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志(1999~2008)上

通遼市志(1999~2008)上

《通遼市志(1999~2008)上》是由《通遼市志(1999~2008)》編纂委員會編撰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遼市志(1999~2008)上
  • 作者:《通遼市志(1999~2008)》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為斷代志,是繼《哲里木盟志》(2000年版)後,全面記載1999~2008年,通遼地區建置、自然、人文、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歷史與現狀的又一部大型資料性文獻。

作品目錄

封面
通遼市志 1999~2008年(上)
圖片
2003年1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剛陪同下,率中央、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到通遼視察工作
2003年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通遼市人才市場了解下崗職工再就業情況
2007年8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率中央代表團二分團,到通遼看望、慰問當地各族幹部民眾,與大家一起共慶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圖為8月12日,回良乘永希玉到通遼人才市場,實地考察用人單位與求職者洽談情況
2007年8月12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到通遼市科左後旗努古斯台鎮南巴嘎查慰問致富帶頭人海明
2005年10月,拔台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自治區主席楊晶在通遼市委書記符太增、市長那順孟和陪同下視察科爾沁工業園區
2008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通遼市市長傅鐵鋼陪同下視察通遼膠建鋁業有限公司
中共通遼市委書記祝廣塏在黨代會上作報告
中共通遼市委副書記、市只喇長趙雙連主持會議
1999年9月22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1999年8月30日,中共通遼市委書記祝廣塏、市長趙雙連為通遼市人民政府揭牌
通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汪海濤在人代會上作報告
通遼市政協主席杜生在政協會上作報告
1999年8月,通遼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婚仔狼姜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1999年8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遼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中共通遼市委副書記、市長那順孟和主籃笑艱阿持大會
2004年3月7日至10日,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通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白賽娜在人代會上作報告
通遼市政協主席王佐玉在政協會上作報告
2004年3月26日,通遼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汽艱拜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2004年3月2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遼市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存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中共通遼市委書記那順孟和在黨代會上作報告
中共通遼市委副書記、市長傅鐵鋼主持大會
2006年10月27日,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三次代表大會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通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白賽娜在人代會上作報告
通遼市政協主席王治安在政協會上作報告
2008年1月,通遼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2008年1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遼市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霍林河大街
西拉木倫大街
哲里木廣場
通遼城市夜景
通遼市科爾沁體育中心
通遼市森林公園
通遼飛機場
通遼火車站
國道G304線通遼段
國道G111線通遼段
通遼火車編組站
霍林河煤礦採掘現場
通遼發電總廠
內蒙古華電通遼風電項目
科爾沁工業園區
鴻駿鋁電公司廠區
梅花味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蕎麥種植基地
晾曬出口紅乾椒
國家商品糧萬畝玉米基地
科爾沁草原白鵝
科爾沁黃牛
科爾沁畜牧業
農業防護林網
通遼“三北”防護林
霍林郭勒水庫
水利工程
通遼市引莫入通工程
小青湖水庫
內蒙古民族大學
通遼職業學院
通遼市第一中學
通遼市第五中學
通遼市蒙古族中學
通遼市實驗中學
科爾沁博物館
安代舞的故鄉
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體育運動大會在通遼隆重舉行
通遼市醫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通霍鐵路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評審會議合影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評審委員會成員合影
中共通遼市委副書記薩仁在《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上講話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副巡視員任茂在《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上講話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朵煉茅室主任張建功在《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上
中共通遼市委副秘書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蔡凱主持《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查乾浪濤宣讀《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評審意見
中共通遼市委史志辦公室主任、通遼市志主編王守國在會上聽取評審意見
