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博簡介,新館開館,陳列介紹,《文明之光照連雲——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彥涵美術作品展》,《“千古之謎——凌惠平”陳列》,《西遊記文化》陳列,《碑林景觀陳列》,展覽與藏品,邊壽民乾筆小品冊頁之五,花鳥扇面,鎦金菩薩造像,仕女礬石罐,鳳鳥鏡,代表文物,考古成果,海州雙龍漢墓,藤花落龍山時代遺址,東海尹灣漢墓,參觀指南,服務項目,博物館地址,
連博簡介
連雲港市博物館成立於1973年5月8日,是連雲港地方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現館藏文物一萬餘件,以歷年考古出土文物、簡牘等見長,是連雲港地區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中心。
連雲港市博物館新館坐落在市行政中心對面,於2006年7月28日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2008年2月6日向社會免費開放。新館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達百萬人次,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連雲港市博物館先後被評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學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多次被評為市文明單位和市文明服務示範視窗。連雲港市博物館現有職工43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12人。設陳列部、保管部、考古部、宣教部、辦公室、保衛科等部門。
現有陳列《文明之光照連雲——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彥涵美術作品展》、《千古之謎——凌惠平》、《西遊記文化藝術展》、《情系雷鋒車——江蘇省新浦汽車總站先進事跡陳列》、《碑林景觀陳列》等。各展覽內容豐富,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地方特點鮮明。此外,市博物館還將陸續推出《汗青遺墨—東海尹灣漢墓簡牘藝術展》、《漢風遺珍---漢俑精品陳列》等彰顯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專題陳列。
史前的粗獷、商周的莊嚴、漢唐的繁華、
明清的精絕,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徜徉其間,仿佛穿越時空,直面千百年前的文明,讓人流連忘返。這裡保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郡級行政文書檔案——東海尹灣漢墓簡牘,有歷經2000多年而保存完好的全國第三具漢代濕屍凌惠平、內容奇妙華美絕倫且面積較大的漢代長壽繒繡、稀世珍品漢黃玉豬以及產自緬甸的明代玉佛等文物珍品,均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具不完全統計,連雲港市博物館每年舉辦20多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臨時展覽,舉辦的“故宮明清文物精品展”、“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書畫展”、“中日書法家作品交流展”、“中美岩畫展”、“貴州少數民族服飾展”、“吳國青銅器精品展”、“感悟大師——黃賓虹、林散之、胡小明、汪迎師承作品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型圖片展”、“蘇州博物館館藏宣德爐展”、“徐州漢畫像石藝術展”、“南京雲錦展”、“淮安博物館館藏書畫展”、“江陰博物館館藏銅鏡展”、“蝶舞翩躚——常州博物館名蝶精萃與蝶文化展”等都各具特色。
連雲港市博物館考古工作碩果纍纍。藤花落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首例具有內外兩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時期城址。孔望山遺址的考古發掘,較為清晰的揭示孔望山遺址是中國保存最早的一處道教場所,是我國道教的起源地,對宗教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2002年7月,海州“雙龍漢墓”西漢女屍——凌惠平的發現,舉世震驚。此外,大伊山石棺葬、東海尹灣漢墓、孔望山摩崖造像、將軍崖岩畫也名揚海內外。
建館以來,連雲港市博物館先後在《考古》、《文物》、《中國文物報》、《東南文化》等國家、省級學術報刊上發表文章兩百餘篇。同時,還出版了多部學術文集,如《連雲港市博物館建館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孔望山造像研究》、《尹灣漢墓簡牘》、《彥涵研究》、《神烏賦》、《連島境界刻石二種》、《連雲港市古代書法藝術集萃》等。成果豐碩,但連博人仍在不輟努力。
