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珊田架花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遂川珊田架花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架花,即焰火禮花,流傳於遂川縣于田鎮珊田村。其製作流程複雜,工序嚴格,配比精確,花色艷麗,變幻奇絕,具藝術觀賞性和民俗文化內涵。珊田架花為燃放式的焰火禮花。一般於正月十五元宵節晚燃放。節前三天,必須先舞“火龍燈”,以祈保太平,預兆豐年。同時架花的製作者和燃放者須齋戒三天,潔身自淨。正月十五日沐浴更衣,楓籽烘熏後,舉行燃放儀式,焚香、燃炮、奏樂、祭拜,安定“先師”神位後,方可燃放“架花”。

歷史淵源

《遂川縣誌》“民間藝術”篇載:“架花是民間歡度元宵佳節的焰火禮花。為于田鎮珊田村特有的民間藝術,農曆正月十五日晚在坪上燃放”。“架花”傳至遂川縣于田鎮珊田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由珊田村袁氏家族中的“亨雲堂”和“鎬慶堂”兩房族人中代代相傳。
據“亨雲堂”78歲的老藝人袁作法說:架花技術是其太祖袁朝震從泰和沿溪學來的,以後便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直至今天。“亨雲堂”至今仍保留著兩份祖傳下來的《花本分兩》,其中有這樣的記載:“大清中元辛丑(1781)正月以起家傳起火花本分兩開列於後……”。“中元丙午年(1786)沿溪傳來花本七個……”。
珊田村人將“架花”視為家族的驕傲。元宵玩燈觀賞架花一來可慶賀佳節、自娛自樂,二來為愉悅神靈祖先,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子孫興旺,萬事如意。同時還可通過燃放架花顯示宗族人多勢大,有突出的經濟實力等。因此,珊田村袁氏族人將元宵玩燈觀賞架花的習俗沿續了下來。而且,他們製作的架花不但供本村、本族元宵時燃放,還有附近一些富裕大戶會不惜重金購買,從而間接地促進了珊田村人架花製作技藝的傳承。

基本內容

相關作品:《珊田架花》:關於珊田架花製作技藝和元宵玩燈賞架花的電視專題片,於江西電視台《稻花香里》欄目播出。
工藝流程與製作過程:
⑴、配料:主要為製作架花所需火藥原料,按配方折算出所需用量等購置備用。
⑵、碾硝:將初步加工後的硝放進鐵槽碾碎成細粉。
⑶、打砂子:將生鐵的犁頭打碎,過篩按比例摻入火藥中。
⑷、制手花:將生鐵的犁頭打碎,過篩按比例放置在手花煙花火藥中。
⑸、制奇火:將各種制硝原料按比例配置製成燃放的奇火。
⑹、制燈:以竹篾製成燈籠,用彩紙剪成五顏六色的條形,裱糊在燈籠外表面,內置自製的蠟燭。
⑺、制“飛鼠”:用紙筒、竹篾、泥土、火藥等製成。具體步驟:“每年正月取子日或午日,打成做之……用起火紙筒兩個,以低筒一個,入硝次第打之,基筒內之硝,略打有一半為止,一些放土於筒,打緊在內,靠土切斷,頭上直鑽一孔,將此兩個半本,以硝之向對土之向,用糊斗緊,取篾仔三根挾住,用繩捆緊,取小竹尾子,做弓子兩個,將弓子用繩紮緊兩頭,已成走火,將走火背上所鑽之橫眼中度迴轉,要用小引插入於內,以為回火,用紙封固,再加紙蓋之封固”。
⑻、各層“八仙”或“龍鳳故事”等製作工藝:
①各層主題故事之文字或圖案設計及骨架扭制:
各層主題故事內容均以文字或圖案表達,類似於簡筆畫、線條畫,其線條均以鐵絲彎曲扭結製作而成,稱其為“鐵線畫”較為合適。
第一層“金線吊葫蘆”:高4厘米、寬3厘米。又名“神猴偷桃”,為一幅圖畫,寓意延延益壽;
第二層“彩燈”:高69厘米、寬69厘米。安放數盞彩燈(即:燈籠)。
第三層“觀音送子”:高60厘米、寬40厘米、為“觀音送子”圖,寓意多子多福;
第四層“鼠偷葡萄”:折桃樹枝,陰年8枝、陽年7枝、閏年9枝“鼠”通“歲”寓意歲歲平安定;
第五層“彩燈”:與第二層略同;
第六層“天官賜福”:高69厘米、寬69厘米、代表東南西北中,方方得利;
第七層“竹筒花”:尺寸不限、寓意竹子節節高;
第八層“兩頭燈中間花”:尺寸不限、寓意枝繁葉茂,花朵盛開,人丁興旺;
第九層“沖天珠”:高36厘米、寬20厘米、寓意喜氣洋洋;
②製作工藝:
竹炭、磺同研爛,用白笈蒸水擱,加酒更好。鐵線扭字做骨,扭成字樣,或扭八仙、公子,或扭龍鳳等圖案,隨便不拘。所有故事俱系鐵線做骨扭成。然後用盤或盒盛裝些灰,灰上放一重紙,將所扭鐵線之故事字放於紙上,以竹篾簽蘸所攪之藥料,塗上鐵線照依畫數,塗成樣子隨在灰上,不可移動,等待2至3小時,然後揭起,去灰不用,換過紙成之。明日去紙不用。以炭火烘乾,翻轉又烘,務要烘得乾,又要用純淨硫磺碾碎入鍋內熬溶,如成糊樣,用雞毛或鴨毛,蘸取鍋內所熬之熟磺塗之,照依畫數、故事、字二背俱以塗蓋,此乃名為箍蠟,箍緊不脫,再用火引,依照畫數紮緊,用紙封之。
⑼、大竹弓製作:用紙做成大竹弓,將各種硝按比例配置製成裝入大竹弓中。
⑽、沖天珠及12支火箭製作:將各種硝按比例配置製成燃放在。
⑾、定天柱(長度、直徑;各層框架木料規格、框架形狀、尺寸大小、層高、結構方法等)
⑿、組裝:先開層,後開花,一層一層連線,然後整體連線。最後的組裝在架花燃放現場進行。當天,先在較大的坪場中央樹“定天柱”木桿一根,然後依次在木桿上橫扎七至九層木架。將煙花及扎花、神形、鳥獸、彩燈、架頂的大竹弓及其沖天珠和12支火箭、引燃裝置小飛鼠等等安裝在相應的框架層或頂端等部位,並以火焾(即引線)將各層連線好)。

