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喜即錄

《遇喜即錄》是清代梁章鉅的編寫的散文。本文主要講述了梁章鉅每讀一本書,遇到喜歡的地方就進行摘錄,摘錄完以後,朗誦十多遍,貼在牆上,每天讀的必定有十多段,少也有六七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遇喜即錄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梁章鉅
作者簡介,原文,譯文,注釋,

作者簡介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茞林,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年間(1796—1820)進士,道光年間(1821—1850)官至江蘇巡撫,兼代兩江總督。著述七十餘種,筆記有《退庵隨筆》、《浪跡叢談》、《歸田瑣記》等。

原文

吾性甚鈍。每讀一書,遇所喜即札錄之,錄訖朗誦十餘遍,粘之壁間,每日必十餘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閒步,即就壁間觀所粘錄,日三五次以為常,務期精熟,一字不遺。壁既滿,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讀有所錄,補粘其處。隨收隨補,歲無曠日。一年之內,約得三千段。數年之後,腹笥漸滿。每見務為泛濫者,略得影響而止,稍經時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約取而實得也。

譯文

我的性格非常愚鈍。不看書的時候,閒走走,就走近牆壁,看黏在上面的摘錄,每天三五次是常事,一定要達到爛熟,一字不遺的地步。牆壁粘滿了,才拿下第一天粘上去的,收到竹箱裡。等到再讀書的時候,有摘錄的,補貼到那個空白地方。隨時收錄,隨時補充,一年裡面,一天也不閒著。一年之內,大約能有三千段。數年之後,箱子漸漸滿了。看見那些看書每每力求多的人,稍微有了一點印象就不看了,稍微過一段時間,就成空腹,毫無學問,不如我雖然讀的少,但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

注釋

張稷若張爾歧,字稷若,號蒿庵,濟南人,明代末年諸生,入清朝後沒有做官,不求聞達,他做學問以篤志力行為本,著作有《蒿庵集》、《蒿庵閒話》等。
笥:竹箱
影響:印象
就:走近
務:力求
期:希望
既:已經
務為:力求
泛濫:貪多,此指多而雜亂
枵腹:空腹,指毫無學問
約:簡要,精煉
某性甚鈍:我天資愚笨
掩卷閒步:合上書本隨意走走
歲無曠日:終年沒空的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