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文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全市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市改革開放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本屆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拼搏,全面完成“十五”計畫,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實現了市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確定的各項奮鬥目標。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
五年來,全市經濟發展呈現總量擴張、增速加快、結構最佳化、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2007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5億元,年均遞增13.8%。人均生產總值13700元,是2002年的2.1倍。實現財政總收入122.8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8.8億元,均比2002年翻兩番。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96億元,是前五年的2.8倍。三次產業結構由26.1:38.2:35.7調整為16.6:47:36.4。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綜合實現程度達83%,比2003年提高18.7個百分點。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全國百強排名從2002年83位躍升到2006年39位。統籌城鄉發展成效顯著,縣域經濟活力增強、發展加快,占全市經濟總量比重提高近10個百分點,四縣全部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認真落實扶農支農政策,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積極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高效農業面積達123萬畝,海水工廠化養殖38萬平方米,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水平達69%,糧食生產連續四年豐產豐收。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龍頭企業基地166.3萬畝,優質稻米、特色漁業、出口蔬菜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增至17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264家。外向型農業快速發展,形成蔬菜、水產品等20個規模化出口基地,農產品出口躍居全省第一。加快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成省以上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示範區12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230個,成為全省第一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推進市,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
堅持工業第一方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工業經濟主體地位不斷提升,2007年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2002年提高7.9個百分點。工業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各類產業園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入駐,市臨港產業區、灌河半島經濟區和灌雲、贛榆、連雲等縣區沿海開發快速啟動,東海、新浦、海州產業園區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沿海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框架初步形成。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遞增36.4%,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9.8個百分點。食品、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臨港工業發展迅速,船舶修造、汽車製造等現代裝備製造業項目取得突破。規模以上企業突破1000戶,增加值占全部工業比重達83.6%,提高24個百分點。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投入商業運行,陽光晶源矽晶體材料、中復連眾風機葉片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萬噸級碳纖維項目開工建設,新電機組擴建等25個國家技改項目順利實施,恆瑞醫藥、鷹游紡機等4戶企業入選省重點培育發展的百強企業。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培育出“長江三角牌”純鹼等中國名牌4個、“連利牌”水錶等國家免檢產品7個,東海水晶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素質不斷提高。建築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6.4%,外出建築務工294.6萬人、實現產值506億元。
堅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最佳化結構的重要途徑,依託優勢,打造特色,支撐和服務區域發展的功能進一步增強。中雲物流園區、陸橋保稅庫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國首家專業棉花保稅庫建成投運,引進一批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口岸查驗單位強化服務和監管,以港口為中心的現代物流體系不斷完善。開通至莫斯科貨櫃“五定”班列,大陸橋運輸實現歐亞貫通。開闢歐洲、美國等遠洋幹線,至韓國仁川、平澤客貨班輪航線開通營運。港口吞吐量連跨5個千萬噸台階,2007年達8506.8萬噸,貨櫃運量突破200萬標箱,躋身貨櫃運輸沿海十大港、全球百強港。民航航線增加到10條,客運量達21.6萬人次。以山海風光為特色的旅遊業加快發展,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新增國家AAAA級景區3個、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0個,舉辦旅遊系列節慶活動,在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開展城市形象宣傳,境內外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年均遞增18%和23%,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業發展最快的三個地級市和全國20個優秀旅遊目的地之一。大陸橋國際商務中心列入省首批服務業集聚區。連鎖經營、品牌專賣逐步成為城鎮商貿主要業態,新建改建農家店1000家,城鄉消費市場活躍,價格監管得到加強。2007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5億元,比2002年翻一番。金融機構有效服務經濟建設,銀企、銀政合作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
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各項改革逐步深化。不斷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調整強化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及公共服務等職能,清理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市屬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實施首批141家市屬社會公益型事業單位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市屬國有工業企業、非工業流通企業改制基本完成,資產重組9.6億元,妥善安置破產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3.8萬人。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有序推進,組建連雲發展集團、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金港灣投資公司等資本運營主體,市縣區國有資產市場化運作體系基本建成。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連雲港股份上市融資,港口集團企業債券成功發行,運用投資與建設組合模式推進疏港道路、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城市商業銀行重組併入江蘇銀行,組建東方農村合作銀行,金海擔保公司重組增資。積極構建公共財政框架,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制度和市對區財政管理體制。農村綜合改革紮實推進,落實免除農業稅政策,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市場取向的改革和政策導向的激勵有效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成為開闢稅源、吸納就業、推動發展的重要增長點。2007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51.9%,比2002年提高18.4個百分點。
