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志(1999~2008)下

通遼市志(1999~2008)下

《通遼市志(1999~2008)下》是由中共通遼市委史志辦公室編撰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遼市志(1999~2008)下
  • 作者:中共通遼市委史志辦公室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99-2008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發展黨員 1999年,通遼市發展黨員工作依據“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注意抓質量、抓基礎、抓薄弱環節,著力解決黨員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偏低,婦女黨員少等問題。

作品目錄

封面
通遼市志 1999~2008年 (下)
圖片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梅花生物科技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原政府主席楊晶視察通順鋁業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政府副主席趙雙連視察科爾沁區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原組織部長陳朋山、市委書記那順孟和在霍市視察工作
霍林河露天煤業成功上市
高志勇書記、宮秉祥市長考察工作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自治區主席楊晶到開魯視察紅乾椒膜下滴灌推廣技術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黨委書記儲波、自治區主席楊晶到開魯縣調研
照片附圖
2003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康源藥業公司
2007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到牧民家慰問
奈曼旗青山路
奈曼城區夜景
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主任范小建在庫倫視察
新區黨政綜合辦公樓
紀念蒙古族曲藝大師毛依罕誕辰100周年暨中國——內蒙古烏力格爾藝術節開幕式
草原旅遊區
1、勵峰表業集團車間一角
2、蒙牛科爾沁有限責任公司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右一)來霍煤視察
霍煤上市揭牌儀式
上市敲鐘
沸騰的煤都
地面系統儲煤倉
中電投蒙東能源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樹東
中電投蒙東能源集團公司總經理 董文學
榮譽錄
中電投蒙東能源集團公司附圖
熱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劉家恩
2005年12月,通遼熱電公司建設中的75噸鍋爐
2006年12月,通遼熱電公司運行中的供熱換熱站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顧問周德海、通遼市委書記那順孟和視察新建工程
吊裝爐鋼架
發電機穿轉子
石油公司黨委書記劉行剛
石油公司總經理張厚江
梅花集團國際貿易洽談會
2007年,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到公司視察
梅花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何君被評為“2008通遼市十大民營經濟人物”
生產車間
院長孫志剛
黨委書記額爾敦朝魯
醫院領導班子成員
2006年9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副主席烏蘭到醫院視察
2007年8月12日,孫志剛院長接受回良玉副總理的親切接見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原廳長楊成旺視察附屬醫院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廳長烏蘭視察附屬醫院
1、通遼軍分區黨委“一班人”堅持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不斷提高領導部隊科學發展的能力素質
2、2007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內蒙古軍區在通遼召開現場會,推廣“雙培雙帶”活動經驗做法
3、通遼軍分區積極組織民兵分隊進行鐵路搶修演練,提高應急處突能力
4、2006年9月,通遼軍分區新營區辦公大樓奠基,標誌著分區機關正規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局長李樹城
領導班子
辦公大樓
局長張志江
領導班子
辦公大樓
大練兵
擒拿格鬥
射擊靶場
通遼市經委附圖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梅花生物科技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視察科區工業園金鑼食品公司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鮑常青和市人大、市政協領導陳志捷、高裕良、王寶湖等在房交會上
主任侯樹斌
公積金繳款大廳
榮譽附圖
通遼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來通遼視察防沙治沙
檀志軍局長(右一)陪同市委領導視察工作
賽馬
大青溝景區漂流探險
套馬
領導班子
安全生產月宣傳活動
榮譽附圖
通遼市總工會
財會模擬實訓室
電機實訓室
計算機實訓室
汽車發動機維修實訓室
通遼市博物館
通遼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尚勇
團結和諧、開拓創新的新一屆領導班子
自治區國稅局劉景溪局長在通遼市國稅局調研
市領導傅鐵鋼、張國秋在通遼市國稅局調研
通遼市各級領導參加市行成立二十周年慶典儀式
自治區分行領導到通遼市行檢查指導工作
通遼電信分公司附圖
團結奮進的領導班子
通遼火車站大樓
通遼站軟席候車室
通遼站貨場
內蒙古蒙古王酒業附圖
榮譽附圖
董事長、總經理王清君
儲波書記訪問岳泰
楊晶主席視察岳泰
岳福洪副書記考察岳泰
內蒙古清谷新禾有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筆克置業有限公司
榮譽附圖
自治區環保局局長蘇青來霍市進行污染源普查工作檢查
普法宣傳
霍林郭勒市財政局附圖
霍林郭勒市農牧業局附圖
2008年5月24日為北川計生局募捐
2008年4月10日開展免費生殖健康檢查
2008年3月5日計生局領導關愛三胞胎
管委會主任劉興濤