為了永久保存和展出彥涵捐贈市博物館的美術作品,彥涵美術館在市博物館成立。彥涵是連雲港籍當代著名的畫家,尤其是他的版畫在國內外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人民英雄紀念碑“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就是由他創作設計的。彥涵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為家鄉做貢獻,先後將其藝術作品300餘幅捐贈連雲港市博物館。彥涵美術館是全國重要的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彥涵藝術的中心之一。
免費開放後的連雲港市博物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傳承傳統文化特徵,體現現代藝術理念,弘揚港城歷史文化,促進國內、國際間的友好合作和交流,讓更多的觀眾在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感受港城璀璨文明的變遷,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優美的藝術享受。
新館開館
為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味,2002年,市政府決定在市行政中心對面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新館。經過三年多的建設,2006年7月,占地45畝,總投資6000多萬元,建築面積13600平方米的現代化博物館新館撥地而起。新館開放時,推出了《文明之光照連雲—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彥涵美術作品展》、《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珍寶展》、《在海一方—連雲港市美術作品展》等四台陳列展覽。
2006年7月28日,市博物館新館(暨彥涵美術館)舉行開館儀式,中國著名版畫家彥涵,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慧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謝方開,恭王府管委會主任谷長江,市領導王建華、劉永忠、宋開智、仲琨、高有為等參加開館儀式。劉永忠、王慧芬、彥涵、謝方開分别致辭。國家文物局、美國洛杉磯西南博物館、亞利桑那州立博物館、日本每道新聞社、台灣長榮大學、上海博物館等單位紛紛發來賀電。中央電視台、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人民美術出版社、中華兒女出版社、上海魯迅博物館、青島博物館、臨沂博物館等有關單位的代表,省、市有關部門的領導以及省內文博界的有關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千餘人參加開幕式並觀看了新館展覽。
劉永忠市長在講話中說,新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是連雲港市文化事業建設的里程碑,對推動全市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必將發揮積極作用。作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和
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
連雲港需要一座與構建中的國際化海濱城市、現代化的港口工業城市、山海相擁的知名旅遊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現代化博物館。他衷心希望市博物館以新館開館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創造一流環境,建設一流隊伍,提供一流服務,為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國際化海濱城市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陳列介紹
市博物館現有陳列《文明之光照連雲——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彥涵美術作品展》、《千古之謎——凌惠平》、《西遊記文化藝術展》、《情系雷鋒車——江蘇省新浦汽車總站先進事跡陳列》、《碑林景觀陳列》等基本陳列。
《文明之光照連雲——歷史文物精品陳列》
