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城市總體規劃

連雲港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城市範圍分為市域、都市發展區、中心城區三大層次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市城市總體規劃
  • 地區連雲港市
  • 規劃期限:2008-2030
  • 類型:總體規劃
規劃區範圍,規劃年限,市域城鎮規劃,規劃城市性質,規劃用地規模,規劃人口規模,規劃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功能分區布局:“一心三極”。,港口功能分區布局:“一體兩翼”。,產業功能分區布局:“一縱一橫”。,規劃城市空間結構,以海濱新區的開發建設為連雲港發展的核心,以三條軸線帶動生活和產業的軸向發展,以三級中心引領全局發展,

規劃區範圍

市域:即連雲港地市行政轄區,包括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含開發區)】、贛榆區,以及東海縣、灌雲縣和灌南縣,總面積7500(前三島和大部分海域面積未計入)平方公里。
都市發展區:主要由連雲港市區(含新浦、海州、連雲以及南翼地區)和贛榆縣東部濱海地區(含贛榆新城、海頭、柘汪等地區)組成,總面積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規劃城市規劃區範圍為包括中心城區在內的連雲港市區行政轄區(含2007 年底行政區劃調整後納入市區的浦南鎮和崗埠農場),以及灌雲縣善後河以北地區、白塔埠機場控制區和市區東部近海部分淺海域。總面積約為1644 平方公里。

規劃年限

規劃期限為2008-2030。其中,近期為2008-2012 年,遠期為2013-2030 年,遠景展望2030 年以後。

市域城鎮規劃

1、空間布局規劃:
規劃確定連雲港市域城鎮空間結構為“兩軸一心”。其中,“兩軸”為沿海城鎮發展軸和沿東隴海城鎮發展軸,“一心”為連雲港中心城區。
沿海城鎮發展軸:北起柘汪鎮,南到燕尾港-堆溝港鎮,包括海頭鎮、贛榆縣城、南翼新城(板橋-徐圩地區)等城鎮節點,是依託連雲港濱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觀等優勢資源、以臨港產業為重點的市域南北向新興發展軸線。
沿東隴海城鎮發展軸:東起連雲港中心城區,西沿隴海鐵路和連徐高速公路經白塔鎮、東海縣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東西向傳統發展軸線。
沿海城鎮發展軸和沿東隴海城鎮發展軸的交匯點即連雲港中心城區。由新海城區、連雲城區和海濱新區組成,承擔市級行
政、商業、文化、旅遊等功能,體現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形象。
2、市域總人口與城市化率預測:
規劃預測:連雲港市域總人口2012年達到480萬,2030年達到620萬人;
城市化率2012年達到52%,2030年達到75%;
市域城鎮人口2012年達到250萬,2030年達到465萬。
3、市域城鎮規模等級規劃:
市域城鎮形成“一級城市-二級城市–重點鎮-一般鎮”4個規模等級:
一級城市1個:即連雲港中心城區以及南翼新城(板橋-徐圩地區)。南翼新城為本規劃重點培育的區域經濟成長極。二級城市4個:包括贛榆縣城青口鎮、東海縣城牛山鎮、灌雲縣城伊山鎮、灌南縣城新安鎮。重點鎮7個:包括贛榆縣的海頭鎮、柘汪鎮,東海縣的白塔鎮、溫泉鎮,灌雲縣的楊集鎮,灌南縣的湯溝鎮,以及灌雲和灌南聯合發展的燕尾港鎮-堆溝港鎮。一般鎮37個。
4、市域城鎮職能分工規劃
發揮市域各城鎮的特色優勢,2030年形成“一級城市-二級城市–重點鎮-一般鎮”的職能分工體系。其中,南翼新城是江蘇省沿海開發的支點和突破口。
規劃以南翼徐圩港區為支撐發展成為以鋼鐵、石化、能源、船舶機械製造、倉儲物流等臨港產業為主的多功能創新型臨港工業新城。成為江蘇省乃至國家級的臨港重工業基地與循環經濟示範區。

規劃城市性質

規劃確定城市性質為我國沿海中部溝通東西、連線南北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國際性的港口工業城市,現代化的濱海旅遊城市。城市職能為 :
1.溝通東西、連線南北的重要結點與區域中心城市。
2.我國中部沿海的國際性幹線大港。
3.江蘇省乃至國家級臨港產業基地。
4.山海相擁、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海濱城市。
5.開放創新、和諧發展的生態宜居城市。

規劃用地規模

現狀連雲港中心城區及南翼城市建設用地共126.15平方公里。
2012 年連雲港中心城區及南翼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70 平方公里以內。
2030 年連雲港中心城區及南翼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240 平方公里以內,平均每年約增加5 平方公里。

規劃人口規模

現狀連雲港中心城區及南翼人口共80.9萬人。
2012 年連雲港中心城區及南翼規劃人口總規模控制在130 萬人以內,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控制在131 平方米/人以內。
2030 年連雲港中心城區及南翼規劃人口總規模控制在200 萬人以內,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控制在120 平方米/人以內。