通遼市領導到工業園區視察工作
董事長何江超
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來公司視察
生產車間
董事長、黨總支書記劉憲臣
榮譽附圖
液壓鎬作業
製件線圈
機械加工
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錢鐵山
公司外景
篇目
第十八篇 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
第一章 黨員代表大會
第一節 黨員
第二節 黨員代表
第三節 代表大會
第二章 黨務工作
第一節 工作機構
第二節 組織工作
第三節 宣傳工作
第四節 統一戰線工作
第五節 政法工作
第六節 政策研究
第七節 黨校
笫八節 機關黨的建設
第三章 紀律檢查工作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廉潔自律
第三節 查辦案件
第四節 行業糾風
第五節 開展執法監察
第六節 黨風廉政教育
第七節 預防和治理腐敗
第十九篇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人大代表
第一節 代表的產生
第二節 代表工作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構與工作
第一節 人大常委會暨辦公機構
第二節 人大常委會主要工作
第二十篇 地方人民政府
第一章 人民政府的組成與工作
第一節 領導機構
第二節 工作機構
第三節 市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常務會議
第四節 其他工作
第二章 施政輯要
第一節 重大決策及實施
第二節 農業和農村經濟
第三節 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十一篇 政協地方委員會
第一章 組織與機構
第一節 政協通遼市委員會
第二節 中共政協通遼市委員會黨組
第三節 工作機構與辦事機構
第四節 旗縣市區政協
第二章 政協會議
第一節 政協通遼市委員會會議
第二節 政協通遼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節 主席會議
第四節 其他會議
第三章 參政議政
第一節 委員提案
第二節 組織學習
第三節 經濟科技環境保護工作
第四節 民族宗教港澳台僑工作
第五節 文教衛生工作
第六節 社會法制
第七節 文史資料工作
第二十二篇 軍事
第一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訓練
第三節 兵役工作
第四節 民兵工作
第五節 擁政愛民
第二章 武裝警察
第一節 武警通遼市支隊
第二節 武警通遼市森林支隊
第三節 武警通遼市消防支隊
第三章 人民防空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人防工程建設
第三節 人防組織指揮
第四節 通訊警報建設
第五節 人防宣傳教育
第二十三篇 民主黨派工商聯
第一章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通遼總支部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理論學習
第三節 參政議政
第四節 社會服務
第二章 中國民主同盟通遼市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理論學習
第三節 參政議政
第四節 社會服務
第三章 中國民主建國會通遼總支部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制度建設和教育培訓
第三節 參政議政
第四節 社會服務和社會活動
第四章 中國農工民主黨通遼市總支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社會活動
笫五章 九三學社通遼市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參政議政
第三節 社會服務
第六章 通遼市工商聯合會(總商會)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參政議政
第四節 招商引資社會服務
第二十四篇 人民團體
第一章 工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代表大會
第四節 工會工作
第二章 共青團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團代會
第三節 青少年思想教育
第四節 團建工作
第五節 主要活動
第六節 希望工程
第七節 勞務輸出
第三章 婦聯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婦代會
第三節 組織建設
第四節 “雙學雙比”活動
第五節 “巾幗建功”活動
第六節 五好文明家庭
第七節 兒童工作
第八節 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學會工作
第三節 科普工作
第四節 農村技術協會工作
第五章 歸僑僑眷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對外宣傳聯絡
第三節 招商引資
第四節 維護歸僑僑眷利益
第五節 參政議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助殘活動
第三節 殘疾人康復
第四節 殘疾人勞動就業
第五節 殘疾人宣傳文體活動
第六節 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第七章 紅十字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紅十字宣傳
第三節 社會募捐
第四節 社會救援活動
第五節 紅十字青少年活動
第八章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文藝創作
第二十五篇 公安司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維護穩定
第三節 刑事偵查
第四節 治安管理
第五節 安全保衛
第六節 戶政管理
第七節 出入境管理
第八節 科技強警
第九節 隊伍建設
第十節 內部執法監督
第十一節 監所管理
第十二節 交通管理
第十三節 消防管理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反貪污賄賂
第四節 反瀆職侵權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六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七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立案
第三節 刑事審判
第四節 民事審判
第五節 經濟審判
第六節 行政審判
第七節 審判監督
第八節 案件執行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法律服務