對外開放成效明顯。深入實施開放興市戰略,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累計註冊外資實際到賬超過17億美元,占改革開放以來總和的69%。內聯資金到位728.6億元,年均遞增64%。引進德國漢高、青年汽車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成功承辦舉辦江蘇國際農洽會、蘇台經貿洽談會等經貿活動。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出口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累計完成出口55.7億美元,年均遞增29.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機電產品出口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對外經濟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4家企業獲商務部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經營資格,新辦境外企業24家,累計完成外經營業額8.5億美元,年均遞增20%。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發展步伐加快,在53個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位次前移,出口加工區獲批運作,新增省級開發區5個,各類開發園區載體功能和集聚效應顯著增強。
三、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城鄉面貌展現新形象
堅持規劃引領建設。組織戰略研討,面向國際招標,編制東部濱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30多個專項規劃,確立“一心三極”海濱城市、“一體兩翼”組合大港、“一縱一橫”T型產業走廊的發展布局,中心城區控制性詳規覆蓋率達100%,東區規劃展覽館建成開放。累計投入城市建設資金250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大到9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40%以上。強力推進東部城區建設,實施海濱新區陸域形成工程,中央商務區、連島等節點開發全面啟動,建成大陸橋國際商務大廈等一批標誌性建築,海濱城市風貌初步顯現。新海城區空間拓展、功能提升、形象刷新,鳳凰、東河、孔望山片區啟動建設,舊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區西、南出入口整治基本完成。開工建設花果山大道,新建改建港城大道、海寧大道、中山路等147條城市主次幹道,城市路網進一步完善。房地產竣工78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536萬平方米。建成郁洲公園等98個公園廣場和遊園綠地,新增城市綠地139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7.5%,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新增人防工程25萬平方米,建成市人防基本指揮所和民防應急指揮中心。供水、排水、燃氣、供熱、環衛等公用事業快速發展。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市容環境明顯改觀。四縣縣城建設步伐加快,集聚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培育發展一批省新型示範小城鎮、重點中心鎮。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累計完成港口建設投資72.9億元,實施15萬噸級航道擴建、25萬噸級礦石碼頭、廟三突堤貨櫃碼頭、疏港通道等一批重點工程,新增吞吐能力1800萬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顯著提升。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04億元,連霍、沿海高速公路連雲港段建成通車,連臨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288公里。新建改建國省道幹線公路382.8公里,第一輪網化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鹽灌船閘開工建設,204國道新沂河特大橋、海堤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完成東隴海鐵路電氣化改造,中雲火車站開工,連鹽鐵路列入國家“十一五”路網規劃。民航投入力度加大,順利通過國家安全審計。以港口為中心的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成為交通部規劃建設的長三角地區7個國家級綜合運輸樞紐之一。實施新沂河整治和小塔山、安峰山水庫除險加固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在省內率先完成海堤達標建設任務。改造城鄉電網,伊蘆、薔薇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通信網路不斷完善,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四、推動社會事業進步,協調發展取得新成效
科技教育優先發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發展競爭力不斷提升。實施國家863計畫項目16項,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3項,省以上火炬、星火計畫項目372項,新認定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高新技術企業49家,建成新醫藥、矽材料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和漢高華威、恆瑞醫藥國家863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三新”產業、現代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自主創新取得突破,科技先導型區域支柱產業基本形成,被列為省“十一五”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城市。設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工程中心12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個,專利授權量達916件。加強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單位合作,組建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產學研對接成效明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新擴建校舍98萬平方米,城鄉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進一步改善,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達99.99%和99.91%,高中段入學率達92%。創成省四星級高中4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6所。高等教育在校生達4.2萬人,科教創業園區開工建設。建立省級引智成果示範推廣基地4個。引進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和高層次人才15213人。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累計用於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支出62.7億元,是前五年的2.1倍。市緊急救援中心、中醫院門急診樓、少兒活動中心、氣象防災減災中心等一批社會事業重點項目建成啟用,市體育中心、婦女活動中心、傳染病醫院、第一和第二人民醫院綜合樓等項目開工建設。文化建設繁榮有序,516件文藝作品獲省以上獎項,“在海一方”系列活動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活動稱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連雲港兒女唱響和諧中國”大型主旋律音樂會。