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島壩是連線大陸與島嶼的沙壩,是海岸受島嶼海岬保護而形成的海岸堆積地貌。連島壩就是在海里離大陸較近的地方有一個小島,這個島對海里來的波浪有一定的禁止作用,島與大陸之間的地方由於受到的波浪侵蝕較少,所以會有大量沉積物堆積,當沉積物堆積到島與大陸相連,就形成了連島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島壩
- 外文名:Tombolo
- 釋義:連線大陸與島嶼的沙壩
- 屬於:海洋地質學
地理位置,形成機理,形成條件,著名的連島壩,
地理位置
連島壩是連線大陸與島嶼的沙壩,是海岸受島嶼海岬保護而形成的海岸堆積地貌。
形成機理
挾帶泥沙的沿岸流沿著岸線流動。當海岸上修建島堤後,島堤後受到掩護,波影區內波高減小,掀沙能力降低,上游挾帶泥沙的沿岸流在波影區內減弱,致使泥沙沉積,形鹹沙咀。新岸線逐漸向深水方向發展,並趨於與破波波峰線平行。當玻峰線與新岸線之間的夾角減小時,縱向輸沙降低,橫向輸沙加強,新岸線趨於相對平衡狀態。而上游仍不斷來沙,在新岸線上游堆積形成新的小沙咀,此小沙咀的下游岸線與波峰線又具有一定夾角,促使新岸線失去平衡,恢復輸沙現象。日積月累,便會形成連島壩。
形成條件
它的形成與水流大小、島堤的離岸距離與在波峰線上的投影長度之比以及泥沙供給條件等有關。而這些條件必須相互配合,否則難以形成。例如我國港北港的崎石嶺、因為上游洪水的衝擊,水流強度大,在崎石嶺的兩側交替地出現兩個口門,連島壩總是不能形成。又如廣東省的南澳島附近有一個叫官嶼的小島,由於當地岩石堅硬,風化浪蝕量小,而附近又缺少河流供沙,泥沙供應不足,迄今都沒有形成連島壩。但是可以認為,如水流和泥沙供給情況許可的話,則可以島堤的離岸距與它在波峰線_丘的投影長度的比值大小來判斷。
著名的連島壩
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在很久以前本來是一個海島,四周全被海水包圍。望廈山以北,直至珠海拱北板樟山,將軍山前的大片土地,當時都是汪洋大海。後來由於珠江帶來大量泥沙,在大陸與海島之間沉積下來,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堆積成一條狹窄的砂堤,把海島與大陸連成一體。這種由海島變成的半島,地貌學上叫做“陸連島”,這條砂堤叫做連島壩。
山東半島的芝罘島
芝罘島橫亘于山東省煙臺市區北部的海面上,又稱芝罘山,主峰高298米,東西長約9公里,是我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數千年之前,芝罘島是一個海中孤島,與煙臺隔海相望。由於海岸近海區域,有一股攜帶泥沙的水流,稱為海岸泥沙流,在芝罘島附近大陸海岸就有這種泥沙流存在,這種海岸泥沙流的泥沙來源,多半來自於附近河流沖積物和海灘物質。在芝罘島的禁止隱藏作用下,北來波浪不易在島後形成強大的浪流,因此在島後形成了波影區,水動力條件較為弱小,從而使海岸泥沙流在此堆積。日久天長,漸漸堆積了兩條沙壩,將芝罘島與大陸連線了起來。兩壩之內有一個小小海域,即是瀉湖,堆積了灰黑色的粉砂質淤泥,富有貝殼和有機質。連島壩上的物質主要為較粗的砂礫質。在地貌學上,這樣的沙壩就稱為連島壩,這樣島嶼就稱為陸連島。芝罘島是我國漫長海岸線上,眾多島嶼之中,一個最為典型和著名的陸連島。連島壩共有4條,海拔高度約3~4米,長達6公里,寬有500~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