連雲港地區自古為“東海名郡”、“江左要區”,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燦爛的文化。她是鑲嵌在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發現證明,從第一批先民拓荒開發這片土地至今,已經有了近兩萬年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細石器文化。斗轉星移,日月流逝,東夷先民在這裡又創造了以稻作農業為特色的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誕生了繼往開發、風采焯灼、足以與中原早期文化相媲美的東夷文明。秦漢時期,作為帝國東門的連雲港大地,人文薈萃,在齊楚文化影響下,成為道教的發源地和佛教最早的流布區。隋唐時期,這一地區成為我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清時期,蓬勃發展的製鹽產業,使連雲港地區一躍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區,而文壇巨擘的接踵而出,給後世留下了聞名遐邇的兩部文學巨著——《西遊記》、《鏡花緣》,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中聳立起兩座令人仰止的豐碑。
《文明之光照連雲——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從不同的側面再現了連雲港地區古代文化的卓越和輝煌。陳列分為:洪荒郁洲、東夷文明、秦漢雄風、唐宋風采、明清神韻五大部分。展出文物包括上迄舊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漆器、簡牘等歷代文物精品,以全新的姿態向人們展示連雲港地區滄桑巨變的歷史景象。
《彥涵美術作品展》
彥涵是連雲港籍當代著名版畫藝術家,是中國當代在新興木刻藝術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著名版畫家之一。他是一個有全面修養、多才多藝的畫家。他的水墨畫、書法、文學插圖、速寫以及他的美學理論,不僅有著高度的藝術成就,而且總是站在浪頭險灘中成為保守勢力的叛逆者,在花甲之年,呈現了個人藝術的復興之勢。寫實的、抽象的、半抽象的彩墨畫,引領我們進入他那極其自由奔放的繪畫世界,具有極強的運動感、形式感與力的美感,顯示了他對生活的現代審美意識和抽象的表現性。
彥涵作品在風格上有的含蓄深沉,有的優美恬靜,有的豪放強烈,有的清新淡雅,有的誇張變形,有的抽象新奇;在刀法上,有的長於線刻,有的追求塊面,有的富有金石韻味,有的則用平刀碎刻,既十分注重材質本體的特點,又強烈地提升了插圖的藝術品位,使插圖與文學作品融為一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彥涵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為家鄉做貢獻,先後將其藝術作品300餘幅捐贈我館,彥涵美術館即為展出彥涵捐贈本館的部分作品所建。展覽展出彥涵戰鬥的一生機捐贈市博物館的部分版畫、油畫、書法作品及彥涵部分生活用品。
《“千古之謎——凌惠平”陳列》
2002年7月7日,連雲港市區西南城郊約7公里的海州區雙龍村花園路基建工地上,驚現一座古墓。該墓葬時代為西漢晚期,出土文物80餘件。尤其令世人震驚的是,該墓葬還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漢代女性濕屍。這是我國繼湖南馬王堆女屍、湖北荊州男屍之後發現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漢代濕型古屍,在長江以北地區屬首次發現。出土女屍身長1.60米,屍身皮膚基本完好,肌肉牽拉有彈性和韌性,神經和內臟器官保存基本完整。隨古屍出土的龜鈕銅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為“凌氏惠平”。
為了將保護和利用更好地結合,2008年度,我館打造了“千古之謎——凌惠平”專題陳列。該陳列以雙龍漢墓出土的文物為主線,以漢代古屍“凌惠平”的展示為核心,以本地出土的77件其他漢代精品文物的輔助陳列,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連雲港漢代時期的風土人情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不同生活側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以文物為載體,延續至今。在涌動的歷史長河中,“凌惠平”不朽不腐,來到今天,帶給我們太多的千古之謎,至今無法破解。陳列也將以揭開這些謎團為目的,廣泛吸取社會各界人士的寶貴意見。
隨著女屍保護和研究工作的逐步展開,“古墓麗影”的千古之謎有待人們進一步地探索和發現。
《西遊記文化》陳列