基本特徵

點燃後架花花苞綻妍,華光四射,只見空中“蝴蝶”追花展翅,“孔雀”朝陽開屏,“鳳凰”引頸梳羽,其形栩栩如生,妙俏奇絕。爾後“八仙”亮相,憨態可掬;“飛鼠”竄跳,妙趣橫生;“筒花”怒放,彩焰紛呈;最後引發出“沖天珠”,只見架花頂端火柱沖天而起,並速向四周射出色彩斑斕的奇花異卉,猶如天女散花,蔚為壯觀。火柱未熄,又點燃了架頂上的那把大弓,12支奇火倏然從弓上射出,在天空中綻放出一朵朵眩目耀眼的彩花,美輪美奐,賞心悅目。

主要價值

珊田架花”即焰火禮花,是遂川縣民間藝術獨有的一枝奇葩。民間鬧元宵,藝人們便把製作考究的“架花”安裝在坪上,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晚燃放,供人們觀賞,為春節增添喜慶祥和的熱鬧氣氛。其製作流程複雜,工序嚴格,配比精確,花色艷麗,變幻奇絕,具藝術觀賞性和民俗文化內涵。

瀕危狀況

建國以後一段時期,由於政府大力發展生產,歷行節約,不甚提倡架花類的活動。加上當地民眾經濟能力限制,越來越少有人具備購買架花的能力,致使該技藝的傳承和架花製作等,陷於低迷。到後來,因架花所表現的內容幾乎都是才子佳人、帝王神仙,被認為是封建糟粕,經常成為批評對象,文化大革命期間終於遭到了徹底批判和嚴厲禁止,從此銷聲匿跡中斷失傳了數十年之久。

保護措施

改革開放以後,珊田村幾位老藝人在政府部門和村委等支持鼓勵下,重操舊業,收徒授藝,嘗試恢復傳統的架花製作技藝,並獲得成功,珊田村也恢復了元宵玩燈賞架花這一傳統習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由於民眾經濟實力限制,僅珊田村每年元宵燃放一個架花。到了本世紀,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一些個體私企的掘起,珊田架花重新出現了少量的買家,其製作技藝的傳承似乎也出現了一絲轉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