原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機關管理局副局長烏日吉圖與通遼市志主編王守國商討《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修改意見
中共通遼市委常委、秘書長梁志遠,副秘書長王向東聽取《通遼市志(1999~2008年)》主編王守國、副主編陳樹良、巴雅爾匯報編寫情況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纂人員
通遼市行政區劃圖
通遼市城區圖
通遼市旅遊圖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纂委員會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纂分工
《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輯人員
序言
凡例
目錄
綜述
特載
專記
大事記
第一篇 政區
第一章 建置 區劃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區位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政治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節 區域經濟地位
第三章 區市縣旗概況
第一節 科爾沁區
第二節 霍林郭勒市
第三節 經濟技術開發區
第四節 新城區
第五節 開魯縣
第六節 科左中旗
第七節 科左後旗
第八節 奈曼旗
第九節 扎魯特旗
第十節 庫倫旗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北部山區
第二節 南部山區
第三節 中部平原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北部高寒山區和淺山區
第二節 南部淺山丘陵溝壑區和坨甸區
第三節 中部平原區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溫度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氣壓
第五節 風
第六節 日照
第七節 相對濕度
第八節 蒸發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第二節 湖泊
第三節 地下水
第四節 水質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節 土壤
第二節 植被
第六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
第二節 水
第三節 生物
第四節 礦物
第七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雹災
第三節 洪澇災害
第四節 蟲災
第五節 風災
第六節 雪災
第七節 地震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一節 人口數量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密度
第四節 自然變動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
第二節 年齡
第三節 文化
第四節 民族
第五節 城鄉
第六節 勞動人口
第三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政策法規
第四節 規劃統計
第五節 優生優育
第四篇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市規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規劃編制
第三節 總體規劃
第四節 詳細規劃
第五節 專業規劃
第六節 新區規劃
第七節 規劃執法
第八節 規劃實施管理
第二章 城市建設綜合開發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舊城改造
第三節 城市配套建設
第四節 建設項目管理
第三章 市政設施
第一節 城市道路
第二節 城市道路改造
第三節 城市橋樑
第四節 排水設施
第五節 污水處理
第四章 城市綠化
第一節 園林綠化
第二節 公園
第三節 城市廣場
第四節 濱河大堤沿岸綠化
第五節 道路綠化
第六節 園林苗圃
第五章 市容環衛
第一節 市容整治
第二節 監督管理
第三節 環衛作業
第四節 環衛設施
第六章 公用事業
第一節 供水
第二節 供氣
第三節 供熱
第四節 路燈
第七章 村鎮建設
第一節 村鎮規劃
第二節 鄉鎮建設
第三節 村莊建設
第四節 新農村牧區建設
第八章 房地產
第一節 房地產開發與經營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節 房地產開發企業
第四節 住宅小區
第五篇 交通
第一章 公路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公路建設
第三節 公路橋函
第四節 勘測設計
第五節 公路養護
第六節 運輸生產
第二章 鐵路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線路
第三節 運輸
第四節 客運
第五節 貨運
第六節 安全生產
第七節 路風建設
第三章 民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機場
第三節 航線 航班
第四節 客貨運輸
第六篇 郵政信息產業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郵政設施
第三節 郵政業務
第二章 信息產業
第一節 移動通信
第二節 中國電信
第三節 信息化建設
第七篇 環境保護
第一章 機構設定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隊伍
第二章 環境狀況
第一節 水環境
第二節 大氣環境
第三節 聲環境
第三章 環境監測
第一節 水質監測
第二節 大氣監測
第三節 重點污染源監測
第四章 污染治理
第一節 廢水治理
第二節 廢氣治理
第三節 固體廢棄物及其他污染治理
第五章 環境保護與管理
第一節 環保法制宣傳
第二節 城市環境綜合治理
第六章 自然保護區
第二節 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第三節 市級自然保護區
第四節 生態示範區
第八篇 工業
第一章 綜合情況
第一節 發展簡述
第二節 主要經濟指標
第二章 煤炭業
第一節 工業指標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重點企業
第三章 電力業
第一節 工業指標
第二節 企業管理
第三節 發電
第四節 輸供電
第五節 供熱
第六節 農村電網
第七節 重點企業
第四章 冶金機械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開拓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五章 建材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開拓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六章 化學工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行銷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七章 醫藥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市場開拓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八章 紡織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開拓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九章 輕工食品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行銷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十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勘察設計