連雲港是古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背景地,《西遊記》中美猴王的老家就是連雲港的花果山,西遊記文化是連雲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為了更好地弘揚西遊記文化、宣傳連雲港,連雲港市博物館、市社科聯於2008年度,聯合打造具有連雲港地方文化特色的展覽——“西遊記文化”陳列。該陳列於2010年元旦正式對外展出。
“西遊記文化”陳列是全面展示西遊記文化及其相關研究的精品陳列,陳列內容分為:“千年源流歸大海”、“吳承恩的海州情懷”、“石頭裡蹦出一個孫悟空”、“《西遊記》藝術品展示”四大部分。展覽通過對“玄奘西行”、“吳承恩的家世”、“《西遊記》成書背景”、“吳承恩與連雲港”、“《西遊記》與花果山”等相關資料的論述,以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了翔實描繪與展示,充分闡述了西遊記文化的淵源及影響,展示了吳承恩與連雲港、《西遊記》與花果山的歷史淵源和密切關係。
“西遊記文化”陳列預展期間,展出了《西遊記》古籍版本100餘冊、《西遊記》現代版本600餘冊、《西遊記》連環畫260本、《西遊記》電話磁卡120張、《西遊記》煙標220張、《西遊記》郵票100餘張、《西遊記》宣傳畫70餘幅,另有《西遊記》工藝品及其它相關展品100餘件。展館內還設有電影版《西遊記》視頻播放,《西遊記》卡通片投影播放,並專設觀眾互動閱覽區,設定開放式書架供觀眾自由閱讀書籍。
“西遊記文化”陳列以展示《西遊記》成書的起源為序,首先向觀眾介紹了西遊記文化的千年之源流——玄奘西行,讓觀眾了解到《西遊記》的成書背景及西遊記文化的深厚悠長。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則通過展示西遊記文化研究學者們及《西遊記》研究機構的豐碩成果,闡述了《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與連雲港、名著《西遊記》與連雲港千絲萬縷的關係。《西遊記》中所描寫的花果山原型一一被呈現在觀眾眼前,故事情節的驗證,地點人物的吻合,嚴謹的學術論證……諸多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連雲港是《西遊記》成書的背景地,西遊記文化源自連雲港。最後陳列通過對大量西遊記相關工藝品、藝術品、書籍、西遊記文化產品等實物的展示,讓觀眾進入了一個神奇浪漫、異彩紛呈的西遊世界。
《碑林景觀陳列》
為了展示、挖掘連雲港地區的碑刻等石質文物的文化內涵,豐富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連雲港市博物館於2012年底開始打造碑林陳列,並於2012年7月建成並對外開放。
碑林景觀廣場占地約3000平方米,位於市博物館東側廣場。展出石碑、畫像石等文物278件套。在內容設計上,突出石質文物特色,充分挖掘連雲港地區的歷史文化,使之具有文化鑑賞和大眾休閒的功能;在形式設計上運用現代設計手法,融合古今連雲港石質文物元素,將陳列藝術、景觀藝術融為一體,展現山海文脈,進行歷史解讀。
廣場分為碑廊區、民俗區和景觀藝術區三個區域。
碑廊區主要以碑廊的形式展示連雲港市博物館多年來收藏的漢畫像石和碑刻。漢畫像石是漢代特有的藝術形式,它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手法,以石為材圖畫天地,裝飾神道、宗祠、地宮,形成了一個時代藝術形式的代表。古代碑刻是研究傳統書法藝術和史料的珍貴資料,連雲港地區有著豐富而燦爛的文化遺蹟,古代碑刻就是其中一部分,步入其中我們將體會到漢畫像石和碑刻的不同藝術風采。民俗區利用古老的民俗石質構件,復原了一個古色古香的院落場景,主要展示的是民俗類的石質文物,比如額枋、磨盤、供桌、碾子等,步入院落,將體會到青磚黑瓦給我們帶來的古老感覺。景觀藝術區充分利用博物館收藏的石質文物及構件點綴其間,結合景觀藝術,融合到以圓形廣場為中心的景觀藝術區,是整個廣場的制高點和觀賞點,有石翁仲、牌坊、鐘亭、石樑、門闕等。徜徉其間,將感受到歷史文化與景觀藝術的完美結合。
展覽與藏品
邊壽民乾筆小品冊頁之五
邊壽民乾筆小品冊頁之五,邊壽民小品冊頁,唐代,縱19厘米,橫23.5厘米,紙本,內容為竹竿、水仙花、蛤蠣、橘子、菊花和梅花。每幅上都題句,六幅小品全用枯筆素描小品作於乾隆辛未(1751)春之月。以寫真為基礎,略帶誇張,有質樸之氣。連雲港市博物館藏。
花鳥扇面
花鳥扇面,李育,清代,縱35.5厘米,橫65.5厘米,紙本,兩隻小鳥在草叢中,一隻在啄草,一隻俯身瞰視。神態各異,表現動物一種天然得閒適情態。作品構圖恰當,花和草排列相對,使你感不到單調死板,而且富有民間飽滿的藝術裝飾性風味,體現當時作者對藝術的審美習慣。作者生平不詳。連雲港市博物館藏。
鎦金菩薩造像
鎦金菩薩造像,清代,高20厘米,寬7厘米,頭戴寶冠,著通肩衣,身披纓珞,右肩置寶瓶,左肩置鳳鳥,雙目微閉似入定,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之上。連雲港市博物館藏。
仕女礬石罐
唐代,高5.6厘米,口徑7.4厘米,撇口、短頸、鼓腹、平底。罐上以淺浮雕法刻仕女六人,花三枝,樹三株,仕女皆兩兩相對,相對兩人中各以一花相間,花上各有一飛舞的蝴蝶。樹略高於人。仕女體態豐腴,臉上帶有歡快神情。雕刻手法淳樸,是初唐石雕藝術品中的一件珍品。連雲港市博物館藏。