規劃城市功能分區

城市功能分區布局:“一心三極”。

“一心”即濱海新城,“三極”分別為新海城區、南翼新城和贛榆新城。
濱海新城:包括濱海核心區和連雲城區,為本規劃重點培育的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區。規劃主要承擔行政辦公、商業貿易、商務流通、文化娛樂、旅遊接待等綜合服務中心職能,以及連雲區的區級中心職能。同時,濱海新城也是高標準建設的現代化特色濱海社區。
新海城區:主要承擔市級高等教育職能,以及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職能,成為配套比較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區。
南翼新城:依託徐圩港區重點打造的江蘇省乃至國際級臨港產業基地,主要承擔為南翼港區及臨港工業園區綜合配套服務的職能,遠景進一步拓展成為產業實力雄厚、配套設施完善的臨港新城。
贛榆新城:承擔都市發展區北翼的中心服務職能,重點發展區級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具有較高水準的複合型城區。

港口功能分區布局:“一體兩翼”。

港口空間布局形成由海灣內的連雲港主港區、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區、北翼的贛榆和前三島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
連雲港區:充分發揮深水港資源優勢,加快深水航道和大型專業化礦石、煤炭等泊位建設,以貨櫃和大宗物資運輸為重點,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使其成為以物資轉運、商貿流通為主的核心港區,提升並鞏固其區域性樞紐港口地位,為蘇北和隴海鐵路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南翼徐圩港區:以臨港工業港區功能為主,逐步兼顧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預留遠期發展大宗散貨、貨櫃等貨物轉運的功能。
南翼灌河港區:以中小泊位為主,發展小批量散雜礦建材料、化工原鹽等運輸通用港區。
北翼贛榆港區:近期以港區後方的臨港工業為重點的臨港工業港區,逐步兼顧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預留遠期發展散貨、貨櫃等貨物轉運的功能
北翼前三島港區:以石油運輸為主、主要為大型石化產業發展服務,形成大型石化專用港區。

產業功能分區布局:“一縱一橫”。

重點打造臨港工業,改善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藍色”產業帶與“綠色”產業
帶相交的“一縱一橫”型布局結構。
藍色(沿海)產業帶:以發展沿海臨港產業為主,培育壯大石化、重型裝備製造、能源和物流四大產業集群,打造大型石化、新型鋼鐵、新能源、現代機電、臨港物流、海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基地。
綠色(沿東隴海)產業帶:以發展資源加工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培育壯大醫藥、新材料、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及機械加工五大產業集群,建設一批都市型特色產業園區。
區域服務中心(海濱新區核心區):藍色產業帶和綠色產業帶的交匯處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信息諮詢、中介代理、會展交易等現代服務業。同時,積極發展商業服務、餐飲娛樂、文體休閒等消費性服務業。

規劃城市空間結構

結合現狀既有發展格局,以及向東發展、擁抱大海的濱海新城戰略,形成連雲港多中心狀態的以“井”字型的生態綠地系統為本底,以“T”字型快速道路和主幹路網為骨架的組團式發展結構。

以海濱新區的開發建設為連雲港發展的核心

海濱新區重點發展行政、金融、商貿、信息服務、文化旅遊、濱海高端居住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功能,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和都市區的空間結構,起到帶動城市發展、協調區域發展的作用。

以三條軸線帶動生活和產業的軸向發展

新海城區和連雲城區向海濱新區聚集式向心發展,重點沿著三條地帶呈軸線發展,新海城區向北沿著花果山大道形成北向發展,連雲城區和經濟開發區向西沿著大港路形成濱海發展軸線,以及順應江蘇沿海發展戰略,沿著產業大道的臨港產業發展軸。
綜合發展軸:是連雲港中心城區發展的核心地帶,逐步延續和拓展新海城區的產業、居住、科研教育、鐵路客運服務等職能,成為全市最重要的公共服務、景觀發展地帶。
濱海發展軸:適應港口的高度發展和逐步向高端物流業轉變的趨勢,為港口物流產業配套服務的商貿、金融、會展等高端服務業逐步向海濱新區轉移,港口地區僅保留為港口直接配套的服務功能,解決港口地區環境差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產業發展軸:與港口發展戰略相配合,以226省道、242省道(產業大道)為主要聯繫通道,串連南翼港口和臨港產業新城、中雲台產業與物流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國際產業園區以及贛榆產業園區,沿著平行濱海的交通動脈重點布局全市性的港口和產業園區。

以三級中心引領全局發展

建立三級城市中心體系,包括1個城市中心、3個組團中心,8個片區中心。
城市中心即海濱新區中心。積極承接區域性高端服務業的轉移,構築區域性高端服務業集聚區。主要發展市級行政、文化、商業、商務等核心職能。
組團中心(城市副中心)即新海城區中心、連雲城區中心及南翼新城中心。主要發展部分區域或城市組團範圍內的綜合服務職能。如地區性行政辦公、商業文化等公共服務職能,帶動組團整體發展。
片區中心包括海州片區中心、猴嘴-大浦片區中心、花果山片區中心、墟溝老城片區中心、中雲台片區中心、板橋片區中心、徐圩南片區中心和國際產業園片區中心。為片區內的綜合服務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