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珠弩是《三國演義》書中描述的諸葛亮發明。但畫面中卻始終不見“連珠弩”的樣式,心中很是不解,問起知識淵博的長輩,得到的答案為“連珠弩“很厲害,能十支箭俱發,但它怎么個連發無人知曉,也無連弩流傳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珠弩
- 出自:《三國演義》
- 發明者:諸葛亮
- 功能:能十支箭俱發
- 出現:三國時期
史書記載,後記,發明者,
史書記載
《蜀記》曰: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魏氏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戒,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兩千年來,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徵,但他的發明連弩未流傳於世,以至於當時是否能製造出史書記載的那些功能,成為眾多史學家探索的課題。
影視巨作《三國演義》因無連弩的形態,無法表現其功能而刪掉《三國演義》原著的許多重要情節與對話。
為弘揚中華古文明科技成果,彌補多部史書記載無實物的遺憾,本人潛心研究,分析譯文,反覆論證,多次實驗,於2002年底用傳統的工藝材料解決了各種難題,再現了一千八百年前古兵器的形態,為中華民族的遠古智慧提供了佐證。
為證實遠古兵器超越時代的先進原理及國家專家對損益連弩發射原理的意見,申報了國家專利,(申報中載明上述原因)我的觀點理論已獲眾專家認同,專利號:zl022513302。眾專家、記者、民眾在成都武侯祠現場觀看了損益連弩的製作材料、結構和操作效果,電視台實況播放了連弩實物和射擊過程。損益連弩實物已收藏於武候祠博物館。
經譯文、論證、製造、操作實驗所得出科學準確的數據,現對“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句古語進行解答(以實際操作為序)。
連弩:利用機械力量連續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連弩,箭匣里裝十支箭。
損:根據需要可以隨意射出箭支數量。(實驗數據:發射4支箭雞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補箭匣內減少的箭支。
俱發:連弩可以連續不間斷地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部發射出去。(實驗數據:6秒射出十支箭)
謂之元戎:人們稱連弩為主將。
以鐵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鏃、木桿、羽毛製成,箭在遠距離飛行時,羽毛起平衡作用。而連弩的箭若採用通常製法,箭身羽毛部位與箭匣壁發生阻礙,使箭支無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發射位置。所以連弩的箭採用非常規製法,“以鐵為矢”是科學合理的。連弩的箭採用鐵制就解決了三大問題:(1)由於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鐵制的箭,箭體輕,沒有太大的殺傷力。鐵矢就解決了這個問題。(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鐵箭就會被吸附在箭槽上,解決了連弩向上仰射時弩身傾角大於90度,箭匣里的矢脫離箭槽倒向反方向,張弓向下俯射時箭支滑落的問題。(3)解決了連續供箭問題,連續供箭,連續發射得以完成。
矢長八寸:經製造實踐,當時孔明對矢的長度為八寸是相當科學準確的。箭桿超過八寸,箭匣增長,機關互動就不暢通,鐵矢超過八寸重量增加,會影響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於八寸,箭匣縮短,弩的弦臂張開間距小,發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矢長八寸”是最佳尺寸。
後記
全鐵的箭加裝羽毛困難,無羽的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達不到遠射武器的作用。木製箭桿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使諸葛亮及其後人沒能解決“矢”存在的問題,導致連弩的實用性大大降低,而被軍事部門冷落,直至消失。人們對它深奧玄妙的組合,神奇的功能記載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有人懷疑,為什麼元戎弩的威力這么強? 可以穿透複數部隊,甚至對躲在城門後面的部隊也能造成傷害... 沒錯,不用懷疑,它就是這么強... “元戎弩”的威力,在冷兵器時代對人的殺傷力可以說是所有武器之最 沒有一個重裝騎兵的盔甲可以擋得住一箭... 中國古代重裝騎兵不發達,有很大的原因跟弩的大量使用有關係 當然,培養一個重裝騎兵的花費,也是原因之一。
但也正因為它的威力強大,所以並不是一個士兵就能掌控發動... 基本上,“元戎弩”是從“連弩”改良而來,而“連弩”又是從“弩”改進而成。弩是一種用機械發射的弓,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漢代,弩已經可以連續發射 所以稱為“連弩”。 諸葛亮把連弩改良,設計了能連續發射十枝箭的兵器,叫做“損益連弩”, 又叫“元戎”。損益連弩的箭用鐵製成,發射速度快,威力強大,人們稱之為 “摧山弩”,意思是弩強得能把山摧毀。 但是“元戎弩”重達200多公斤,別說搬運困難,甚至箭矢要上弓 都是用雙腳把弦蹬開,才能把箭矢安裝上去。基本上多作為守城武器或是埋伏用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搭配“八陣圖”裡面的陣行。
但是“元戎弩”的發射方法跟普通的“齊發連弩”有所不同。 “齊發連弩”是一次發射完畢所有上膛的箭矢後,就必須重新安裝箭矢一次。 是“元戎弩”已有現代機關槍的雛形,擁有自動上膛的功能.. 當然至於具體操作如何,已經失傳... 不過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曾經看過“元戎弩”的威力,並說出一句話... 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可以證明“元戎弩”的發射方法絕對跟劉弘司空見慣早已使用數百年的 “齊發連弩”大有不同。否則他不會發出這種讚嘆。
發明者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