鳳鳥鏡
唐代,直徑18.5厘米,鏡背面圓鈕,以淺浮雕手法表現鳳凰,孔雀等圖案。保存完好,通體光亮。連雲港市博物館藏
代表文物
萬曆聖旨,明代,縱31厘米,橫78厘米。
紙本,聖旨的天地各有二龍戲珠的雲龍圖案,聖旨正文20行,行9~11字,款1行,12字,正文前二行多漫漶不清。其內容為“……朕發誠心,刊造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大明萬曆三十年九月六日”,文後加砛“廣運大寶”大印。文款皆為楷書。萬曆三(1602)十年,萬曆皇帝親頒賜《續藏經》四十一函,派御馬監陳增泰奉聖旨“護侍”雲台山三元宮。
神烏賦,西漢晚期,長22厘米,寬0.9厘米。
傅(賦)的竹簡共21支,全篇六百四十餘字。首簡頂部為隸書賦名《神烏傅》,是我國最早的四言俗賦,比曹植的《鷂雀賦》早約200年。此傅(賦)的書法價值也堪稱一絕,用筆奇麗,神采飛揚,字字若行雲流水,又蘊涵古樸凝重。從中可確證章草的產生最遲應在西漢末期。1993年東海尹灣村西漢墓出土。
鎏金銀棺,宋代 長10.3厘米寬5.7厘米高7.5厘米。
該棺呈lu 頂形,蓋中央為佛涅pan圖,四周圍繞有纏枝如意紋。棺前、兩側各有一盤坐蓮台的菩薩像。棺底部為一朵模壓而成的大蓮花,棺後有銘文,共五行三十三個字。
銀棺,宋代 長20.5 厘米 寬8.8—5.6 厘米高10.5--9 厘米。
此銀棺頭前兩側zhui die 的或執劍或執斧天王像各一,棺蓋上為佛涅pan 像,四周圍繞有蓮花紋,坡沿四周共刻有八個“金剛*”圖案。棺兩側為佛十八弟子哭泣像,還有守護聖靈之像,畫面生動,形象逼真。棺底部為模壓的纏枝如意紋,下連須彌座,四周為鏤空雲紋。棺後銘施主姓名及年款七行九十四字。
銅革,戰國,一組三枚,三枚中最小的一件。長22.3厘米,寬18厘米。
再“內部”有銘文,即“都壽之歲,襄城楚尹所造”。“都壽之歲”當言楚國再壽春建都之年。據考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為避秦,遷都安徽省壽縣一帶。此戈的出土,說明了公元前241年楚國雖遷城壽春,但並未失去襄城之地,這一實物出土,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
考古成果
海州雙龍漢墓
2002年7月8日,連雲港市博物館搶救性發掘整理了一座西漢晚期墓葬,古墓葬的地點為連雲港市海州區雙龍村花園路建設工地。雙龍漢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時間從2002年7月8日至7月19日,發掘墓葬兩處,清理面積為19.7平方米,編號為M1、M2。兩處墓葬分別出土了一批漢代遺物,特別是編號為M1出土了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凌惠平”一具,震驚了考古界,此次出土的漢代濕屍,是我國繼湖南馬王堆西漢女屍,湖北荊州漢代男屍之後的第三具漢代濕型古屍,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巨大。
2003年6月份,在來自上海、南京的古屍研究人員及醫學專家的主持下,對漢代女屍“凌惠平”進行了掃描和屍體解剖,為透視“凌惠平”提供了醫學上的依據。掃描表明其左眼球比較完整,腦組織儘管小了,但仍清晰可見。測量結果是身高1.58米,體重24公斤,頭髮髮根清晰,皮膚除局部有破損,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牽拉有彈性和韌性,脊柱很直,足底紋路清晰。解剖結果表明,腦組織萎縮約1/2,但保存完整,大腦額葉溝回清晰,小腦呈碎塊狀,三*神經也保存得非常完好。女屍內臟器官保存完整,雖然都連在一起,但心、肺、肝腸都看得清楚。專家還截取了皮膚、肌肉、肌腱、坐骨神經等切塊或切片,以備進一步研究之用。女屍的肺部呈灰色,似乎存炭類物質,初步分析與她生存的小環境即家庭有關,如家中常用取暖手爐或生爐子等造成室內傳染所致。女屍牙齒保存完好的29顆牙齒,但磨損程度要比現代人大,可能與當時人們大多吃粗硬的食物有關。據對棺液樣本的測試,PH值為7.55弱鹼性,與P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漢代墓葬的發現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適合細菌生存的鹼性環境完整保存,其原因還需要醫學上更進一步的研究。
雙龍漢墓的發掘,尤其是古屍的發現,對我國及我省的考古有著重要的意義。雙龍漢墓古屍發現於黃淮地區,屬馬王堆類型的濕屍,屍身全部浸泡在棺液中,極為罕見。通過雙龍漢墓古屍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對研究人類學、考古學、解剖學、病理學、植物學、環境保護等學科都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能進行民族的遷移以及周邊地區的人種研究,探究古代人類的生存環境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雙龍漢墓的發現對連雲港市區域文化的研究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大大地豐富了本地區漢代文化的研究內涵,拓展了研究空間,為我們研究漢代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藤花落龍山時代遺址
