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兵道

運兵道

曹操運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無盡頭,縱橫交錯,猶如一座地下長城,十分壯觀。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古代地道戰術的總匯,"它遠遠超過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是當之無愧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兵道
  • 地理位置:亳州市老城區地下
  • 始建於:東漢末年
  • 性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特色,

簡介

運兵道,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亳州市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

特色

運兵道始建於東漢末年,是魏武帝曹操為其軍事需要,專門修築的地下軍事戰道,因最初用於運送士兵,故稱"曹操運兵道"。唐宋時期多次修葺,仍作為軍事戰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黃河決口,亳州城被淹,運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餘年未被發現。
1969年,為回響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亳州市民眾廣泛參與挖地下防空洞,先後在老城區人民東、人民西、人民南、人民北4條街道(原四門大街)地下大範圍發現古地下道,已查明近6千米長。
現存運兵道,因非一個朝代修築使用,故結構不一,寬窄不同,高低不等。距地表深度一般在2-3米之間,最深處超過6米。
古地道結構有四種:第一種是土木結構,也就是土道木頂。這種地道是早期修築的;第二種是磚土結構,也就是土道磚砌券頂;第三種是磚木結構,也就是磚道木頂,這種結構往往與磚土結構互相交織,磚、土、木三者並存,沒有規律;第四種是渾磚結構,即全部用磚砌築,這種結構在現存古地道中常見,可分為磚券、磚牆、磚墁三部分。磚券一般為拱形券頂,也有人字形券頂。磚牆為地道壁,一般是用單磚跑砌,也有單磚丁砌的,還有單磚站砌的。磚墁大多採用單層條磚十字紋,大隅首指揮室地墁是站磚拐子錦鋪法,而且還有磚墊層。
古地道有單行道、平行雙道、上下兩層道、立體交叉道四種形式。單行道是運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高一般在1.7米至2.1米之間,道寬0.6米至0.9米。每隔一段距離,道壁上端留有方形或豎長方形的龕洞,供放置油燈使用。券頂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氣孔,這種通氣孔,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作為臨時出入口使用。平行雙道是指相距3米左右的兩條單行道,朝同一方向延伸,兩道可同時使用,為方便兩道互相聯繫,傳遞信息,在相靠近的道壁上留有方形傳話孔.使兩地道相互通連,使用方便,傳音效果好。上下兩層道是指用磚券把地道隔成上下兩層互相疊壓的地道,一般上層地道較矮。上述四種形式的地道,縱橫交錯,互相通連。
古地道內有作戰的遺蹟,道內設有貓耳洞、障礙券、障礙牆、陷阱、絆腿板、指揮室等多種軍事設施。貓耳洞主要分布在單行道的兩側,或大或小,沒有統一規格。障礙券是古地道內常見的障礙之一,主要設定在單行道內,採取突然降低券頂的方法,不熟悉道內環境的人,稍不留神,就會被碰得頭破血流。障礙牆設在道內"T"型轉彎的地方,地道的一端築有一條下寬上窄的磚牆,使人的活動在此處受到限制。陷阱位於單行道地墁以下,採取突然降低地面的方法,稍不小心就會掉下去,或碰破皮肉,或扭傷筋骨。絆腿板設在大隅首東西走向的單行道內,在道壁下端將木板橫向卡在槽內,人走到此處不注意就會被絆倒。指揮室位於大隅首西側上下道之下道向北20米處,磚木結構,平面呈"串"字形。
運兵道內清理出土的文物相當豐富,主要有東漢、三國、唐、宋各時代的遺物,有直接用於作戰的鐵刀、鐵劍、彈丸、鐵釘、銜枚等軍事器械,也有用於生活的銅鏡、鐵燈、瓷盞、陶瓷等器物,還有用於娛樂消閒的圍棋子以及用於購物的流通貨幣銅錢等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