新增藤花落遺址、海清寺塔2處國家級和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海州五大宮調”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成市博物館新館、文化藝術中心等標誌性文化工程。有線電視入戶率53%,行政村聯網率100%。寬頻網路覆蓋所有行政村。成功承辦世界沙灘排球巡迴賽、十運會部分項目等省級以上賽事25項,獲省以上競技體育比賽冠軍182個,其中世界冠軍4個。全市鄉鎮、社區和行政村全部建有體育健身設施,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啟動“和諧奧運·微笑連雲港”系列活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現以街道為單位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5%。成功抗擊非典,公共衛生應急體系進一步完善,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人口和計畫生育管理服務不斷加強,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機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優撫安置工作得到加強,連續五次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婦女兒童工作受到國家表彰,成功創建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市檔案館建成江蘇省一級檔案館。完成第一次經濟普查,開展市、縣兩級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監測統計。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氣象、地方志、老區開發工作取得新成績,老齡、關心下一代及殘疾人事業得到重視和發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紮實推進。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推行公民道德規範,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城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質明顯提升。“鄧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群雕落成,抗日山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隴海步行街被授予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稱號,新浦汽車客運總站被命名為“全國雷鋒精神教育基地”。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注意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人民團體意見。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874件、政協委員提案1578件,代表、委員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在97%以上。依法行政制度建設不斷強化,建成電子政務平台,行政效能明顯提高。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村民和社區居民自治有序推進。開展領導幹部下訪活動,強化信訪基礎工作,暢通民眾利益訴求渠道。普法工作深入推進,法律援助實現應援盡援,社會矛盾大調解格局基本形成。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社會治安防控網路,民眾安全感和社會治安滿意度不斷提高,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安全市和綜合治理先進市。認真落實廉潔從政各項規定,不斷完善述職述廉、民主評議和重大事項報告等制度,治理商業賄賂,規範教育、醫療和涉農、涉企等收費行為,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廉政建設得到加強。
五、切實改善民眾生活,社會和諧呈現新局面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堅持富民優先,多渠道增加民眾收入,建立企業職工工資隨效益增長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40元,年均分別遞增13.8%和9.6%。五年歸集城鎮職工住房公積金27.2億元,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27.4平方米增加到31.2平方米,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由21.9平方米增加到27平方米。居民消費層次不斷提升、結構逐步最佳化,休閒度假、網路服務、家庭汽車、住房等新型消費和大宗消費迅速發展。
切實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認真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累計實現就業再就業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由2002年4.3%下降到3.1%。採取政府購買崗位等援助措施,幫助4.2萬人實現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實現勞務輸出101萬人。累計用於社會保障的財政資金16.6億元,年均遞增29.9%。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啟動實施,在全省率先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企業養老保險範圍。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城鄉低保實現全覆蓋,44萬人次低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54.6%。完善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和自然災害應急體系,建立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的助學機制,健全經常性社會捐助制度,慈善事業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
紮實興辦利民實事。五年來,新建改建城區便民道路190條,更新人行道板260萬平方米,新裝小街巷路燈3000套,新建改建公廁85座,開通最佳化新浦至東部城區等公交線路,增建城市公交站場,更新公車輛,建設經濟適用房27萬平方米,解決2620戶家庭住房難問題,市縣城鎮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全部納入廉租住房保障範圍,居民出行居住條件明顯改善。紮實推進農村七件實事和新五件實事,建成農村公路6200公里,所有鄉鎮、99%行政村通水泥或柏油路,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96%,改水普及率96.8%,改造草危房4萬戶,完成40個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就業培訓,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組織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民企幫村、聯動幫扶等支農活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完成全市鎮村布局規劃、村莊整治建設規劃,實現市域鄉村規劃全覆蓋。通過規劃引導、典型示範、項目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著力促進和諧發展。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狠抓節能減排、污染防治、飲用水源保護,紮實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小化工、小化肥、採石塘口等專項整治,實施雲台山封山育林,排污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蓋率提高6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優良率在90%以上,聲環境優於國家標準。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通過國家技術評估,東海、贛榆生態示範區創建工作通過國家考核驗收,四縣全部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堅持集約利用土地,國土資源管理和土地復墾開發得到加強。堅持科學用海、合理開發,海域管理水平全國領先。深入整治各類安全隱患,健全責任體系,強化基礎工作,連續五年實現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連續三年獲得省政府安全生產目標考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