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國家級開發區中雲鄉諸朝村南部,西距新浦18公里,東距連雲港港口7公里,處於風景秀麗的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之間谷地的沖積平原上,東經119º20’30”,北緯34º41’00”,海拔高度6—7米。
1988年3月20日連雲港市開發區南經七路施工建高壓電塔挖塔基時發現兩個灰坑,出有石斧、石錛、箭鏃等原始物品,尤其是有件鳥頭狀灰陶鼎足,鳥頭造型雙目一睜一閉,栩栩如生。原中雲鄉文化站站長王繼澄懷疑此物與以鳥為圖騰的東夷少昊部落有關,遂立即通知了市文管會。1996年春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由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文管會和市博物館組成藤花落遺址考古隊,進行了試掘,藤花落遺址大規模發掘的序幕由此拉開。確定其為一處保存較好的龍山至岳石時期(距今4500—4000年,中國國家文明形成前夜)的聚落遺址。
1998年—2000年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大面積鑽探發掘,最終確定藤花落遺址為龍山時期古城遺址:雙重城垣,城內居住、生產、宗教性祭祀遺蹟完備而且文化面貌比較單純。非常適合進行長期的聚落考古發掘研究。
遺址發掘期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和考古學家俞偉超、張忠培、嚴文明、張學海等人蒞臨工地檢查指導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藤花落遺址因其重要性、代表性和特殊性,榮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藤花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還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田野考古評審會”上,獲得了唯一的一個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對於史前文明,考古學習慣上以一種文化或一種文化典型類型的首次發現地現代地名來命名一系列相同、相似文化。藤花落遺址屬於龍山文化,它的晚期是聚落髮展的高峰,而後國家也是在這種發展中孕育而出的。因此,藤花落古城的發現無疑對原始社會末期聚落研究以及國家形成前的最後過渡期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藤花落遺址已揭露面積約4000平方米,鑽探面積逾30萬平方米。發現龍山文化城址、大型台基、居住房址、生活垃圾用灰坑、灰溝、水溝、防護環城壕、水稻田及緊隨龍山文化之後的岳石文化的環壕、灰坑等遺蹟200多處。出土玉器、石器、陶器2000多件及發現炭化水稻數百粒。藤花落古城已比較充分反映了史前當地社會組織結構(如等級差別)、人們的精神信仰(如祭祀)、社會生產方式與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豐富的內涵。
東海尹灣漢墓
尹灣漢墓位於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西南約兩公里的高嶺上。
在清理男性棺陪葬品時,由於棺底淤泥的附著,未見大的錯位和移動現象,但多數木質遺物和漆器早已散亂,無法見其原先放置情形。屍體已經高度腐爛,在清理足部時,一堆散亂的木牘和竹簡暴露出來,根據其上有粘連的織物纖維,我們估計入殮時,它的外面應有方緹包裹。部分竹簡上還有殘留的編繩痕跡,少數竹簡已經斷裂為數節。木牘字型十分清晰,木牘的表面上還呈現出一層淡淡的油光。木牘雖然迭壓在一起,取出時仍有彈性,寫在兩面的字並沒有磨損和粘連的現象。我們十分小心地將這批簡牘一件一件取出,盛在水中。經登記,計木牘23件, 竹簡113枝,這是此次發掘中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文物。
經過後來的整理,這些簡牘內容包括: 1、東海郡政府文書檔案:《集簿》、《東海郡吏員總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簿》、《東海郡屬吏設定簿》、《武庫永始四年車器集簿》等六種簿集; 2、術數歷譜:包括《神龜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刑德行時》、《行道吉凶》和元延元年曆譜和元延三年日書等; 3、私人文書:包括贈錢名簿、隨葬譴策、元延二年日記和名謁; 4、漢賦佚篇: 《神烏傅》等。