第二節 施工
第三節 建築管理
第十一章 “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第一節 發展條件
第二節 發展規劃目標
第三節 行業發展重點
第四節 發展措施
第五節 規劃執行情況
第九篇 農業
第一章 農業管理
第一節 農業管理機構
第二節 農業法制
第三節 農牧業產業化
第四節 農業標準化
第五節 農業區劃
第六節 農業對外合作
第二章 農業開發
第一節 農業綜合開發
第二節 無公害食品開發
第三節 農業技術推廣
第三章 農業工程
第一節 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第二節 產業化經營
第三節 產業結構調整
第四章 生態農業
第一節 農業環境保護
笫二節 農村能源綜合利用
第三節 生態農村的創建與開發
第五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節 蔬菜
第六章 農藝
第一節 育種
第二節 施肥
第三節 植物保護
第七章 農村經濟
第一節 土地政策
第二節 減輕農牧民負擔
第三節 農村財務管理
第四節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第八章 農機具
第一節 農具
第二節 農機
第九章 農墾
第一節 農牧場
第二節 多種經營
第十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農林牧漁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第三產業
第十一章 農村牧區剩餘勞動力轉移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政府推動
第三節 勞動力轉移培訓
第十二章 農牧業機械化
第一節 農機管理機構
第二節 機械裝備
第三節 農牧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
第四節 農牧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
第十篇 畜牧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二章 草牧場
第一節 草場資源
第二節 草庫倫
第三節 草原改良
第四節 草原保護
第五節 草原管理
第三章 飼草飼料
第一節 飼政管理
第二節 種類
第三節 生產
第四章 畜禽種類
第一節 牛
第二節 羊
第三節 馬
第四節 驢
第五節 豬
第六節 禽
第五章 飼養管理
第一節 放牧
第二節 舍飼
第三節 抗災保畜
第六章 品種改良
第一節 牛
第二節 羊
第三節 馬
第四節 豬
第七章 疫病防治
第一節 畜禽疫病
第二節 防治
第十一篇 林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森林覆蓋面積
第二節 林木蓄積量
第三節 資源管理
第三章 造林
第一節 主要造林林種
第二節 重點工程
第三節 京津沙源治理工程
第四節 人工造林
第五節 社會辦林業
第四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撫育更新改造
第二節 退耕還林
第三節 森林草原防火
第四節 病蟲害防治
第五章 林副產品
第一節 採伐
第二節 加工
第三節 森林生態旅遊及自然保護區建設
第六章 林權林政
第一節 林權
第二節 林政
第七章 依法治林
第一節 隊伍建設
第二節 業務開展
第三節 業務培訓
第八章 林業科技
第一節 科技成就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三節 技術推廣
第十二篇 水務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二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蓄水工程
第二節 飲水工程
第三節 防洪工程
第四節 農田水利工程
第五節 引莫入通工程
第三章 水土保持工程
第一節 水土流失
第二節 小流域治理
第四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防汛
第二節 抗旱
第五章 水務管理業
第一節 工程管理
第二節 水資源管理
第三節 其他水利管理
第六章 水利用
第一節 農牧水利
第二節 水產養殖
第十三篇 商糧服務業
第一章 商業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二章 流通體制改革
笫一節 商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糧油體制改革
第三節 供銷體制改革
第四節 物資體制改革
第五節 外貿體制改革
第三章 批發零售業
第一節 批發業
第二節 零售業
第四章 商品流通
第一節 農牧業生產資料
第二節 金屬材料
第三節 機電產品
第四節 輕工化工產品
第五節 木材
第六節 建築材料
第七節 石油
第八節 日用工業品及文體用品
第九節 糧食
第十節 農畜產品
第十一節 日用副食品
第十二節 藥品藥械
第十三節 廢舊物資
第五章 商務服務業
第一節 旅館業
第二節 娛樂業
第三節 家庭服務
第四節 洗染業
第五節 理髮及美容化妝
第六節 沐浴業
第七節 攝影擴印業
第八節 日用修理業
第九節 餐飲業
第十四篇 旅遊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旅遊局
第二節 旅行社
第二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自然景觀
第二節 人文景觀
第三節 歷史遺址
第三章 旅遊經營
第一節 A級景區景點
第二節 旅遊線路
第三節 旅遊飯店
第四節 經濟效益
第四章 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第一節 申請籌備
第二節 評審驗收
第十五篇 金融業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流通
第三節 存款儲蓄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證券市場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保險機構
第二節 險種
第三節 保費收入
第四節 理賠
第十六篇 經濟開發
第一章 招商與協作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經濟協作
第三節 對外經貿促進
第二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進口貿易
第二節 出口貿易
第三節 貿易國家和地區
第三章 開發區建設
第一節 規劃
第二節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高新技術及產業
第四節 園區建設
第四章 口岸
第一節 海關
第二節 出入境檢疫
第十七篇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發展改革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畫編制
第三節 計畫執行
第四節 固定資產投資
第五節 發展資金
第六節 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普查
