確定的事物。這兩種觀點都已被實踐和科學所駁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