從出土木牘記載的內容及隨葬的名謁判斷,6號墓男性棺主人姓師名饒,字君兄,生前為東海郡功曹史,卒於西漢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 在漢代郡政府職官中,功曹雖屬百石少吏.但卻居功曹史、五官掾、督郵、主簿居屬吏之首。《漢官儀》曰:“督郵、功曹,郡之極位”。其職責《百官志》本注曰:“主選署功勞”,即職司選舉,掌握人事大權。從出土的郡級政府的主要文書檔案如《上計簿》、《武庫集簿》等皆掌握於其手並帶入墓中的情況判斷,功曹史的職權可能正如《論衡·遭虎篇》所記:“其意以為功曹,眾吏之率”。他可能統領諸曹,不僅掌握職官選舉,甚至也執掌包括上計、武備、錢穀、賦稅等大權。陪葬的名謁中,上自東海、沛郡、琅琊郡守以及容丘、良成諸候,下至五官掾、卒史都遣吏奉謁問疾問安,正顯示其墓主人生前位寵職尊。
發掘工作完全結束後,立即轉入室內對簡牘進行整理和釋讀,從1994到 1996年曆時三年。尹灣漢墓簡牘,從發現到成書出版歷時三載,文易六稿。張政烺先生在鑑定書中的評價是:“從我94年8月初見到這批文物照片到今年結集成書出版,時僅三年,是我多年來所見簡帛書整理中速度最快的高水平的著作”,原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徐苹芳教授認為:“此書釋文準確,達到當前的高水平。”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教授認為此書“在已有的關於漢代簡牘釋文和整理工作中,是一項高水平的成果,完全達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所要求的標準。” 李學勤先生在《尹灣墓簡牘》出牘鑑定會上指定:“這次《尹灣漢墓簡牘》的出版,屬於整理的成果。研究工作不是一代人兩代人所能完成的。”是的,將這些資料公布於社會,為專家學者的研究活動提供第一手資料,促進歷史和相關學科的發展,就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另外,由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主編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尹灣漢墓簡牘綜論》也於1999年2月出版發行,其中收集了國內27位學者有關尹灣簡牘研究的專論。1999年4月,由日本國社團法人日本書藝院,編輯發行的《尹灣漢墓簡牘》,選取了尹灣簡牘中有重要書法藝術價值的《神烏傅》等重要簡牘,作為1999年日本書藝院展的特別紀念品,在日本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參觀指南
一、交通線路
連雲港市博物館毗鄰市行政中心和市文化藝術中心,乘坐公交6路、B12路至市政府站(下車步行50米即到)。
自駕由G25(長深高速)至蒼梧出口,經蒼梧路——學院路——朝陽路可達,下高速後約2KM車程。
二、開放時間
每周一閉館、農曆除夕閉館。
周二至周日:9:00~16:00(春冬季),15:30停止入館。
9:00~17:00(夏秋季),16:30停止入館。
三、參觀須知
1、市博物館實行免費參觀,按市場化運作舉辦的特展除外。
2、團體參觀,請提前預約。
3、免費中文講解服務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30,時間約50分鐘。
4、講解收費:100元/場。語音導覽器租賃:20元/套(押金100元/套)。
5、服務台提供大件物品暫存服務。參觀前請將隨身包裹暫存,貴重物品自行保管。
6、請自覺配合安檢,遵守參觀秩序,保持環境衛生。請勿亂丟雜物,請勿在館內吸菸、隨地吐痰、大聲喧譁、追跑打鬧。
7、寵物、易燃易爆危險品、管制械具及其他法定危險品攜帶者、酗酒者、衣冠不整者,謝絕入館。
8、幼兒、老年人等特殊觀眾請由親友陪同參觀,並注意上下樓梯和電梯安全。
9、請自覺愛護公共設施,請勿攀爬躺臥,請勿觸摸文物及展品,拍照時請勿使用閃光燈。
10、熱忱接受觀眾的建議和監督。
11、如遇各類突發事件,請服從工作人員指揮。
服務項目
1、免費WIFI:Museum(本館提供);
2、在場館入口處,設定了暫存處及雨傘放置架,以便觀眾暫存物品。同時配有服務人員為觀眾解答疑問。
3、觀眾可以乘坐升降電梯、殘障人電梯到達各個展廳,各展廳的開放區域配有觸控螢幕及語音設備,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參觀需要。
4、本館設多功能會議廳,可舉辦各種會議、學術報告、知識講座、電影放映等服務;配有幻燈演示、專業音響、數字電影播放器等設備。
5、在一樓北門設有文物工藝品商店:經營各類文物的仿複製品,旅遊紀念品,文博歷史類圖書,滿足觀眾購物、休閒需要。
6、本館臨時展覽展廳和共享大廳配置專業的燈光設備,先進嚴密的安防系統,可以舉行藝術展覽、新聞發布會、時裝表演、冷餐宴會等文化活動。
博物館地址
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朝陽東路68號 (郵編: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