第三節 統計信息服務
第四節 統計執法檢查
第三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審計
第三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四節 固定資產投資審計
第六節 授權審計
第七節 行政事業審計
第八節 金融外資審計
第九節 審計成果
第四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登記管理
第三節 個體私營經濟管理
第四節 商標管理
第五節 廣告管理
第六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七節 經濟檢查
第八節 市場管理
第九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五章 物價
第一節 物價管理
第二節 價格指數
第三節 價格管理
第四節 價格認證
第五節 收費管理
第六節 監督管理
第六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質量管理
第三節 監督稽查
第四節 標準化管理
第五節 計量管理
第六節 特種設備監察
第七章 安全生產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規宣傳
第三節 監督管理
第四節 應急救援
第五節 安全事故及查處
第六節 執法監察
第八章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食品安全
第三節 藥品醫療器械市場監督
第四節 專項檢查
第五節 廣告監測
第六節 藥品抽樣檢查
第九章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國土資源狀況
第三節 土地利用規劃
第四節 建設用地管理
第五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六節 土地管理
第七節 地籍管理
第八節 土地法規宣傳
第九節 土地執法
第十節 礦產資源保護與管理
著作權頁
2006年10月27日,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三次代表大會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通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白賽娜在人代會上作報告
通遼市政協主席王治安在政協會上作報告
2008年1月,通遼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2008年1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遼市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霍林河大街
西拉木倫大街
哲里木廣場
通遼城市夜景
通遼市科爾沁體育中心
通遼市森林公園
通遼飛機場
通遼火車站
國道G304線通遼段
國道G111線通遼段
通遼火車編組站
霍林河煤礦採掘現場
通遼發電總廠
內蒙古華電通遼風電項目
科爾沁工業園區
鴻駿鋁電公司廠區
梅花味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蕎麥種植基地
晾曬出口紅乾椒
國家商品糧萬畝玉米基地
科爾沁草原白鵝
科爾沁黃牛
科爾沁畜牧業
農業防護林網
通遼“三北”防護林
霍林郭勒水庫
水利工程
通遼市引莫入通工程
小青湖水庫
內蒙古民族大學
通遼職業學院
通遼市第一中學
通遼市第五中學
通遼市蒙古族中學
通遼市實驗中學
科爾沁博物館
安代舞的故鄉
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體育運動大會在通遼隆重舉行
通遼市醫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通霍鐵路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評審會議合影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評審委員會成員合影
中共通遼市委副書記薩仁在《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上講話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副巡視員任茂在《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上講話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張建功在《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上
中共通遼市委副秘書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蔡凱主持《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會
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查乾浪濤宣讀《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評審意見
中共通遼市委史志辦公室主任、通遼市志主編王守國在會上聽取評審意見
原內蒙古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機關管理局副局長烏日吉圖與通遼市志主編王守國商討《通遼市志(1999~2008年)》稿修改意見
中共通遼市委常委、秘書長梁志遠,副秘書長王向東聽取《通遼市志(1999~2008年)》主編王守國、副主編陳樹良、巴雅爾匯報編寫情況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纂人員
通遼市行政區劃圖
通遼市城區圖
通遼市旅遊圖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纂委員會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纂分工
《通遼市志(1999~2008年)》評審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通遼市志(1999~2008年)》編輯人員
序言
凡例
目錄
綜述
特載
專記
大事記
第一篇 政區
第一章 建置 區劃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區位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政治軍事戰略地位
第三節 區域經濟地位
第三章 區市縣旗概況
第一節 科爾沁區
第二節 霍林郭勒市
第三節 經濟技術開發區
第四節 新城區
第五節 開魯縣
第六節 科左中旗
第七節 科左後旗
第八節 奈曼旗
第九節 扎魯特旗
第十節 庫倫旗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北部山區
第二節 南部山區
第三節 中部平原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北部高寒山區和淺山區
第二節 南部淺山丘陵溝壑區和坨甸區
第三節 中部平原區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溫度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氣壓
第五節 風
第六節 日照
第七節 相對濕度
第八節 蒸發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第二節 湖泊
