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拔龍

連城拔龍

連城拔龍,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民俗,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連城縣北團下江“拔龍燈”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拔龍活動從一般正月十三持續至十五晚上。在拔和擠的過程中,龍燈有被擠破或燒壞的,但人們還是喜笑顏開,拔者、觀者以此為樂,並不生怨恨。

2021年8月25日,“連城拔龍”被列入龍巖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城拔龍
  • 批准時間:2021年8月25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龍燈製作,活動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連城境內最早的拔龍活動有800多年歷史。據老一輩的人說,連城縣北團鎮下江村舉行的別具特色的客家鬧元宵民俗活動——拔龍燈,是鄰近的三明清流縣長校村傳過來的,已有400多年歷史。
2013年,下江拔龍燈的龍有80多節,長近兩百米。有的年份,龍身有100多節,長度驚人。

民俗內容

龍燈製作

龍的長度每年在變,一般是80至100多節。每節為一板凳,板長1.5米,厚2.5厘米,兩頭各有一圓孔(插銷孔)直徑約6厘米。每節木板固兩個燈,燈的形狀為六角多邊,類似錘,但上孔鏤空以便透氣。糊燈的材料是一般的彩色紙張,但都要經茶油浸漬乾透,以增加韌度和透明度,不易撕裂,好透光,色彩不免為紅黃藍三基色。燈腰間的六個面均有貼剪紙,多為吉祥鳥獸、花卉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類的文字。其中有兩根竹條燈骨直插板底固定整個燈。燈的光源為傳統的蠟燭,六面燈壁就是防風的燈罩。
拔龍的龍頭與龍身不連線在一起,龍頭嘴大,寓意放眼看世界;龍燈掛在龍嘴的正中,若將龍燈送給當年結婚的男女,則寓意來年要添丁、早生貴子;龍鬚很長,表示該村五穀豐茂,豬肥牛壯;龍頭上還有龍角,表示老人健康長壽,人人豐衣足食,學子則步步高升、人才輩出。

活動流程

下江村拔龍燈活動為農曆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晚上。這裡的龍屬於板龍。下江村的民眾以江姓居多,所以,拔龍燈的龍頭和龍尾均由下江村的江氏宗祠製作。
“拔龍”參與者在龍頭龍尾出發之前進行細緻的檢查,每到出燈的時節,都有江氏族人在祠堂準備豐盛的晚宴,宴請主事者、樂隊成員和各地來賓。
天黑後,三聲銃響,長串的鞭炮引領著龍頭和龍尾從江氏祠堂抬出來。而龍身則是各家各戶出的一塊塊長約兩點五米的木板,靠兼作擎龍的木棍連線而成。每塊木板上都固定了三到五個點著蠟燭的燈籠。燈籠由各家各戶精心製作,他們一般會在燈籠上畫上山水、花鳥、吉祥圖案,寫上“國泰民安、人壽年豐、風調雨順、和諧盛世”等祝福詞語,燈籠成了各家各戶藝術才華的大展示。
拔龍時,村民們都要點燃燈籠,依次到集合地,接成一條長長在閃著燭光的長龍。
大龍接好之後,在神銃和鑼鼓嗩吶聲中,繞著村莊游一圈。村民們早就備好了香案,點燃松明和鞭炮迎候。隨後,長龍緩緩地游到附近的一座山上,俗稱“龍上山”。然後,在一個大坪里,長龍在行進中圍成一圈遊走,圈中焰火不斷。
最後,大龍游到橫穿下江村的公路上,拆開龍頭和龍尾,百多米長的龍身就在筆直的公路上“一”字形擺開,每節龍燈由五六個青壯年抬著。
開始拔龍時,大家一起用力你推我拉,或拔或擠,龍燈一會兒是“之”字形,一會兒又是“一”字形,或擠成“弓”字形等。
據說,參加游龍的村民不僅要有力氣和耐力,還要掌握平衡,如果一段失衡,前後的龍燈就會想辦法幫忙,或拉或退,否則要么一起被逼入困境、要么一起擺脫困境,所以“拔龍燈”也體現出客家人精誠團結,互助共贏的精神。
幾百人又拉又拔,不少擎龍者被拉倒在地,部分燈籠也會被燒壞。指揮拔龍燈的人通常會呼叫暫停,調整好龍板,重新點亮熄滅的燈籠,稍事整理之後,又開始拔龍燈了。如此反覆,直到把龍燈擠爛,不能再抬方才罷休。
在拔和擠的過程中,龍燈有被擠破或燒壞的,但人們還是喜笑顏開,拔者、觀者以此為樂,並不生怨恨,只要點上蠟燭便可以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因為按當地習俗,只有把龍燈拔爛了,才預示著人們吉祥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上江村的這個拔龍活動從正月十三開始,一直鬧到元宵次日凌晨才告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連城拔龍是以團結凝聚的精神進行社會生活和勞作,通過拔龍活動,團結鄰居鄰村,把龍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的寓意帶入和諧社會和生活中。
傳承人物
馬勛猷、馬躍章、馬序元、鄒道德、鄒春河、鄒春明:2021年7月被評為連城縣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連城拔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四),在龍巖市連城縣北團鎮下江村,舉行“拔龍燈”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