第四節 公證律師
第五節 監獄勞教
笫六節 基層基礎建設
第七節 安置幫教
第二十六篇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體制改革
第三節 財政收入
第四節 財政支出
第五節 財政監督管理
第二章 國家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稅收及徵收管理
第三節 稅務稽查
第三章 地方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稅務改革
第三節 地方稅收
第四節 稽查管理
第二十七篇 綜合行政管理
第一章 人事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人才資源開發
第三節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節 公務員管理
第五節 專業技術人員管理
第六節 工資和保險福利管理
第七節 軍轉幹部安置
第八節 機構編制管理
第二章 勞動和社會保障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就業再就業
第三節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第四節 失業保險制度改革
第五節 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第六節 工傷生育保險
第七節 勞動保障監察
第八節 勞動工資
第九節 勞動爭議仲裁
第十節 職業技能開發
第十一節 規劃財務
第十二節 金保工程
第三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優撫及雙擁
第三節 救災救濟
第四節 社會福利管理
第五節 村民自治和社區建設
第六節 區劃地名
第七節 軍隊離退休幹部及復員退伍軍人安置
第八節 低保工作
第九節 社會事務
第四章 民族宗教事務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民族工作
第三節 宗教工作
第四節 蒙古語文
第五節 古籍整理
第六節 技術培訓
第五章 扶貧開發
第一節 機構與改革
第二節 貧困狀況
第三節 扶貧資金
第四節 開發項目
第五節 社會扶貧
第六節 扶貧成果
第二十八篇 教育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教育行政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二章 學前教育與初等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章 中等教育
第一節 國中教育
第二節 高中教育
第三節 中等專業教育
第四節 職業教育
第四章 高等教育
第五章 民族教育
第一節 基礎教育
第二節 師資建設
第三節 民族學校管理
第六章 其他教育
第一節 職業技能培訓
第二節 特殊教育
第三節 社會辦學
第七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學校管理
第二節 教師管理
第二十九篇 科技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機構
第二章 科技管理
第一節 科技成果
第二節 科技培訓
第三節 科技推廣
第四節 科技情報與信息
第五節 科普宣傳
第六節 管理
第三章 科研項目研究
第一節 農牧業科研項目研究
第二節 工業科研項目研究
第三節 林業科研項目研究
第四章 防震減災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監測預報
第三節 震害防禦
第三十篇 文化
第一章 文化單位
第一節 文化行政單位
第二節 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第三節 文化館(民眾藝術館)
第四節 圖書館
第五節 圖書發行
第六節 電影發行放映
第七節 博物館(文物管理所)
第二章 民族民間文藝
第一節 民間舞蹈
第二節 科爾沁民歌
第二節 民間曲藝
第四節 歌謠諺語神話故事傳說
第五節 科爾沁蒙占劇
第六節 民問樂器
第七節 民間器樂曲
第三章 民族樂舞
第一節 民族樂舞史詩《蒙古風》
第二節 民族樂舞詩《藍色安代》
第三節 舞劇《諾恩吉雅》
第四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戲劇創作
第三節 科爾沁版畫
第四節 音樂創作
第五節 舞蹈創作
第六節 攝影
第七節 文藝研究
第五章 文物
第一節 館藏文物
第二節 文物展出
第三節 考古發掘
第四節 文物保護
第六章 文化市場管理
第一節 行政執法
第二節 掃黃打非
第三節 著作權保護
第七章 品牌節日
第一節 科爾沁藝術節
第二節 中國·科爾沁蒙古四胡藝術節
第四節 科爾沁讀書節
第八章 報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新聞宣傳
第九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設施建設
第三節 新聞宣傳
第四節 村村通工程
第五節 行業管理
第六節 安全播出
第十章 檔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館藏
第三節 館藏檔案種類
第四節 檔案資料收集和整理
第五節 檔案資料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章 史志研究與地方志工作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地方志編纂
第三節 黨史征研
第三十一篇 衛生
第一章 衛生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醫療機構
第三節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第四節 衛生監督機構
第五節 婦幼保健機構
第六節 健康教育機構
第七節 合作醫療機構
第八節 其他機構
第二章 醫療
第一節 蒙醫
第二節 中醫
第三節 西醫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一節 傳染病防治
第二節 地方病防治
第四章 衛生保健
第一節 公共衛生
第二節 婦幼保健
第五章 衛生改革
第一節 城市衛生改革
第二節 農村衛生改革
第六章 農村衛生
第一節 三級網建設
第二節 初級衛生保健
第三節 合作醫療
第四節 衛生支農
第七章 醫政藥政
第一節 醫療單位
第二節 監督檢查
第三節 專項整治
第四節 學會組織
第三十二篇 體育
第一章 社會體育
第一節 民眾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職工體育
第四節 農村牧區體育
第五節 老年體育
第六節 民族體育
第二章 賽事
第一節 舉辦全市體育競賽
第二節 參加自治區體育競賽
第三章 人才培養
第一節 體校訓練
第二節 骨幹培養
第四章 體育設施體育經濟
第一節 場館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