第三節 地下水
第四節 水質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節 土壤
第二節 植被
第六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
第二節 水
第三節 生物
第四節 礦物
第七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雹災
第三節 洪澇災害
第四節 蟲災
第五節 風災
第六節 雪災
第七節 地震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一節 人口數量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密度
第四節 自然變動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
第二節 年齡
第三節 文化
第四節 民族
第五節 城鄉
第六節 勞動人口
第三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政策法規
第四節 規劃統計
第五節 優生優育
第四篇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市規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規劃編制
第三節 總體規劃
第四節 詳細規劃
第五節 專業規劃
第六節 新區規劃
第七節 規劃執法
第八節 規劃實施管理
第二章 城市建設綜合開發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舊城改造
第三節 城市配套建設
第四節 建設項目管理
第三章 市政設施
第一節 城市道路
第二節 城市道路改造
第三節 城市橋樑
第四節 排水設施
第五節 污水處理
第四章 城市綠化
第一節 園林綠化
第二節 公園
第三節 城市廣場
第四節 濱河大堤沿岸綠化
第五節 道路綠化
第六節 園林苗圃
第五章 市容環衛
第一節 市容整治
第二節 監督管理
第三節 環衛作業
第四節 環衛設施
第六章 公用事業
第一節 供水
第二節 供氣
第三節 供熱
第四節 路燈
第七章 村鎮建設
第一節 村鎮規劃
第二節 鄉鎮建設
第三節 村莊建設
第四節 新農村牧區建設
第八章 房地產
第一節 房地產開發與經營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節 房地產開發企業
第四節 住宅小區
第五篇 交通
第一章 公路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公路建設
第三節 公路橋函
第四節 勘測設計
第五節 公路養護
第六節 運輸生產
第二章 鐵路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線路
第三節 運輸
第四節 客運
第五節 貨運
第六節 安全生產
第七節 路風建設
第三章 民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機場
第三節 航線 航班
第四節 客貨運輸
第六篇 郵政信息產業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郵政設施
第三節 郵政業務
第二章 信息產業
第一節 移動通信
第二節 中國電信
第三節 信息化建設
第七篇 環境保護
第一章 機構設定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隊伍
第二章 環境狀況
第一節 水環境
第二節 大氣環境
第三節 聲環境
第三章 環境監測
第一節 水質監測
第二節 大氣監測
第三節 重點污染源監測
第四章 污染治理
第一節 廢水治理
第二節 廢氣治理
第三節 固體廢棄物及其他污染治理
第五章 環境保護與管理
第一節 環保法制宣傳
第二節 城市環境綜合治理
第六章 自然保護區
第二節 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第三節 市級自然保護區
第四節 生態示範區
第八篇 工業
第一章 綜合情況
第一節 發展簡述
第二節 主要經濟指標
第二章 煤炭業
第一節 工業指標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重點企業
第三章 電力業
第一節 工業指標
第二節 企業管理
第三節 發電
第四節 輸供電
第五節 供熱
第六節 農村電網
第七節 重點企業
第四章 冶金機械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開拓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五章 建材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開拓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六章 化學工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行銷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七章 醫藥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市場開拓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八章 紡織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開拓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九章 輕工食品業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企業改革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新產品開發
第四節 市場行銷
第五節 企業管理
第六節 重點企業
第十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勘察設計
第二節 施工
第三節 建築管理
第十一章 “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第一節 發展條件
第二節 發展規劃目標
第三節 行業發展重點
第四節 發展措施
第五節 規劃執行情況
第九篇 農業
第一章 農業管理
第一節 農業管理機構
第二節 農業法制
第三節 農牧業產業化
第四節 農業標準化
第五節 農業區劃
第六節 農業對外合作
第二章 農業開發
第一節 農業綜合開發
第二節 無公害食品開發
第三節 農業技術推廣
第三章 農業工程
第一節 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第二節 產業化經營
第三節 產業結構調整
第四章 生態農業
第一節 農業環境保護
笫二節 農村能源綜合利用
第三節 生態農村的創建與開發
第五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節 蔬菜
第六章 農藝
第一節 育種
第二節 施肥
第三節 植物保護
第七章 農村經濟
第一節 土地政策
第二節 減輕農牧民負擔
第三節 農村財務管理
第四節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第八章 農機具
第一節 農具
第二節 農機
第九章 農墾
第一節 農牧場
第二節 多種經營
第十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農林牧漁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第三產業
第十一章 農村牧區剩餘勞動力轉移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政府推動
第三節 勞動力轉移培訓
第十二章 農牧業機械化
第一節 農機管理機構
第二節 機械裝備
第三節 農牧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
第四節 農牧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
第十篇 畜牧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二章 草牧場
第一節 草場資源
第二節 草庫倫
第三節 草原改良
第四節 草原保護
第五節 草原管理
第三章 飼草飼料
第一節 飼政管理
第二節 種類
第三節 生產
第四章 畜禽種類
第一節 牛
第二節 羊
第三節 馬
第四節 驢
第五節 豬
第六節 禽
第五章 飼養管理
第一節 放牧
第二節 舍飼
第三節 抗災保畜
第六章 品種改良
第一節 牛
第二節 羊
第三節 馬
第四節 豬
第七章 疫病防治
第一節 畜禽疫病
第二節 防治
第十一篇 林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森林覆蓋面積
第二節 林木蓄積量
第三節 資源管理
第三章 造林
第一節 主要造林林種
第二節 重點工程
第三節 京津沙源治理工程
第四節 人工造林
第五節 社會辦林業
第四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撫育更新改造
第二節 退耕還林
第三節 森林草原防火
第四節 病蟲害防治
第五章 林副產品
第一節 採伐
第二節 加工
第三節 森林生態旅遊及自然保護區建設
第六章 林權林政
第一節 林權
第二節 林政
第七章 依法治林
第一節 隊伍建設
第二節 業務開展
第三節 業務培訓
第八章 林業科技
第一節 科技成就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三節 技術推廣
第十二篇 水務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二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蓄水工程
第二節 飲水工程
第三節 防洪工程
第四節 農田水利工程
第五節 引莫入通工程
第三章 水土保持工程
第一節 水土流失
第二節 小流域治理
第四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防汛
第二節 抗旱
第五章 水務管理業
第一節 工程管理
第二節 水資源管理
第三節 其他水利管理
第六章 水利用
第一節 農牧水利
第二節 水產養殖
第十三篇 商糧服務業
第一章 商業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二章 流通體制改革
笫一節 商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糧油體制改革
第三節 供銷體制改革
第四節 物資體制改革
第五節 外貿體制改革
第三章 批發零售業
第一節 批發業
第二節 零售業
第四章 商品流通
第一節 農牧業生產資料
第二節 金屬材料
第三節 機電產品
第四節 輕工化工產品
第五節 木材
第六節 建築材料
第七節 石油
第八節 日用工業品及文體用品
第九節 糧食
第十節 農畜產品
第十一節 日用副食品
第十二節 藥品藥械
第十三節 廢舊物資
第五章 商務服務業
第一節 旅館業
第二節 娛樂業
第三節 家庭服務
第四節 洗染業
第五節 理髮及美容化妝
第六節 沐浴業
第七節 攝影擴印業
第八節 日用修理業
第九節 餐飲業
第十四篇 旅遊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旅遊局
第二節 旅行社
第二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自然景觀
第二節 人文景觀
第三節 歷史遺址
第三章 旅遊經營
第一節 A級景區景點
第二節 旅遊線路
第三節 旅遊飯店
第四節 經濟效益
第四章 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第一節 申請籌備
第二節 評審驗收
第十五篇 金融業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流通
第三節 存款儲蓄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證券市場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保險機構
第二節 險種
第三節 保費收入
第四節 理賠
第十六篇 經濟開發
第一章 招商與協作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經濟協作
第三節 對外經貿促進
第二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進口貿易
第二節 出口貿易
第三節 貿易國家和地區
第三章 開發區建設
第一節 規劃
第二節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高新技術及產業
第四節 園區建設
第四章 口岸
第一節 海關
第二節 出入境檢疫
第十七篇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發展改革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畫編制
第三節 計畫執行
第四節 固定資產投資
第五節 發展資金
第六節 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普查
第三節 統計信息服務
第四節 統計執法檢查
第三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審計
第三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四節 固定資產投資審計
第六節 授權審計
第七節 行政事業審計
第八節 金融外資審計
第九節 審計成果
第四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登記管理
第三節 個體私營經濟管理
第四節 商標管理
第五節 廣告管理
第六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七節 經濟檢查
第八節 市場管理
第九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五章 物價
第一節 物價管理
第二節 價格指數
第三節 價格管理
第四節 價格認證
第五節 收費管理
第六節 監督管理
第六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質量管理
第三節 監督稽查
第四節 標準化管理
第五節 計量管理
第六節 特種設備監察
第七章 安全生產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規宣傳
第三節 監督管理
第四節 應急救援
第五節 安全事故及查處
第六節 執法監察
第八章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食品安全
第三節 藥品醫療器械市場監督
第四節 專項檢查
第五節 廣告監測
第六節 藥品抽樣檢查
第九章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國土資源狀況
第三節 土地利用規劃
第四節 建設用地管理
第五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六節 土地管理
第七節 地籍管理
第八節 土地法規宣傳
第九節 土地執法
第十節 礦產資源保護與管理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